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創造思考策略,配合課程的進行,讓學生能夠有想像與創造的機會,其目的在啟發學生創造的動機,鼓勵創造的表現,以增進創造才能的發展。
(一) 提供激發問題的情境
無論是蘇格拉底的反詰法、孔子的問答法、Ziller的五段教學法、或是現代的啟發教學法,都是利用發問引發學生思考。教師設計或安排問題情境,提出創造思考的問題,以供學生思考。問題的性質必須讓學生有創造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尤其是鼓勵學生發展擴散性思考。
(二) 提供思考與蘊釀的機會
教師提出問題之後,應該要對學生進行循循善誘方式,鼓勵學生多多自由聯想,並給予學生足夠思考與蘊釀的時間,也讓學生有分享新主意的機會。在課堂上可以透過對一件事或一個問題討論,以鼓勵的方式或提供足夠的誘因,讓學生對於思考問題與解決困難產生榮譽感與極大的興趣,樂於對事情以勇敢面對和用心思考的方式來解決。亦即使學生不知不覺學會以思考來看待身邊的事務為原則。
(三) 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利用各種活動方式,讓學生從做中學,邊想邊做,能從不同的實際活動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實做的經驗中,慢慢地由整個活動的過程裡,面臨到遇到問題,然後學會去解決問題,使得學生能不致於遇難膽卻,而是更懂得去尋求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逐漸去明遼其珍貴之處。
(四)評鑑與應用
在師生共同評鑑中,選取最為適當的答案,若有不同答案時,應能相互欣賞與尊重,最後能將結果付諸行動。
我們可以發現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與解決問題的教學法有關,同時創造教學法亦可說是來自問題教學法,所以教學過程中難免有相似重覆之處,也因此有部分學者並不非常明顯的將三種教學方法明確區分,有時還互相通用。教師在教學時可以依據教學目的、教材性質、學生需要、程度和能力…等,靈活的加以運用。
雖然整個教學模式是根據發問而進行的,教師需要能夠提供激發問題的情境,也要有能力安排適當學生思考的問題。然而更重要的是學生也要能自己發現問題,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思考與能力,如此才能使教學活動變得有意義。
文章定位:
人氣(129)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