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1-11 23:28:30| 人氣26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膽中痛的經濟症候群:外銷熱、內需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聯合報社論
外銷熱 內需冷:導正經濟失衡是當務之急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1670877.shtml

行政院長游錫?指示經建會,將明年經濟成長目標由百分之四點七調高到百分之五,宣示了執政黨拚經濟的新挑戰,也頗有與國民黨提出的財經「四五六方案酖酖失業率降到百分之四、經濟成長率升至百分之五、國家財政六年內平衡」別苗頭的意味。然而,在促進經濟成長的表象之外,更該重視的是經濟成長的內涵,因為台灣經濟成長結構已嚴重失衡,並正危及長期發展。

財經學者背景的立法委員劉憶如最近就警告政府,台灣經濟成長過度依賴貿易出超,而出超來源又過度集中於中國大陸及香港,造成台灣經濟結構嚴重扭曲。然而,這項殊值重視的警訊,卻被有心人士刻意簡化為台灣經濟過度依靠中國大陸,並欲藉此強化反對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的政策立場。

台灣經濟高度依賴中國大陸是市場比較法則運作下的事實,卻也是政府人為限制兩岸經貿往來的結果,由於兩岸無法直航、大陸部分產品無法輸入台灣,造成兩岸產業分工運作受限、貿易往來失衡,擴大了台灣對大陸、香港的貿易順差。因此,要縮減台灣對大陸、香港的順差,非但不應該緊縮對大陸經貿政策,反而是要儘速拿掉政府的人為干預,兩岸貿易才能有效率且正常地有往也有來,逐步走向平衡。

然而,當前台灣經濟情勢最須關注之處,不是已被高度泛政治化的兩岸經貿問題,而是經濟成長結構的失衡。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很清楚,近三年的經濟成長來源中,有七成以上是靠貿易出超的增加,例如去年經濟成長率百分之三點六中,有二點六個百分點是來自國外淨需求;民國九十年台灣經濟衰退百分之二點二,是靠外貿出超成長百分之二點八,才填補了一部分國內需求大幅萎縮所造成的成長空缺,否則經濟衰退幅度會更大,顯示外貿幾乎成了經濟成長的唯一來源。

台灣經濟原本就是外需導向,因為在經濟發展初期,國內需求有限,單靠供應國內市場,難以發展產業,帶動經濟成長。因此,政府全力推動鼓勵出口政策,靠著出口貿易的擴張,帶動了生產投資,也因為外匯收入的增加,促進了民間消費,逐步形成了國內需求。另方面,在經歷舉世稱頌的經濟奇蹟後,台灣經濟進入新興工業化時期,國民所得的增加,提升了國民消費能力,形成了發展服務業的需求,內需市場規模也跟著擴大。因此,從民國八○年代起,由投資與消費形成的國內需求,對經濟成長的重要性提升,並能在遭逢全球不景氣的衝擊時,成為穩定台灣經濟成長的基石,但此一情勢近年已經改變。

從經濟成長組成結構看,一國經濟成長來自國外淨需求、民間消費、民間投資及政府支出等四大部門的成長,由於國外需求與世界經濟動向相關,非完全可操之在我,且波動風險大,而政府支出效率相對較民間低,民間消費及民間投資的成長,遂被視為維繫長期成長的根本。因此,外貿成長固然重要,內需更為穩定成長所不可或缺,兩者不能偏廢,但近年經濟情勢顯示,以往會適時在外需不振時一肩挑起成長重責的內需,不僅未再貢獻成長力量,也未隨著外貿擴張而升溫,凸顯內需成長引擎近乎熄火的狀態。

這是一個嚴重的警訊,代表台灣經濟完全暴露於全球貿易波動的風險中,而無自保之力。這也凸顯政府拚經濟無方,雖運用擴大公共建設、擴大公共服務等方案挹注內需,但因欠缺可行性規劃且多屬一次性消費,促進內需成長的力道難以持久。拚經濟之道無他,要恢復內需成長引擎正常運作,也沒有捷徑,唯有持續不斷改善投資環境,革除政治亂象、建立公平法制、改善兩岸關係、提升生活環境、促進政府效率,讓台灣成為企業經營的寶島,人民生活的天堂,台灣經濟才有望步向均衡發展的正軌。

【2003/11/11 聯合報】

台長: 威利
人氣(26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