鳳凰攝制組在北極
國際廣播協會日前公佈“2010年國際傳媒優秀獎”(international media excellence awards)候選名單。鳳凰衛視制作的電視特別節目《地球的溫度》作為唯一一個亞洲媒體節目,與來自CNN、BBC、Sky Television等其他五個廣播電視機構的電視節目一起入圍瞭本屆比賽的新設獎項“人民選擇獎”。傳媒獨傢連線鳳凰衛視專題部主編秦晴,請她談《地球的溫度》節目的創作過程,分享專題片制作的經驗。秦晴對傳媒表示,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課題,一向以時政和歷史見長的鳳凰衛視在創作和播出的過程中,也遇到瞭一些困難。同時她提到,對於一個優秀的紀錄片來說,真實的視角才是其基礎與靈魂所在。以下為連線實錄。
傳媒:《地球的溫度》這一氣候類的課題,對紀錄片來說是非常龐大和難以把控的,當初是怎樣想到做這樣的話題呢?收視率怎麼樣?
秦晴:《地球的溫度》在播出的時候,收視率其實很不理想,以我從業的經歷來看,這個數字也是很不正常的。但讓我們創作人員非常欣慰的是,從收視率曲線上看,我們並沒有丟失觀眾,看的人都非常認真的看下去瞭。
其實對於鳳凰衛視、對我們這個團隊和我個人來說,可能我們做紀錄片的優勢和特長在於時政與歷史這一方面,長期以來我們通過從另外一個角度的講述,積累瞭很多這方面的經驗。所以像氣候這樣的題材擺在我們面前,正常情況下我們是不會去碰的,這種大的生態題目是很難、要求很高的。第二,投入會非常的大,要啃這個話題確實不是一個常規的課題,之前也意識到瞭可能收視率方面並不及其它的題材。
但最終為什麼要去做這個課題呢,從我的角度上來看,第一,過去十五年鳳凰一直在關註環境的問題。第二,在國際的角度來說,包括哥本哈根會議上所探討的問題上看,中國也需要去做一些行動參與到整個環境和氣候的保護中來。可能在前幾年來說,我們普通的民眾對於節能減排、氣候變暖等這些問題並沒有很強的概念和意識。所以作為媒體,我們一方面需要讓公眾去意識到這個問題,如果每個人都能去做一些事情,整體的行動是可以對氣候產生一定的影響的。另一方面,媒體也有責任和義務去維護國傢的利益、印刷個人的權益。
傳媒:我們也能看到,大傢對氣候問題和保護環境方面的意識一直在增強,這之中也有媒體在起很大的作用,換句話說,是不是做這個節目或者其它的工作,更多的是作為媒體人的責任?
秦晴:是這樣,環境保護不是隻有國傢重視就可以的,在國內來說,也需要喚起民眾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和支持,畢竟環境保護和氣候問題需要每個人去參與其中。需要讓大傢知道為什麼要限制自己的能源消耗,為什麼要號召大傢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其實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明知道收視上面不會太好,又是一個巨大的投資,但是依然要去做的原因。
傳媒:作為媒體人來講,最關註的可能不僅僅是看得到的收視率,更多的是我們真正起到瞭什麼積極的影響,可能比收視率高要更有成就感。
秦晴:其實當時並沒有這種感覺。這個話題對鳳凰衛視來說、對我個人來說都不是強項,采訪的方式和內容和我之前接觸的完全不同。所以我們準備的過程是非常痛苦的,收集瞭很多的資料。所以在當時並沒有這種感覺,隻是希望能夠完成這樣一個龐大和全新的挑戰。
但後來雖然電視的收視率不是很理想,但通過網絡等這樣的傳播渠道反饋回來的信息都是非常的好,比如這次入圍國際傳媒大獎這個消息出來以後,非常意外的是很多人都在說對這個紀錄片印象很深刻。包括我們去參加大會的時印刷公司候,很多專傢也在說,關於環境的紀錄片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流失觀眾,因為可能會比較悶,但是我們《地球的溫度》卻不是這樣。所以收視率隻是一方面,收到的反饋也非常重要。
傳媒:拍攝過程中,鳳凰衛視這樣一個龐大的攝制團隊,人員是怎樣配備的呢,有沒有相關的專傢加入?
秦晴:其實我們沒有一個固定的智囊庫,但是我們有很多的采訪嘉賓,他們會解答我們很多的問題,不管是在平時對資料的搜集和研究過程中,還是在後來的采訪中,我們都會有一些疑問請相關的專傢來幫我們解答,給我們一定的指導。
傳媒:我們也瞭解到,您本人前往北極新奧爾松,挪威朗伊爾賓、奧斯陸、卑爾根、丹麥哥本哈根、北京、天津、上海等多個地方采訪拍攝。那麼在整個拍攝和制作的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秦晴:其實可能極地的地方問題會更加嚴重,尤其是在北極,在大氣物理科學傢的眼裡,北極是一個指標性的研究對象。在我們2010年2月份去北極新奧爾松的時候,那是一個國際的北極科考站,也有長年的科考記錄,一個德國站的站長告訴我們,2009年12月氣溫相對於往年來說的平均增幅達到瞭7度,當時我聽瞭非常的震驚。北極新奧爾松的緯度將近79度,但我們在那裡的時候感覺並不是那麼非常的冷,大概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樣子。當時也是確實意識到氣候問題的壓迫性。
傳媒:鳳凰衛視打造瞭一大批像鳳凰大視野這樣非常受到觀眾喜愛的名牌節目,您也是具有多年做紀錄片的經驗,那麼在紀錄片制作這方面,您有什麼成功的經驗和其它的媒體人分享?對於未來國產紀錄片的發展情況您有怎樣的看法?
秦晴:事實上,國產紀錄片的現狀可能比較混雜,這個問題可能需要一些研究紀錄片的專傢來解答。其實紀錄片是紀實文學的一種,隻有說真話,才能解決紀錄片魅力的問題。因為鳳凰衛視的商業位置,所以我們的出發點一直是收視率,為什麼會常年做歷史題材,是因為知道有人看,所以我覺得鳳凰的優勢可能是在於選材。
另外一方面,鳳凰衛視的紀錄片是直接面向觀眾的,會考慮到觀眾的心裡,這與獨立制片人的個人表達是不一樣的,可能這些獨立制片人面對的是投資人和渠道,而我們被欄目化後面向的是觀眾,距離更近更直接。說到底,紀錄片本身就是紀實,能不能做到真正的紀實,能不能把自己的觀察和記錄很好的呈現給觀眾,我們一定要直面現實。
傳媒:那麼我們國內的紀錄片是不是還有一些技術上的差距呢?比如像國外的《發現》等紀錄片,選材也並沒有任何的優勢,但是也吸引瞭全球一大批觀眾。
秦晴:首先紀錄片本身就不是一個特別大眾化的東西,相對於電視娛樂節目、電視劇來說,紀錄片是“大眾裡的小眾”,那麼像國外的《發現》這樣的節目本身是在付費電視臺播出的,之所以要付費,就是因為它的相對小眾。去付費看這些節目的觀眾,本身就是已經對紀錄片感興趣的一些群體,但是因為國內這樣的專門電視臺還不是很成熟,所以可能一些
技術上的問題可能並不是最關鍵,我認為,紀錄片的靈魂和基礎就是“說真話”,就是紀實。像《發現》這樣的紀錄片,就是一個純粹的與觀眾平行的視角,其實現在國內能真正做到平行視角的紀錄片並不多,可能更多的口述。我個人覺得,國外的紀錄片之所以讓人覺得很有意思,就是因為在思維上是非常自由和發散的。技術可能是再往前走一步的時候需要考慮的。紀錄片首先考慮的一定是內容,是關於什麼的,它不像電影這樣虛構的文學作品,紀錄片大傢要看的就是真實,首要是“講什麼”,第二才是“怎麼講”。
傳媒:我覺得您好像也一直並沒有在強調節目入圍獎項的問題,是不是更加專註節目本身的價值,而不是最終能不能獲獎?
秦晴:獲獎和入圍肯定不是壞事,帶來的是很愉快的心情。我們對自己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包括它為什麼會入圍,關於氣候的紀錄片,我們確實是比較深入和全面的。我們與其它類似紀錄片最大的不同是我們給出瞭解決之道,對氣候問題並不悲觀,需要面對但完全可以行動起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且最終我們通過中國國內的種種個案,展現瞭從國傢到個人如何實踐“低碳減排救地球”的目標。當然,如果最終能夠獲獎,確實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相關閱讀:《地球的溫度》是鳳凰衛視今年特別策劃的一次大型電視行動。從2010年1月至3月,鳳凰衛視向氣溫升高最快的北極、受海平面上漲威脅最大的南太平洋島國以及中國的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四川等地派出攝制組,實地拍攝氣候變暖給全球不同地區帶來的種種變化,訪遍各國最頂級的氣候學傢、經濟學傢,以及政治傢、企業傢,力求從中國國內到國際,從科學到民生,從政治到經濟,全方位深入剖析氣候變暖的前因後果,揭示中國以及世界各地因此面臨的危機和挑戰。
Tags: 印刷, 印刷公司, Event Management, SEO, 香港醫生資料網, 香港媽媽網, seo, seo, whatsapp marketing, SEO, SEO, web design, 網頁設計, SEO, SEO, SEO, SEO, Whatsapp Marketing, TVC, Wechat Marketing, Wechat Promotion, web design, 網頁設計, whatsapp marketing, wechat marketing, seo, e marketing 網頁設計提供 seo, web de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