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隆遊客中心二樓藝文特展區展出的
「新生活技藝美學─創意米雕捏麵人展」,
是由雞籠米雕藝術學會謝源張老師帶領學會旗下成員共同提供,
為搭配遊客中心二樓特展,並結合新春節慶氣息。
東北角管理處和雞籠米雕藝術學會現正聯合舉辦「米雕=捏麵人」作品展,
台灣現今的米雕藝術多以宗教活動使用為主,由於環境變遷,
米雕已漸趨沒落,年輕人傳承意願不高,擅長製做米雕的師傅也改行放棄,
使得此項傳統技藝逐漸在我們生活中消逝,目前僅少數的糕餅老師傅
繼續在傳承「米粿雕」的技法,讓這項傳統技藝不致於失傳。
「米雕」就字義而言,一般容易誤解為米粒雕刻藝術,
其實「米雕」又稱「捏麵人」,其典故源自三國時代諸葛亮軍師,
某次出兵討伐南蠻,渡江時突遇河水暴漲,
以糯米團捏塑人形和牲畜模樣(稱作米人)進行祭祀,
暴漲河水隨即和緩平靜,軍隊得以順利渡江並平定南蠻,
遂有「捏米江人」之稱。
為了延續傳承這項民俗技藝,基隆地區有著一群人以珍惜藝術的態度,
進行有系統的傳習工作,基隆社區大學正是這個重鎮所在,
謝源張老師正是其中的靈魂人物。這次「米雕=捏麵人」的成果,
全由謝老師及成員提供作品,大家期待使它成為藝術品,
讓更多的人能體會並認識米雕的巧思和工匠之美。
什麼是米雕?其實就是俗稱捏麵人。
米雕是捏麵人的正稱,又稱江米人,有別於在米上雕刻的亳雕或盲雕。
捏麵人是一項非常具有中國民族色彩的傳統技藝,
因為材料和語言的關係,在台灣叫它做捏麵人。
由於麵人色彩鮮艷可以食用,所以非常受到兒童們的喜愛。
捏麵人的技法其實很簡單,只要會搓湯圓就可做成水滴狀、
長條狀的物品,再變造即可成為各式各樣的物品。
捏麵技法只有二種,一種是螺旋紋,另一種為流星紋,
而只要家裡有的東西例如梳子、刷子、剪刀、筆等都可拿來當工具。
捏麵人最早見於山東河北一帶,在宋朝元朝的時候民間較大的宴會,
常在入席前,利用麵粉捏製各人物鳥獸,供客人們觀賞作為一種席前招待。
到了明末清初,每逢冬臘廟會趕集的時候,就會有負著長架小箱,
以各種色麵捏製成各種人物虫鳥的捏麵人師傅出現了。
今天的捏麵人已經成為一種收藏和把玩的藝術品,
不再只是廟裡看席桌上的祭品了。
捏麵祖師的由來:話說三國時代諸葛亮率兵攻打南蠻,
七擒七縱蠻將孟獲,孟獲終於臣服,孔明班師回朝,
途中須經瀘水溝,正當軍隊準備渡江之時,突然狂風大作,
浪激千尺,鬼哭神嚎,大軍無法渡江。
此時孔明招來孟獲問明原因,孟獲回報:
「兩軍交戰,戰亡將卒無法返回故里與父母妻兒團聚,
故在此將興風作浪,阻撓回程,軍師若要順利渡江,
須用四十九顆人頭祭江,方可風平浪靜。」
孔明心想兩軍交戰死傷難免,哪有太平之時,再殺四十九條人命,
遂心生一計,即命廚子用米麵為皮,內包黑牛白馬之肉,
捏塑出七七四十九個頭顱,算準時辰,陳設香案,灑酒祭江,
剎那風平浪靜,萬里無雲,大軍順利渡江。
所以捏麵人又稱之為「江米人」,後人並尊孔明為捏麵人的祖師爺。
捏麵人按製作過程的不同,有兩種派別,一種是混色米雕。一種是塗色米雕。
其實它們就是代替品因為一整套的看席,合起來共有二十四種不同的東西,
有十二樣山珍,十二樣的海味,在早先交通不發達的時候,
居山者不易有海產,居海者不易有山產,所以一律用捏麵來代替。
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不可缺少的一種祭品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