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禮拜六在台北,做碰恰恰說故事魔法,
有3個小女生上台,跟我要故事,
無獨有偶的,她們的困境,都是班級的人際關係。
類似,被排斥、被流言孤立、被打。
這3位都是10歲左右的小女生,
我很驚訝,台北市的小學生,有這麼多女孩之間的人際霸凌嗎?
上週五,剛在演講會場分享「棉花糖女孩」一書,
提到,美國的少女,會使用FB,網路流言,
來中傷比自己更受歡迎的女孩,
或假傳謠言,假貼照片.....
而這樣的現象,距離台灣有多遠?
♡♡
昨天看了電影「菲比夢遊仙境」
敘述一個充滿好奇與感受敏銳度的孩子,
在班級,一次次老師提醒:「守規矩」「不要亂問問題」....
而被壓抑了自然天性,
在人際上,她也成了班上女孩們喜歡集體投射的「怪女孩」
整部電影,述說著女孩種種因應壓力的行為,
也細膩地,闡述了,女孩的母親,在面對一個「讓人不知如何是好的特殊女兒」
她的心力交瘁,以及,她面對自己的個人夢想(完成博士論文並出書)以及,身為母職與妻子的衝突,她的否認以及鈍逃。
我喜歡這部電影,
雖然看來讓人心痛與沈重,
卻因它闡明了許多,細膩與複雜的心理動力,
而讓我更多了然。
♡♡
電影裡有一幕,
菲比被同學追逐,她明明沒有參與追逐遊戲,一群同學應說她是鬼。
後來,她吐了同學口水,
而這粗魯的動作,成為老師的焦點,家長被請到學校。
然而,菲比一直說:「我無法控制」
這個表白,沒有被承接,沒有更深刻的對話發生!
菲比後來加入話劇社,
話劇社的指導老師,是個很有心靈魔法氣質的老師。
她在第一次排演時,就跟孩子說:「照你們的方式來表演」
她與扮演每個角色的孩子對話:「你,會想要怎麼演呢?」
聆聽、跟隨、鼓勵、指導....
是這老師的方式,
因為這方式,讓菲比著迷而快樂,
這是她喜歡的世界,
不是在教室裡的女孩:
被要求守規矩,能壓抑則被視同無名女孩,若失控責備責罵。
不是在家裡的女兒:
媽媽很愛我,但媽媽的心,不一定能在我身上,媽媽的眼睛,不一定能懂我。
菲比在戲劇社團化成「愛莉絲」一個夢遊仙境的女主角。
♡♡
當現實世界不完美時,
孩子需要有個可以讓她快樂的世界遁逃。
在這電影裡,戲劇社,是個讓菲比能自由的地方。
只不過,菲比還有個更真實的遁逃機制,
那就是:
她會強迫性洗手,洗到破皮,
她在受攻擊時會失控朝人吐口水,於是被指責,被同學嘲笑,
她為了抵抗從女主角(扮演愛麗絲)角色被替換下來的焦慮,
她有著強迫性的儀式行為:在樓梯一次跳三階,於是摔到膝蓋都破了,
.....
有很多系統試圖來支持菲比,
媽媽,爸爸,
學校老師,校長,
還有,媽媽請來的心理醫生。
媽媽由於不願面對自己內在對於時間被孩子剝奪的怨恨,
而否認並逃掉各種可以支持菲比的機會。
爸爸由於身兼工作又要寫作,
並且慣於分析問題,而非敞開心靈,與是無法進入菲比的世界。
爸媽不時透露:「我們再也無法負荷妳了」的潛意識訊息,
讓菲比經常自我歸罪:「都是因為我,所以爸媽不想再生小孩了。」
學校老師想要以「規矩」來「控制」孩子的活力,
也壓抑了孩子的創造力,
並且,她只想要菲比變正常,於是,成了菲比的壓力來源。
校長只求息事寧人,
害怕學校出事,
於是,他增強了菲比周圍的壓力系統。
心理醫生提供一個可以自由說話的空間,
然而,心理醫師坐在大沙發的權威形象,
提供一個正確診斷,卻無法以溫暖的社會方式支持菲比,
也失去了協助的契機。
電影用這些無力的大人,鋪陳出菲比的無助。
這無助,讓菲比一次次更深的遁逃,
她的手破皮更嚴重了,
她的膝蓋需要用長裙長襪來遮掩,
她開始會看見各種想像人物:愛麗絲,紅心皇后,撲克牌的審判。
♡♡
記得我小時候也有個幻想的世界。
我經常在課堂上出神,
在漫長的暑假午後,坐在家裡的院子發呆,
在我的想像世界裡,有著布袋戲的各種角色與對話。
那個能遁逃的想像世界,
還保留了人性裡最真摯的元素:
愛,信任,與正義。
幸好我的外在世界沒給我壓力,
教室的課堂雖然無聊,
但還有下課時間可以和同學玩耍,
放學後就是解放的時光,
即使功課沒寫完,也不會害怕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我的幻想世界,安好無恙地存活著,
直到我長大之後,在閱讀心理學書籍之後,
逐漸能用理性去連結那個幻想世界,
才明白,那裏是我心靈的空間,
有足以抵抗缺乏想像力的蒼白現實世界的魔幻力量。
那個幻想世界,沒有因為病態的遁逃,
而取得過度的知覺掌控力,
成為幻視或幻聽。
也由於外在世界沒有要求我,壓抑太多的自己,
因而,幻想世界依然溫和與美好。
♡♡
菲比的幻想世界是,
她會看見愛麗絲在光中跟她招手,
心理醫生會化為蘑菇國王跟她對話,
媽媽會幻化為紅心皇后,邀請她一起逃跑,
......
當外在要求越來越巨大,
幻想世界獲得了過度的力量,
主宰了菲比的知覺系統,
當她分不清舞台與現實,
當她分布清楚幻想與真實,
危險就環繞在身邊了。
♡♡
這一年多來,我陸續陪伴著宜靜的「前世創傷畫面湧現」
我沒有否認或認真去釐清,那些畫面的真假,
只是,很認真的,在每一回,創傷畫面出現時,
帶著她找回愛的連結,用愛去消融。
然而,在上個禮拜,
我陪伴宜靜與大雄,找到家族治療師,會談了外遇的壓抑憤怒之後,
宜靜的心靈結構,穩定多了。
當她一次次知覺到,原來當時,所積壓的憤怒,還沒消除清淨之後,
就不太容易,有分不清楚真偽的混亂聲音,角色認同,或,陰影畫面出現。
然而,更多的關係衝突被浮上表面,
這才是,當下最重要,需要面對的。
♡♡
當菲比因為幻想而從舞台的最高處一跳而下,
這事件,迫使媽媽承認,心理醫師的診斷,需要認真考慮。
當媽媽與爸爸,由於女兒偏常行為的無助,而再次有了對話,形成同盟。
當媽媽坦白承認,內心對於被孩子們佔據太多時光,有著抗拒,
而又不矛盾地感受到,陪伴孩子生活也是自己想要的重點,
才把很多力量帶到現實世界。
電影最後的好轉,有些太快了,
有些說理沒那麼清晰解釋,
像是,原來世界裡的壞人忽然成了好人。
然而,電影還是提供了幾個視角,
讓我們看見,
當孩子的幻想世界,有了大人的愛來支持與融入時,
孩子能有方法,把「雖怪異卻真實的自己」帶到班級,在現實世界展現。
孩子就有了整合的可能。
電影的最後,戲劇老師和幻想中的愛麗絲,手牽手跳離了菲比的視野,
這意謂著,
因為菲比在現實世界找到了愛與理解,
於是,在也無需過度遁逃到想像世界了。
♡♡
宜靜在承認並知曉,
自己內在的壓抑憤怒,
以及,這幾年來,這些遁逃的憤怒,對家庭帶來的破壞後,對大雄的歉意。
還有,知覺到,種種信念系統的偏誤....
宜靜帶著無比堅信的力量,
願意面對自己的每一瞬間,
她練習了「觀者的句型」
這句型,幫她一次次,從負向情緒墜落的邊緣回到當下,
她逐漸有了安穩的內在支持系統。
♡♡
而我,成為宜靜,
連結著一個「可以信任,有愛,願意為自己負責的美好世界」的連結與象徵。
菲比的母親,
成為聯繫菲比的想像世界,以及,外在世界的力量通道。
那麼,那些,面臨班級人際霸凌的母親,
要如何,支持孩子,成為重要的,愛與信任的樑柱呢?
♡♡
這世界的各種被壓抑掩埋的陰影,
正以迅速的方式風起雲湧,在現實世界彰顯,
整個人類歷史,幾百幾千年來的扭曲人性,
而愛與智慧,需要成為,面對這些紛亂世界的兩大柱子。
孩子需要在內在找到自己的力量,
擁有心靈世界的平衡支持,之後能回到現實世界,
而非,遁逃到那裏而否認真實,失去與現實的連結。
支持者的母親,需要面對自身內在種種的陰影,
於是,能一次次更純淨的,成為女兒的力量,
聯繫兩個世界的橋樑。
美好無暇的心靈世界,以及,現實不美好的外在世界。
♡♡
在「父母最常說的21個謊言」一書中,
作者提到,
美國有個少年,
他的父母不太管他,
每夜每夜,帶著耳機,玩暴力電玩,以及,聆聽反社會的熱門音樂...
這少年,他從真實世界遁逃了,
而接引他的,卻是一個扭曲人性以殺戮為樂事的世界,
這少年的父母,蒼白而無力管束,約束他的日日沉浸,
最後,少年成了持槍在校園射殺12條人命的殺手。
♡♡
我們需要留意,孩子的環境有什麼壓力,
孩子在環境裡壓抑了些什麼內在的本能,
孩子在面對環境壓力時,用什麼方式回應?
而孩子有可以平衡的心靈世界嗎?
還是,孩子的遁逃,以及他所遁逃去的世界,
反客為主,幻想成了真實?
♡♡
親愛的父母,你/妳需要「清醒」「在家」
只有你清醒與在家,
你才能有足夠的力量,
支持自己,以及支持孩子,回應這個,
又美好又詭異的現代社會。
PS:
對於面對,女兒承受著校園的小小人際霸凌現象的母親,
很微妙地,我們也要從小小的「棉花糖女孩」渴望中,離開。
(後文再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