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0-22 14:34:42| 人氣22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學評比:難道只有論文引述一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3.10.21 中國時報
粗糙評比 無助教學品質
◎周祝瑛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14+112003102100202,00.html

今年入夏以來,國內教育改革的檢討聲浪四起。一百多位大學教授提出的「教改萬言書」直指國內教改亂象弊病。其中最為人所詬病的是,國內教育政策的粗糙與躁進,尤其十年教改缺乏標準作業程序,導致教改興廢缺乏科學根據,無法真正有效提升教育品質。不料,日前教育主管單位再度以一分相當粗糙的量化評鑑指標,公布了國內一百五十四所大學學術排行榜,報告出爐之後,立刻引起軒然大波。

雖然教育主管當局號稱:這是採用具國際公認水準的科學、社會科學及工程索引資料庫(SCI、SSCI、EI),統計我國公私立大學及技職校院教師每人發表的學術論文總篇數,做為學術評鑑之重要參考。然而此種做法卻正好暴露出國內高教評鑑中缺乏具有公信力專業的評鑑機構及客觀的評鑑指標,在重量不重質的評比要求下、忽略各專業領域的差異性等問題,在類似的缺陷有待克服之際,此次卻倉促公布評比結果,恐怕只有徒生社會各界的困擾,對於各大學的學術競爭力之提升有何助益?不無疑義。

一般人都知道,大學除了研究之外尚負有教學及社會服務責任,也因此各先進國家在進行大學評鑑時,都特別慎重,主要原因是,各種大學有不同的任務導向,也深受本身科系分布而有所不同。所以這些評鑑多數以民間方式進行,即使由政府辦理,結果也大多不予公布,以避免評鑑指標的不同造成各校間的惡性競爭。

根據美國的「世界新聞與報導」指出美國的大學評比,通常都是針對不同類的學科採取不同的評鑑指標。如文、理類學科完全按同行的學術聲望來進行排行,工程醫學(研究型)、教育等應用學科同行學術聲譽評價亦十分重要,其指標包括研究經費、師生比、教師博士比例及院士比例;學生方面則包括錄取分數、錄取率平均學業成績、每年博士學位平均授與量。以培養專業為主的學科如教育、商業、法律等評鑑,同行學術聲望評比仍然最高。其他還包括學生的錄取分數、成績及就業率等。至於國際上著名大學的評比,大多也是考慮到各國的實際狀況,包括:諾貝爾獎得獎數量、科學(SCIENCE)、自然(NATURE)、SCI發表數、學術研究經費、博士學位教師比例、研究生中留學生比例、研究生與大學生比例及師生比等各種不同的指標。

另外,自一九八七年以來中國大陸也曾經有十多個單位公布四十多個不同類型的大學排行報告。中國網路大學、中國高等教育評估及亞洲商業周刊等所做的大學評比,也大多採取多元的評價指標,甚至包括各校學術聲譽、學術地位、學術成果、學生情況、教師成果及物質資源等分別加權,進行分門別類的評比,以增加各校的可比較性。雖然大陸教育部也進行高校評鑑,但官方始終不願公布大學評鑑結果,主要只是為了防止公布大學排行所產生的社會效應。

以目前國內公布的學術評比排行的前十名,大多數是以理工及醫學為主的院校(亦即比較容易在SCI及EI刊登的論文發表數)。而SSCI是以社會科學為主的國際期刊,對於文、法及少數有文化針對性的特殊學科如:教育及本土化的研究則很難打入上述行列。至於評比中非常不利的國內師範院校及若干以文、法社會科學為主的大學,因為長期以來受限於沉重的教學負擔(如:培養國內師資)、及常以國內社會上的重大議題作為研究導向,甚至許多社會性較強的冷門學科也不一定能夠登上上述以英語為主的三類期刊中。

因此,教育主管當局以如此簡化的、量化的學術指標進行學術評比結果,充其量只能說是獨厚以英語為主的理工、醫學等方面的論文篇數「大車拚」。不但無法區分出各校的特色,包括:區隔一般大學與技職院校、各校科系分布與特色(或者包袱)、甚至排除可能針對本國社會具有影響力的專書論著,此種獨尊三類國際期刊論文的做法,只會引起各界爭議,對於提升國內大學國際競爭力有何實質助益,不無疑問。

(作者為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台長: 威利
人氣(22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