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聿馬攝於金門
一些剛入門寫詩的朋友問我,怎麼分辨現代詩的真偽?我教他們一個方法:把原來分段分行的詩,改成散文式的段落形式,在每個應該放入符號的地方放入標點符號如逗點,句點或分號等。如果讀起來內容和散文沒差別,既沒有餘韻繞樑三日不絶於耳;也沒有言下之意?那差不多就是偽詩了。
詩之所以為詩,並不是因為它具備詩的排列形式,每個句子自成一行。其實如果你看看一些圖象詩或散文詩,它們並不是以句為單位的陳列,可是它們卻是現代詩的一種。像大陸流行的微型詩和日本的徘句有的只一兩行,國人甚至有個著名的詩評家寫了一首詩,內容只有一個字!?(這算不算詩呢?引起極大的爭議…)所以詩最重要的還是在它的「詩質/詩意」。
其實散文化不一定就不是詩,但散文詩和散文絶對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詩化的句子和文字所指涉的符徵具有很大的「張力」和更深的意象/意涵。
我再強調一次,「不是把句子分段分行排成詩的樣子,就是一首現代詩。」一定要是「詩的語言」才能入詩的「籍貫」拿到詩的「身份證」。
怎樣才算詩的語言?在此不多解釋,今天要談的是現代詩的分段分行。
詩為什麼要分段分行甚至斷句、提列或「抬頭」呢?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 節奏、押/諧韻的需要
二、 強調或造成突兀作用
三、 意義/意思分隔
四、 圖象/視覺的需要
五、 便於閱讀
我且一一舉些例子詩的段落來說明:
從下面的斷句和斷行都可看出,是依照節奏、押/諧韻的需要來施行。
〈鄉愁四韻〉/余光中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那酒一樣的長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
以下的句子可以看出其中的「升起」和「發言」是為了強調或造成突兀作用:
〈圍爐〉/落蒂
除夕圍炉
林家老宅的大紅燈籠
升起
林家子孫把乞丐籃子
高掛中庭
讓它默默為祖先曾經的艱辛
發言
以下的句子可以看出其中的分段和分行是為了語意分隔,有詩友問過現代詩可以用重疊的句法嗎?第一句就回答了這個問題:
〈吾鄉印象〉/吳晟
古早的古早的古早以前
吾鄉的人們就懂得開始向上仰望
吾鄉的天空傳說就是一片
無所謂的陰天和無所謂的藍天
古早的古早的古早以前
自吾鄉左側延綿而近的山影
就是一大片潑墨畫
緊緊的貼在吾鄉的人們的臉上
為了圖象/視覺的需要,有時作者會刻意把詩句排成特殊的形狀或特別的位置。我在《河光‧流映〉新聞台看到了一首以長城為形的詩,剛好是最好的例子,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因為詩太長,我就不轉貼了: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river/3/1292000697/20070801194825/至於為了便於閱讀而斷句斷行,有可能是詩句太長,和整首詩的其它句子長短相差太多;也有可能為了符合作者的要求,例如豆腐乾體或格律對仗需要。在此就不再贅述。
註:本文刊於自在詩友會電子期刊第一期201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