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世仁文教基金會主辦
2009年「書香滿校園」巡迴講座
[閱讀‧寫作] 題綱
給閱讀一個理由‧給寫作一個機會
/主講人:林煥彰(詩人、畫家、兒童文學作家)
‧ 閱讀,給閱讀一個理由
‧ 一個小小的理由:只為了給自己心安理得,閱讀是無功利、無壓力,給閱讀一個理由,就是純粹的閱讀,自由的閱讀,享受的閱讀。
‧ 閱讀,給自己一個機會
‧ 一個小小的機會:機會要靠自己給,自己給自己機會,不必等待;這種機會,是常在的,隨時可以獲得;在任何時候都看得到的地方,放一本書;這本書,不是教你考試、不是教你找工作、不是教你賺錢、不是教你長命百歲……但你可能因此有機會接近一顆有智慧、有良知的心靈。
‧ 閱讀,閱讀是什麼?
‧ 閱讀就是閱讀,閱讀是一種氛圍、一種愉悅的感覺,自由自在;很簡單,很單純,很輕鬆,很自然,像呼吸一樣,讓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的一種方式……養成習慣,隨時閱讀,既無功利,也不必設定目標,只要讀得安心、讀得愉快,自然會獲得好處。
‧ 幽默大師林語堂說:自由的看書,讀書;無論是在學校、做教員、做學生、做商
人、做政客閒時的讀書,始可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識見、養性
靈。……所以讀書的意義,是使人較虛心、較通達、不固陋、不偏執。(林語堂
讀書的藝術》雅典娜書房.2007.03.版)
‧ 寫作,給寫作一個機會
--從「有想法」開始
‧ 給寫作一個小小的機會,就是自己給自己機會;
‧ 機會是要靠自己給的,不是等別人給。
‧ 自己給自己是主動的,隨時都會有;別人給是被動的,需要等;等,不知道什麼時候。
‧ 自己給就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想法就有自己的表現方式。
‧ 以拙作為例 <我種我自己>(見「附錄」)
‧ 寫作,寫作的想法從哪裡來?
‧ 寫作的想法從日常生活來,也可以從閱讀來;閱讀也是一種生活。
‧ 寫作,可以從寫信開始,也可以從寫日記開始;
‧ 寫給誰?寫給你想和他說話的人;也可以寫給你自己。
‧ 寫給剛剛看過的一本書的作者,或寫給這本書中的某個人物、某隻動物;這比寫「心得」或「讀後感」要有趣得多。
‧ 寫給自己,寫給第二個我;寫給親人、朋友、同學……也可以寫給自己的鞋子、自己的手、自己的腳、自己的腦袋……
‧ 有了寫作的對象,就不怕沒有想法;有了想法,就不怕沒有東西可以寫,自然會有豐富的內容。
‧ 閱讀和寫作的關係
‧ 閱讀和寫作的關係,分不開,像鳥左右兩翼;
‧ 古人說的: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相扶相成。
‧ 想寫好就得下工夫
‧ 沒有人是天生的寫手,寫作的高手是經過長時間學習、磨練;看你要不要給自己機會?
‧ 寫作,不能有功利的想法,不要有患得患失的心理;只要寫就對了。
‧ 其實,寫得好或壞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寫,寫久了寫多了,自然會有好的。
‧ 關於閱讀,分享一個有趣的故事
‧ 2008.09.17《國語日報‧地方新聞》汐止市北港國小「新書入館」報導。(全校師生接力傳書,將新書搬進圖書館。)
‧ 關於閱讀、寫作的一個新觀念
‧ 引2009.07.05 《國語日報‧兒童文學》林德姮<許一個閱讀遊戲的實踐--圖畫書的讀者參與>2-1
‧ 以往著重在作者理解與作品分析,到了二十世紀有了新的發展,有些學者轉向「重視讀者」發展的研究,即「接受美學」(aesthetic reception)、「讀者反應理論」(readerresponse theory),一反文學批評傳統的觀點,特別強調讀者在閱讀過程的重要性。
‧ 讀者在閱讀活動的地位提高,而「作者權威」與「作品至上」的觀念,因而被拋卻。晚近在後現代思潮影響下,讀者與創作者的關係,更由靜態的欣賞、詮釋,轉變成雙向互動的關係,「讀者參與」從被動的閱讀變成了合作創造。
‧ 教學,給教學一個機會
‧ 教孩子多閱讀多寫作;自己也多閱讀多寫作。
‧ 和孩子一起閱讀,每天都給自己一個機會,也給孩子機會;也許只是三、五分鐘,讀一首小詩、一篇短文、一個片段……都不嫌少;可以累積,養成習慣。
‧ 師生共讀,讀出聲音,讀出笑聲,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樂趣……
‧ 和孩子一起寫作,每天都給自己一個機會,也給孩子機會;也許只是寫一首小詩、一篇短文、一個片語……都不嫌少;不斷練習,熟能生巧。
‧ 師生共寫,互相觀摩,互相欣賞,互相激勵,共同成長……
‧ 寫作教學,分享劉克襄的一個例子
‧ 嘗葉子的滋味,寫作童詩。(見《國語日報‧地方新聞》2009.07.04)
‧ 教學講求「策略」(用心) ;策略很多,要求新求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