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人的“職場縱貫線”
Lupin編前語:
來內地的這段日子,最大的挫折除了工作上以外,生活上的挫折總結原因就是文化差異,其中普遍的溝通不順暢在於台胞習慣用台灣(中華民國)六十年來的社會共通生活經驗法則,而這裡(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在四九年大陸解放後原先的共同社會生活經驗法則、價值觀經過執政的共產黨透過階級鬥爭的方法轉變為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社會主義生活價值文化。
反而蔣介石政府一直強調推廣的「四維八德」、「中華文化」、「孔孟思想」、「三民主義」、「新生活運動」等一直維繫台灣人心的普世價值觀在這裡是幾乎不存在的,所以生活中當然不斷遭遇挫折。
妳問十個在這打拼的台胞,剛來這的時候一定都是天天生氣、吵架、嘔氣,有伴吐苦水還好,向俺這樣一個人來打拼的,得自行調解、思考這些問題,現在氣少多了,不是麻煩少了,而是咱們學會了適應和放寬心,所以和看倌分享一些本地的文章,俺特意翻成了正體中文和附上原文網址,俺相信兩岸華人只有透過不斷溝通瞭解才會有進一步發展。
轉載的文章內容據台長觀察的社會實況,不見得是完全贊同的,妳得知道執政黨控制的新聞媒體都是報喜不報憂的。
兩代人的“職場縱貫線”
編前語:30年,父母從青壯年邁向了中老年;30年,我們從懵懂歲月走進了而立之年。30年,父母見證我們的成長;30年,我們見證了父母的職場。當經歷了如今的職場,再回過頭看父母的職場,有些逝去了,有些留存了,有些是不變的,有些卻面目全非了。這個話題在前程無憂職場論壇(51job BBS)上引發眾多職場人的感慨,讓我們以30年為界,詳看30年職場變遷“縱貫線”。
關於求職途徑:關係是唯一不變的求職途徑
父母一輩的人,大多通過“頂替”,“分配”這樣的方式踏上工作崗位。“有關係”在那時是唯一可以依重的東西,沒有關係,“頂替”的名額會被佔用;沒有關係可能分配進偏僻地遠離父母的邊緣城鎮工作。這樣一干便是一輩子,那個年頭不興自己找工作,就算個人有這樣的膽量,卻也沒有這樣的工作供給。所有單位的崗位都是一個坑一個點,不對社會開放招聘。一畢業,個人大可以省卻了找工作這件麻煩事,但另一件麻煩事是可以看到自己退休時的樣子,而這在父母的時代這樣沒有什麼不好。
現在的求職途徑算是五花八門,找工作更像是談戀愛找對象,雙方都有權選擇,幹與不幹並非完全單位說了算。我們可以通過網絡、招聘會、熟人推薦等等方式找到一份工作,然而萬事都有副作用,選擇越多,負累也越多。同樣,企業招聘也變得更加“挑剔”,對於企業來說,有了更多的比較,也就有了更多的選擇。“關係”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熟人介紹能更快地找到合適的人才,同樣有關係至少能獲得面試的機會,成功拿到offer的機率也高出許多。當然如果沒有關係,需要個人更多的努力,為自己創造機會。
關於工作忠誠度:忠於單位走向忠於職業
父母一輩的人很少有辭職不幹這樣的事,因為辭職之後下一份工作不知在哪里,除非橫下一條心去當“個體戶”,這在當年可是驚天的大事。因此那個時代,進入一家單位便是完全把自己的青春與生命奉獻給了單位。還記得母親曾經在單位裏與小姐妹們比工齡,當時名列第三,她回來後頗為驕傲,因為在一家單位的工齡越長,代表著對單位貢獻也越大。當時對於員工最常見的表揚就是“某某幾十年如一日,奮鬥在單位生產第一線……”
這樣的句子現在聽來仿佛是天方夜譚,如今能在一家公司做上十年以上的算是“稀有動物”,何況是幾十年?除非我們做的是符合個人興趣的那份職業。現在的職場人更加忠誠於自己的興趣,忠誠於自己的職業,當公司的發展與個人的職業發展相差太遠時,跳槽是義無反顧的選擇。然而作為硬幣的另一面,只有當心中有著明確的發展目標,才能在眾多誘惑中選擇好自己的未來發展之路。
關於工作機會:“華山一條路”到“條條大道通羅馬”
三十多年前,如果孩子的理想是去好萊塢當大明星,父母肯定會狠瞪一眼:“做什麼白日夢呢!老老實實念好書,考上大學,就會有一份好工作。 ”似乎當時的每一位年輕人都只有一條路,念書—上大學—有份好工作。至於學習三毛邊打工邊游撒哈拉,那是另外一個世界的事情,與己無關。
三十年後,我們卻發現其實我們不用再走那條父母已走過的路。考大學變的不再是那麼重要,只要你有特長,發展演藝事業說不定可以讓父母當上星爸、星媽;打幾份工,在淘寶上開個小店,然後把餘下的時間安排給自己發呆也不再是大逆不道的事;邊留學邊打工,或者去大洋那邊看看一直想看的風景,變得是很正常的選擇,不知不覺中我們可以感到其實出路有很多。似乎應證了那句,條條大路通羅馬,當然前提是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要走哪條路。
關於人際關係:同事越來越難處
媽媽前幾天偶遇年輕時一起工作的同事,兩個人擁抱許久,熱淚盈眶,真可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對於三十年前的人和事,驚歎她們竟然還如此記憶猶新。而現在的職場,同事是什麼?同事是見面點頭微笑,背後戳你一刀;同事是表面合力做事,背後搶你功勞;同事是走過路過當作沒有看到過……或許我形容得太陰暗了,稍微和諧點的同事關係莫非就是上班一起抽煙下班一起吃飯,總之,就如眼前浮雲,說散就散,別說30年以後再見了,就是3年以後再見,就早已是路人甲乙丙丁。現在的年輕人對於人情世故早已淡薄,不是因為我們太無情,只是社會變得越來越現實,除了你自己,還有誰可信?
人際關係甚至已經成為大家在衡量工作好壞的重要因素之一了。社會越發達,我們就越孤單。當同事僅僅是同事,當人走茶涼已經成為普遍現象,你不能說這是錯的,只是我們在對抗中學會了自我保護。
關於工作激情:總是弄丟的工作激情
印象中,父親就沒有休過假。每天起早貪黑,心系單位。不計較加班費,不計較領導是不是知道,不計較會不會升職,就這樣日復一日地樂此不疲。而我,僅僅踏入職場5年,卻漸漸顯露出倦怠,身心放佛蒼老無比。清晨起床幻想生一場大病,因為可以有理由請假;每天臨下班才急急忙忙地趕工作,因為無法再拖;週末總是稍縱即逝,因為迎來的又是5天的灰暗。看看身邊的人,聚在一起時抱怨聲多過滿足聲。
高爾基說:“當工作是一種樂趣時,生活是一種享受!當工作是一種義務時,生活則是一種苦役。”這就是智者對我們的職場預言。
父親不計較得失卻仍激情滿滿,因為他享受自己的工作。我們患得患失疲勞厭倦,因為我們把工作當成了苦役。“工作激情”很調皮,否則為什麼我們總是弄丟它?不奢求我能達到父親的境界,只好不斷默念“工作攆跑三個魔鬼:無聊、墮落和貧窮”的咒語,在職場上尋找著我的工作激情。
關於假期:真的是越多越開心嗎?
和現代職場不同,老爸老媽上班那會,很少見他們休息。雖說爸媽單位會有周日休息、春節的三天假期,但就是這屈指可數的假期,爸媽都不捨得休息,而是申請值班。和爸媽一樣的人在當時的年代並不少見。他們以集體為榮、以任勞任怨為榮,節假日堅守工作崗位,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日以繼夜、廢寢忘食、以單位為家,而無暇顧及家庭的人更是當時職場標榜的優秀人才。
現代職場白領們享受著雙休日,還有各種國家規定的節假日,而且就算你想加班,公司也不會讓你加。看上去,如今身在職場的我比爸媽那會兒幸福很多,但事實上,有時候假期比工作更累。出門遊玩覺得太累,在家休息覺得浪費,和朋友聚會大受刺激,結算人情債又覺得疲憊,有時想起未完成的“家庭作業”,不免覺得還是上班更好。可真等到假期結束,白領又一個個患上“假期症候群”。看來,假期並不是越多越開心。
關於消費:攢錢PK透支
老媽總會打探我有沒有存點錢,說我都工作兩三年了,應該多少也存了點吧。每次聽到老媽這麼問,我心裏感覺很是羞愧,錢一分也沒存下,信用卡上倒還欠了不少。現在的白領,不都是上著今天的班、睡著昨天的覺、用著明天的錢嗎?
我想老媽是無論如何也理解不了的。當我吞吞吐吐地告訴她,我“月光光”的時候,換來的是老媽一聲驚訝,接著是質問我的工資都花到哪去了?以後的每次談話都會教育我該如何花錢。從老媽的省錢經裏讓我略知老爸老媽當時是如何計劃工資的收支。原來掌管家中財政大權的老媽,每月都會把老爸的工資存起來,然後拿自己的工資做家裏的日常開銷。想來老媽工資不多,難怪家裏的日子一直都過得緊巴巴的。記得小時候,每年不只一次在他們面前哭鬧著要買新衣服,結局自然是被狠心的老媽拒絕。
現在回想正是爸媽的辛勤工作換來微薄工資,經過老媽的精打細算,他們的工資存款才有了積少成多,然後把錢用在刀刃上:供我和哥哥讀書。錢是省出來的、先賺錢再消費,這些老一輩人樸實的理財觀念,在金融危機下的中國,再次戰勝了老外提倡的超前消費的理財觀念。
關於福利:到底是“福”還是“利”?
現代職場的福利名目繁多:法定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膳食、通訊、交通、節日、體檢、教育培訓、旅遊等相關福利補貼,這是目前主流的福利補貼項目。有些企業的福利待遇可能十個手指頭也數不過來。福利的好壞、多少成為衡量一份好工作的標準之一,更成為不少人跳槽的重要因素。人們認為福利帶來的首先是利益,且樂此不疲。
對比上一輩人的職場,他們所擁有的福利卻很少,五個手指頭就能數過來:社會保險、高溫費、住房福利、勞保用品。不過,上一輩人對於工資以外的額外福利,都是抱以很知足的心態,而且不多的福利就能燃起他們更大的工作熱情,激起他們對生活更大的幸福感。福利帶給人們的首先是幸福感而不是利益,這在現代職場人看來,老一輩人對於辛苦的工作和很少的薪資福利也甘之如飴。(完)
51job网络编辑部。无忧工作网(繁体版 ):http://big5.51job.com/gate/big5/www.51job.com/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