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蕭伯納的『華格納寓言』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在其『華格納寓言』一書中說到了華格納音樂風格對後世的影響:「華格納最終締造了一個不世出的成就,也使得深為他著迷的信徒深信,他所謂的『絕對』音樂已經走到了終點,未來將是華格納的天下,始於當時的拜魯特。所有偉大的天才都有同樣的幻覺。華格納並沒有發動任何的運動,事實上他是這個運動的極致。他是十九世紀戲劇音樂的巔峰,就如同莫札特是十八世紀音樂的巔峰一樣。所有意圖繼續拜魯特傳統的人士,最後的結局和一百年前鼓吹二手莫札特的下場一樣,早為人所遺忘了。」
「絕對音樂為人取代,早也在預料之中,至於這些人是誰呢?在歐洲,是布拉姆斯(Brahms)、艾爾加(Elgar)、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布拉姆斯的聲譽建立在自己的絕對音樂上:他的作品如《德文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讓我們覺得親切,好似他的音樂帶來極大的樂趣一般;我們如果以過度嚴肅的態度來看它,就不免把他變得太無趣了。艾爾加跟隨著貝多芬和舒曼的腳步:他與華格納毫無瓜葛,他的交響曲和《謎語變奏曲》(Enigma Variations)奠定他在音樂殿堂上的地位,他的作品和任何一種現代音樂相比,其絕對音樂性實在不遑稍讓。雖然史特勞斯的音樂劇場仍然維持著華格納努力得致的排場,可是他與華格納漸行漸遠,他的樂劇、喜劇史詩、靈魂自傳結合成一個新的形式;然而,除了樂團之外,舞臺、歌者、還有其他拜魯待所使用的戲劇材料用具,一概都被棄置了,僅留樂團獨挑大樑,甚至於貝多芬最後改進加入的合唱團也被棄置了。艾爾加改編莎士比亞《亨利四世》時,也做過同樣的事情,法斯塔夫(Falstaff)成了管絃樂作品中的主角。他讓樂團呈現一切,而得到了極大的成功,因此,一聽到有人想把舞台劇改編成歌劇,我們就不敢去想原劇會被改變成什麼樣子。」
「繼華格納風潮之後的俄國作曲家並不是華格納的信徒:他們師承自浪漫樂派,師承的對象自韋伯至麥耶貝爾、自白遼士(Berlioz)至李斯特(Liszt);對他們來說華格納的存在無關緊要,他唯一的功能在於鼓吹他們藝術的重要性。前半生與華格納生涯最後一部份重疊的作曲家,對他總有一種歧視的態度,有點像蕭邦瞧不起貝多芬一樣,甚至在技巧上,也想擺脫他的影子。」
「在英格蘭,晚於艾爾加、但早於巴克斯(Bax)及愛爾蘭(Irland)等人的作曲家,在年輕時都受到華格納深深的影響,其音樂生涯始於將《崔斯坦》和《諸神的黃昏》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不過,他們一旦找到了自己,身上的華格納也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年輕一輩的作曲家非始於華格納、甚至也不是始於史特勞斯:他們大多一心想探索絕對音樂裡的新鮮怪異處,一直到找到適合自己的嚴肅音樂風格為止。華格納的傳統只有一點可說的:即麥耶貝爾深受裝飾型態音樂及戲劇音樂之間混淆的困擾,華格納一舉將其消滅:連帶韓德爾、莫札特的男、女英雄不斷被無理重複的現象,也一併地解決了。甚至在絕對音樂裡,後華格納時代的奏鳴曲形式,都變得比較不那麼機械化或毫無思想;它的精神至今尚在,就不需大書特書了。」
第五章 大師的理想劇場-拜魯特音樂節
拜魯特是德國巴伐利亞邦北部的一個小鎮,以演出華格納音樂劇之音樂節而著名。華格納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要為自己的音樂劇建一座劇場。他在1871年因為聽說拜魯特的劇院有全德最大的舞台而來到這個小鎮,儘管後來發現這劇院不適合,他還是覺得這城市很理想:位置居中,四周蔥鬱的森林與山丘環繞,觀光客可以遠離塵囂,鬆弛心情於其劇樂世界中;華格納視此為欣賞其作品最重要的事。
一開始市政當局提供華格納城外一小丘建蓋劇院,此外他又從巴伐利亞王路易二世得到前巴伐利亞伯爵官邸為住家。1872年五月立下奠基石之後,華格納起初試圖藉指揮音樂會來籌募建款,結果並不理想;他被迫以最簡單、最便宜的材料來建,所以他說這只能視為一種「理想的草圖」,有待於日後再改建成宏大建築。
拜魯特歌劇院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其內部型式,結合了華格納戲劇理念和古典希臘圓形劇場的形式,這個理念之前曾在慕尼黑(Munich)實驗過,沒有完成。這次他和建築師O. Bruckwald合作得很成功。華格納主張,劇場應該體現民主的精神,不應繼續沿用包廂、池子以及樓廊的區隔方式。拜魯特劇院(The Festival Theatre in Bayreuth)-這個新的劇場,設有一千七百四十五個座位,主要觀眾區安置了三十排的座椅,前低後高,中無走道,每排兩端各通一個出口。這是「歐陸座位」 (Continental seating)的首次出現,理論上,每個座位對舞台的視線都同樣良好,所以票價也就不分高低,落實了華格納民主平等的理想。
華格納更強調舞台幻覺的製造:舞台保存了鏡框式舞台,以及「輪車與懸吊系統」的換景方法;不過,他將歌劇的樂隊置於前舞台(apron)的下面,也就是樂池區,讓觀眾只能聽見音樂,卻看不到演奏者。這個樂池無異於一道「神秘的鴻溝」,增加了觀眾與演員的距離,也分隔著現實世界與神秘世界。更進一步,他在鏡框門的後面又加了一個門,形成雙重舞台鏡框,增加觀眾區與表演區的距離。在燈光方面,所有的燈具都隱藏在鏡框後面,觀眾不會直接看到顯露的燈具,觀眾席的燈光則在演出中完全熄滅。此外,華格納也在舞台上設置了煙霧效果,以便製造飄渺朦朧的神秘效果。
1876年,「拜魯特歌劇節」在德皇路易二世的贊助下,首次將華格納的全本歌劇《尼貝龍根指環》搬上舞台作為劇院之開幕演出。華格納在1883年過世後,音樂節的運作就全落在其後代子孫的身上;目前,「拜魯特歌劇節」演出的內容持續地保持著《帕西法爾》和《尼貝龍根指環》等全本歌劇每次必演,另外再加上一齣華格納其他作品的傳統。
每一屆「拜魯特歌劇節」的演出,都會受到全世界歌劇愛好者的注目。這個歌劇節的一票難求更是眾所週知(通常得在三年以前就得預定!),歌劇界的聲樂家和指揮家更是以能踏上「拜魯特歌劇節」舞台為榮!
第六章 結語
華格納試圖使歌劇真真實實地成為一種「總體藝術」,他親自構思戲劇的情節,親自撰寫台詞,然後為其譜曲。他把劇作家、詩人和音樂家的工作,由個人全部擔當,把當時音樂文化的總和,表現在他的作品上。在音樂中,他又給予新的、自由的和聲與對位法,創造出新的管絃樂法,使音樂的表現力突然增大。至於作曲技巧上的新手法,白遼士、舒曼、蕭邦和李斯特已有相當的開拓,華格納又大膽地往前邁進,於是孕育出和思想與文藝有密切關聯,並表達自由個性的「未來音樂」。華格納的創作乃是音樂史上的大轉機!
〈完〉
共計17069字,謝謝!
能讀完,算你們厲害!送獎品!!!
文章定位:
人氣(481) | 回應(25)|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