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局抽驗市售黑心商品,不但發現素食混有肉品的情形相當普遍,且查出國內豬、牛、羊三大肉品,驗出混充其他次等肉品的比例高達百分之十四.四三,其中除了一般常見的食品加工品,竟然連日常食用的涮火鍋冷凍肉片,也有混充情形,一般消費者很難察覺其中的差異。
調查局還發現,部分廠牌混充肉品,第二度取樣抽檢時,竟然未發現混充物,調查局研判有些製造商,也會隨著肉品價格的波動,機動調整混充的比例,以掩人耳目。
水魚餃 調理包 都驗出摻水貨
去年一月至今年二月間止,調查局抽驗一千零卅二件市售肉品,查出一百四十九件混有與商品標示不符的其他肉品。其中五百九十二件豬肉檢體,七十二件出現混充情形;三百七十五件牛肉檢體,六十五件混充;六十五件羊肉檢體,十二件出現混充情形。
驗出肉品混充的食品種類,以加工製品驗出的比例最高,包括牛肉乾、豬肉乾、調理包、冷凍包子、水餃、魚餃、肉丸子等食品,都曾驗出有混充情形。
其中肉乾製品,有二至三成驗出有混充情形,大小廠牌都有。原因多半是廠商的成本考量,如以低價的豬肉混入牛肉中,製成牛肉乾。
調查局鑑識科學處科長趙齊相說,牛肉乾若混充百分之廿的豬肉,消費者根本吃不出來,因為牛肉乾在製造過程中,經過脫水及添加香辛料的繁複程序,變得較為乾硬,一般人很難分辨吃到的是牛肉或豬肉。
DNA檢測 牛肉乾竟是馬肉乾
多年前調查局就曾受託以DNA檢測技術化驗某一家知名業者販售的牛肉乾,發現根本是馬肉做的,完全不含牛肉。
至於廣受外食族和單身漢喜愛的調理包食品,也常被驗出有混充的情形。趙齊相指出,市售調理包偏向重口味,往往添加很多調味料,掩蓋肉品原有的風味,即使混有與商品標示不符的肉品,一般人也很難察覺。
除了加工肉品容易出現混充情形,生鮮肉品也難以倖免。市售的某種火鍋牛肉片,也被調查局化驗出摻有豬肉。趙齊相說,塊狀的肉品,比較容易吃出原來的味道,火鍋肉片因切得極薄,消費者較難分辨。
調查局指出,不肖廠商刻意添加其他肉品,主要是成本考量,豬牛羊三大肉品,以羊肉的平均單價最高、牛肉次之,所以部分廠商會以成本較低的牛、豬肉,混充為羊、牛肉,藉以賺取差價。
更新日期:2009/06/14 02:31
李永盛/台北報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