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名醫何其多?只要,台灣人還繼續懷有名醫的迷思,就註定要繼續生產出大量的名醫來折騰自己。
今天開車在廣播上聽到于美人訪問張之申醫師,她最近出了一本探討名醫迷思的書【一定要看名醫嗎?】,網路瀏覽電子報時也有這本書的相關報導,或許能給相信大牌的台灣人,一份腦筋急轉彎的空間。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304/2/ulij.html
我得承認,過去的我也有名醫情結,日常小病倒也其次,但每次只要碰上自己很陌生的病症,總會惶恐不安地尋找四周意見領袖的建議,「你覺得看支氣管炎要找哪位醫生比較好呢?」、「我最近氣喘時有發作,妳可不可介紹哪家醫院的名醫呀?」
當然,生活中的意見領袖果然發揮包打聽的功用,PDA般地馬上羅列一串名醫名單,讓人可以按圖索驥,而不必有雲深不知處的茫然。
只是,名醫按圖索驥可循,但是要見上名醫一面,往往是難如登天,名醫門診不僅難掛,得請託人情走後門,即使掛上了號也得在萬頭鑽動的門診室裡忍受枯等的煎熬,卻往往看診不到三分鐘,就被人無禮地請了出去。
我是在三年前掛了台大名醫的診之後,就從此決定把看名醫的名額,送給所有仍有名醫迷思與情結的人。
回想自己過去看名醫的感覺,比較像民間習俗裡「拿香跟著拜」的盲從,走遍荒野鄉鄰大小廟寺,就是得近廟欺神,偏偏要忍受跋山涉水之苦,去膜拜一尊自己也搞不懂名堂的神佛,也沒有神效自己也無從得知,頂多得了一份「有拜有保庇」的安慰獎。
只是,千辛萬苦地尋訪名醫之苦,還比「拿香跟著拜」的盲信還更糟,因為給名醫看病的經驗通常非常不舒服,倒不是名醫們都是個個趾高氣昂,或者沙文主義地對病人頤指氣使,而是病人常有一種不被尊重的心靈傷害。
我的一位友人在她先生的慫恿之下,去掛了一位號稱台灣最厲害的中醫的門診,據她描述那門診室裡滿坑滿谷的人,真是把她給嚇壞了!最後她只有站在門外忍受冷風吹,慢慢熬著漫長的等待時間。
「更誇張的是,現場報到時,護士就要求付醫藥費,我病都還沒看呢,他們怎麼知道要開什麼藥?批多少價呢?不過礙於他們的規定,自己只有掏出四位數的醫藥費先付上,這樣才能順利看診。」友人至今仍憤憤不平地說著。
我為此也感到不可思議,心想,莫非這神醫果然靈通到可以隔牆把脈看診,再來個隔空抓藥,然後一貫作業地迅速看診完畢。
「這還不誇張!我站在門外看著看診排上的紅色數字一直跳,大概不到一分鐘就跳一下,我心想大概是壞了吧!等了快兩小時之後,終於輪到我,沒想到我屁股才一坐定,醫生的手案在我脈膊不到幾秒,就說可以去拿藥了。我自己根本還在狀況外,他就揮手叫我出去,還大聲地說著:『吃我的藥一定會好!』我看我看診根本不到一分鐘,難怪這醫生一個晚上可以看好幾百位病人!」友人說得臉紅脖子粗的。
望聞問切,似乎是中醫師最精微的部份,這位神醫簡直是神乎其技,一切都免了,果然是既神且明的名醫!
我問友人這邊尋訪名醫的經驗如何呢?
「當然是很生氣也不舒服呀!這位醫生根本還沒搞清楚我的狀況,就給我一大堆的藥,我的心裡是很難接受的。只是我先生認為既然是名醫,應該有他的道理吧!」她無奈地說著。
「如果你心裡都懷疑且排斥這名醫開的藥,這帖藥即便是神丹,服用之後大概也很難行氣,因為身體的病只是外顯的,心理的傷害可是任何藥都很難醫治的!」我感慨地說著。「現在任何再有名的名醫,如果他無法尊重我描述自己病情的權利,那麼我也只能說他既然醫不了我的心,更何況是病情投射的身體呢?!」
人在生病的當下,最需要的是一份同在,知道有人願意用他的專業與我一起解讀身體病徵的意義,並共同試圖找出一份對治的方法。所以一位醫生根本存在的價值,並不在於他用藥有多神,甚至是藥到病除,相反的,那是一種以醫學的專業與人本的尊重,陪伴病患探尋生命意義的同在關係。
名醫,醫哪裡?
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
如果我們還侷限在名醫功利性的層面,所謂名醫機器人就有無限的發展空間與價值,電腦科技的日新月異,只要將所有數據逐一統計分析,未來的名醫機器人便可以複製量產,這難道就是我們所想要的結果?
或者,醫者醫心,身心安頓的開始,就是從人本的尊重與關懷做起,而這就是名醫機器人永遠無法辦到的所在,也能讓人類生存意義不斷重新詮釋的玄妙處吧!
如果,你的名醫不能安頓你的心,你覺得你還要繼續盲目朝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