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設計史
1851年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辦的第一屆世界博覽會
主要的策劃者Henry Cole爵士(1808-1882)
在1852年的一篇文章"On the International Results of the Exhibition of 1851"
說明博覽會的理念、執行過程、以及後續的影響
世界博覽會這個概念由法國經濟部長M. Buffet
在1848年法國大革命之後提出
卻在1851年由英國實現
當時英國的影響力
的確足以推動這項跨國盛事
順便展現國力
讓人感慨的是
英國當時邀請「文明世界」的所有國家參與討論
當所有強權共襄盛舉時
只有「天朝」中國斷然拒絕
這項姿態高昂的外交決定
截斷了與西方世界同步競爭促進產業發展的機會
也許就此把「中國設計」關進了象牙塔
真不知那時朝廷在想什麼
murmur...
展覽籌辦過程的運作方式
是各國推派當時最傑出的藝術、科學、與商業代表參與
「跳過各國政府組織 直接互相溝通」
多麼令人拍手叫好的決定
不是官大學問大
不是想著要攬政績
政府是輔助、提供資源
尊重專業
讓專家主導
成就一場盛會
六個月的博覽會成功落幕後
促進了廠商之間的公平競爭
專利法大幅改進
國際郵政系統形成
通訊自由受到重視與保障
展覽還為英國帶來鉅額收入
這筆難以想像的龐大數額
在Henry Cole的運作之下
全 數 用 來 促 進 教 育
投注在科學、美術、文化的基礎教育與建設
回頭想想
我們的教育經費年年刪減
資源被集中為特別預算
獨厚某些學校
即使如此
之前在系上當助教參與系務會議
在號稱經費來源最充裕的大學
系上經費居然被刪到要停訂期刊
教授提到這件事時
臉上寫滿很X的表情
說這事如果傳出去
將會是國際間的大笑話
好淒涼
我願意不喝珍珠奶茶捐錢來訂期刊
Henry Cole本人有很深厚的美學涵養
記得從小在學校
美學教育並不太受重視
往往只有兩個極端
不是得天獨厚的美術資優班
就是幾乎被放逐的高職學生才有幸接觸
而大多數老師是學西畫出身
在東方的情境下以西畫傳統教導小朋友
屬於自己的東西幾乎無從接觸
理由不難理解
邏輯卻令人匪夷所思
也不見有什麼配套措施來改善這現象
而且學生常常學的是「美術」而非「美學」
當美不是用來享受、品味、與思考
而比較是枯燥的技術練習
當人文與美學的空間被科學與法商擠壓變形
想活得像人一點、優雅一點
似乎成為奢侈與特權
若基礎的美學與人文素養普遍被忽視
人們就像是閉著眼睛在生活
無論再怎麼才華洋溢的藝術家或設計師
作品也無法被看見
遇到了沒概念的有錢業主
也只能徒呼負負
如果康丁斯基出生在台灣
恐怕只能在補習班幫小朋友補習美術好考上資優班
或是因為考不上教師甄試而得準備去當警察?
深深覺得一個正確的政策
靈活的運作
無私的決定
能形成眾人共享的良性循環
放眼亞洲
世界博覽會走到今天
2005年日本愛知剛結束
2010年將在上海舉辦
我們的經濟在幾十年內快速成長
現在也到了一個瓶頸
有什麼能量來源或基礎建設
能在下一個五十年
協助台灣走向更好的發展
讓這麼多聰明的人
不用老是熬夜加班
作一些日復一日重複的工作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