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量」,總是行銷人員最後的不死金牌手法,但怎麼玩才是最精準、效益最大?6個原則,請你一定要掌握。
每逢歲末年初,正是各大通路促銷大戰打得最激烈的時候。
從去年底百貨公司週年慶開始,一波又一波擁擠的人潮,讓各大百貨一樓化妝品專櫃區幾乎無迴身之處。
爆量的人潮,目的僅有一個:搶購限量商品。因為平日不輕易折扣的化妝品,只有週年慶期間,才會推出特價的限量商品組合。
其中又以知名進口保養品海洋拉娜(La Mer)的搶購氣氛最緊繃。500毫升的大容量乳霜平日原價6萬2千多元,週年慶期間只要4萬1千多元,且全台限量600瓶。雖然索價幾乎等於上班族一個月的薪水,但依然讓不分年齡、性別的搶購者趨之若騖。
相較於百貨公司在週年慶期間才會大量炒作限量商品,在網路通路裡,「限量」特賣的割喉戰則無時無刻都在發生。
PChome電子商務事業部副總經理羅薇琳去年4月接下PChome女性購物頻道後,原本對以「限量」操作價格的策略不是很有感覺,「但5月開始我就玩限量玩得很狠!」
用限量製造危機感
羅薇琳解釋,購物往往是一種衝動決定,如何激發出消費者的「不理性」,不僅是吸引人的低價策略而已,更重要的是要營造出「危機感」氣氛,才能引誘消費者在最短時間內把錢掏出來。
Discovery頻道曾播出一集消費行為分析的節目,內容恰好呼應羅薇琳的想法。當大賣場分別以「0.99美元」、「0.69美元」、「0.69美元,每人限購6罐」的3個策略向消費者訴求,前兩者雖然提高了購物衝動,但是都不若第3個告示牌在貼出後,立即引來消費者爆量聚集搶購。
後來羅薇琳在網站首頁以及每一期電子報中,都盡量推出不同的「限量」商品,並以醒目位置告知搶購起跑時間。羅薇琳發現,每天只要一接近搶購時刻,網站的流量就會開始暴增,時間一到,人潮幾乎都往搶購的網頁聚集。
對通路而言,用「限量」來製造消費的危機感、刺激買氣,似乎已成為例行行銷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上新聯晴總經理黃福瑞更直言,「部份大賣場DM中的限量商品,大約有兩到三成是假的,炒作目的只是為了吸引客戶上門。」
沒有活動不上街
這種激烈的手法,與近幾年產業結構往服務業轉型,批發零售業市場呈爆炸性成長有密切關係。
為了擴大市佔規模,業者強勢展店的速度與密度不斷加快,彼此間都難以喘息。因為無法擠進前3大,生存空間立即大幅縮小。
以百貨業為例,前3大業者新光三越、太平洋SOGO以及遠東百貨
,合計市佔率就超過二分之一。而連鎖超商中前3大的7-ELEVEN、全家便利商店、萊爾富的市佔率更高達80%。至於量販業70%的市場則為家樂福、大潤發以及遠東愛買吉安所瓜分。
除了這些大型通路外,若再加上上新聯晴、燦坤、全國電子、順發等3C專賣店,以及陸續新增的電視購物頻道,用「渾身解數」都還不足以形容業者所需面對的生存壓力。但最艱難的部份,卻是微利時代下,消費者更懂得斤斤計較的心態。
黃福瑞形容,「現在消費者幾乎已到了沒活動就不購物的狀態。」他並以數字佐證,位於台北市羅斯福路與和平西路口的3C商圈,幾家大型業者,「目前營業額幾乎是7、8年前高峰時的一半。」以往3C通路週年慶只有1個月,上新聯晴今年率先延長到60天,其他業者也立即跟進。
在毛利率不斷下降到平均只有5%~20%,但管銷費用卻高達15%~25%的情形下,黃福瑞說:「幾乎未開門就註定賠錢。」
於是,為了縮短客戶購物的猶豫期,「價格」幾乎是通路在操作限量時最關鍵的考量。只要稍具口碑的產品打出「限量低價」,人潮立刻蜂擁而至,壓力直接轉嫁到供應商身上,「只能不斷找廠商壓低供貨價格,」黃福瑞坦言。
便利商店創造差異化
相較下,便利商店因為商品單價低,在操作限量行銷時,幾乎較少從價格切入,反而從商品話題的「差異性」來區隔。
全家便利商店行銷企劃TEAM襄理蔡瑜華指出,由於便利商店彼此之間,從地點分布、消費族群到所提供的商品內容,幾乎都鎖定在「年輕化」以「生活形態」兩大主軸上,彼此間能創造的差異性實屬有限,「最後只能用行銷的議題來創造區隔。」
因此跟著季節、時令所推出的各種限量商品,從草莓、竹筍、大閘蟹、年菜到地方小吃,就成為便利商店在行銷上使力的重點。
加上便利商店可以擺脫廠商供貨的掣肘,本身更是積極地投入限量商品的開發,為的就是吸引「喜新厭舊」的消費者再度上門。
例如同樣都販售便當,為了引爆新的消費人潮,統一超商在4年前推出國民便當後,除了每年菜色改款外,便於去年推出300個「超級大國民便當」紀念版,便當盒以價值800元的國寶級檜木製成,為了讓消費者珍藏還刻有流水號,但最後售價僅有58元,由於機會稀有,推出當日上午便銷售一空。
全家便利商店近3年來,則以消費大眾所熟悉的Qoo、Hello Kitty以及可口可樂等肖像,開發出限量造型便當,推出後也獲得市場熱烈反應。
用稀有性建立身分認同
在大型通路以外,近幾年許多知名品牌更極盡所能的操作「限量商品」,除了維繫品牌認同外,也與整個社會走向分眾化的推波助瀾有關。
靈獅廣告執行副總經理陳玲玲分析,在個人化的時代裡,當消費者在購物時對於「I am different.」的內在渴求越來越強烈時,可以和多數人與眾不同的限量商品,生存空間就越大。
萬寶龍(MONT BLANC)台灣分公司行銷企劃總監王穎琪也指出,當許多人把購物當成一種炫耀時,商品就成為建立人際間身分認同最直接的對話工具。
看準這一點,王穎琪「借力使力」,將萬寶龍限量商品做到最精準的行銷。
去年馬諦斯作品在歷史博物館展出時,王穎琪為了營造受邀者的尊榮感,便在晚上閉館後,包下整個場地,以「藝術欣賞」的名義廣邀VIP客戶外,更透過某家銀行的理財專員,邀請過去她不曾接觸過的高收入貴賓前來看展,過程中請理財專員陪同,並請專人解說。之後一併將萬寶龍以藝術贊助為名的限量商品介紹給在場300多位貴賓,「最後大概掌握到50~60個重要名單,」王穎琪說。
年輕人不要me-too商品
事實上,隨著年輕消費族群對於特殊節慶的重視度越來越高,為了滿足年輕人用商品彰顯節慶的需求,台灣精工表市場行銷部協理劉香蟬分析,過去只有精品業擅長操作的「限量」策略,這幾年也開始擴展到一般流行性的商品上。
但並不是所有以「限量」為名的商品,都能夠成功上市。許多品牌經理人不約而同的指出:「為限量而限量的產品,註定失敗。」
SWATCH錶品牌副總經理梁曉雯更直接了當的說:「你量少干消費者什麼事?你要給年輕人一個理由,他才會對你有認同感!」
除了收藏價值外,「話題性」或「流行性」往往才是年輕人購買限量商品最主要的動機。
例如今年植村秀針對熱賣的潔顏油推出限量商品,在瓶身設計上,就找來日本當紅新生代畫家山口藍設計不同風貌的少女圖案,刻意突出商品的設計價值。
而精工表針對旗下以女性上班族為訴求的LUKIA表,在推出限量表時,也找來日本知名品牌RMK彩妝大師Ms. Rumiko參與設計,將彩妝流行注入手表時尚裡,而且每一支表都編有序號以及Rumiko的簽名。
限量對品牌的意義
唯有限量的「主題」越清楚時,建立品牌認同的效益才可能彰顯出來。
梁曉雯分析,限量商品從開發到最後的市場行銷宣傳,所耗費的成本往往超出正常商品許多,因為它不走大量生產的路線,「在生意上,肯定是不賺錢的!」
但她又進一步分析,操作限量的意義是以「議題」來營造品牌獨特性,「長期來說,它是賺錢的。」對能見度相當高的SWATCH而言,透過限量商品的話題來維持品牌新鮮度,更屬必要。
精工表市場行銷部協理劉香蟬也指出,「限量策略不在『量』,而是透過議題宣傳的外部效益來建立品牌認同。」
注入消費的娛樂性
隨著限量商品的內容越來越多元、選擇性越來越高,不同限量商品間的競爭界限也越來越模糊。
為了走出差異性,許多業者開始嘗試在購買過程中,添加娛樂或遊戲的元素。
例如,連續兩年在統一超商造成搶購的「小丸子家族」限量食玩印章,由於消費者在購買時,看不到主角人物,許多小丸子迷為了蒐集到13個人物,每次購買時,都好像在猜獎一樣。
統一超商為了方便影迷相互交換蒐集,便以產品系列「小丸子同樂會」為名,在PChome開設家族,僅僅3個禮拜便成為PChome人氣最旺的推薦網站之一。所推出的20萬限量公仔不僅銷售一空,更凝聚支持者的向心力。
今年SWATCH推出400支聖誕限量表款時,也同樣把遊戲的元素注入商品精神裡。
相對於以往消費者須到指定門市排隊購買,晚到者往往會期待落空,今年SWATCH則以聖誕襪的方式,製造「人人都有獎、個個沒把握」的搶購氣氛。消費者必須先購買一只具有公益性質的聖誕襪,每一個聖誕襪中隱藏一支一般的SWATCH手表以及一張是否「中籤」的說明,只有握有限量表「承購權」證明的人,才有權購買今年的聖誕紀念表。從12月1日推出後,不到幾天,聖誕襪便被搶購一空,經銷商追加補貨的量超過40%,SWATCH本身直營店則超過60%。
當年輕族群透過限量商品,營造話題或建立彼此認同的需求越來越高,未來除了一般商品外,品牌經理人或許得花更多腦筋在限量商品的開發與行銷上。
文章定位:
人氣(2,183)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