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utex圓滿落幕
明年誰來為她開幕
被業界喻為世界第二大電腦盛會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Taipei),甫於九月廿二日至九月廿六日在台北市世界貿易中心順利落幕。會前雖受到SARS疫情的影響,使得原訂於今年六月初舉行的展覽,被迫延後到這個時間點來舉行。但由於這是今年在台灣舉辦最具規模的展覽,再加上展場首次加入了第三展覽館的助益,使得展覽在一片熱鬧聲中,吸引了來自海內外至少六萬人(官方數字約為九萬人)的參觀人潮,以及一千兩佰多家的參展廠商。
由於先前因為擔心展出時間延到九月的這個時候,是否會受到其他相近展期的類似展覽所威脅,主辦單位與參展廠商無不捏了一把冷汗。但事實的結果卻證明了這些人的擔憂是有點「略顯自信不足」。在此,本文並不想就有限的版面,浮光掠影地談些展場的騷貨新品,而是想藉這個機會談一談這次展覽的另類話題。
話說這些捏了一把冷汗的「部分」賢達菁英,為什麼會在展前覺得「倍感不安」呢?主要的原因還不是對岸的上海,也在「差不多」的時間,也辦了個國際級的的資訊盛會CeBIT Asia(九月十八至廿一日)。如果這件事在十年前,可能大家一點都不擔心,而對於包括台積電在內的台商都大舉西進的今天,這樣的「被迫害妄想症」,也可是來得「有憑有據」。畢竟,「萬一」選日不如撞日的展覽需要被迫「選邊站」的時候,這些已在大陸生根發芽的台灣廠商,決定「用腳投票」給對岸的時候,這些人的人生就會變成頓時從全彩變成「黑白」。
說到這裡,千萬可別妄下斷語說,原來這些在台參展的廠商有偉大的「政治決定」,或是說這些「用腳投票」的參展廠商是支持某種政治立場才決定回來展出的。要知道,決不決定參展(或是去哪裡參展),就跟絕不決定去大陸西進一樣,沒有人會拿自己的事業開玩笑的,不是嗎?
另一方面,來看展的國外買主,並不是因為「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而千里迢迢跑來台灣看展覽,而是因為台灣在這方面有著世界舉足輕重的地位。關於這點,就算台灣「永遠」不能加入聯合國(不管用什麼名稱),只要台灣的這種地位還在,即使工廠統統設在大陸或是東歐、南美、東南亞等,一些比台灣平均工資還低很多的地方(總部還在台灣),世界各地的海外買主還是會這樣的前來「朝聖」。
話說回來,這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之下,所做的推論。然而,就像之前許多論述中常常提到的「青蛙理論」一樣,用冷水煮青蛙,剛開始還不知死活悠哉地游泳,等到水溫熱到無法忍受的時候,要跳出那鍋水已經來不及了。因為,包括對岸在內的競爭對手,絕對不會做坐以待斃的。那麼,屆時會出局的原因會是什麼呢?
去看過國外大型資訊展覽的人應該都清楚「實」、「依」、「住」、「行」這幾點對於展覽品質的影響。「實」,乃硬體的設施;「依」,則導覽、語言、接待等軟體建設;「住」,無不就是包括吃喝拉撒睡的各項事物;「行」則包括交通接駁、周遭環境之類的一切因素。如果去自己單槍匹馬(畢竟台灣中小企業較多)代表公司去國外看過展覽(或是參展),台灣在這四大項目上的「競爭力」,想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
當然,在此不是要咬定「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也不是要「搶著抱外國人的大腿」,更不是要「清算鬥爭自己人」。而是想藉著「看看別人、想想自己」,讓台灣各界,尤其是那些為台灣跑到世界各地參展、看展的專業人士,能在羨慕或抱怨之餘,「捫心自問、虛心檢討、用心改進」,更不要讓「青蛙燒熱水」的惡夢在台灣上演。
在無處不政治的現今台灣社會裡,即使是某個國小的畢業典禮,都可以請到總統級的人物來演講,更別論這是國際舞台最耀眼的資訊盛事。在以台灣執政當局的「主人」身份,代表台灣歡迎海內外各界買主以及參展看展人士固然是值得去做的一件「小」事,但真正落實台灣在國際舞台的「實質」競爭優勢、以及提升舉辦國際展覽整體的「實、依、住、行」,才是比「拼經濟」更「實際」的「大」事。
此外,對於台灣這些「四處打拼」且有豐富國際「視野」的參展、看展人士與業界人士,與其繼續抱怨或羨慕,不如好好想想台灣真正需要什麼樣的領導人,以及需要什麼樣的產業政策、展覽環境。可能對很多人來說,今年還可以在這裡參展、看展算是很幸運了,明年的這個時候,公司還會不會賺錢、你還能不能保住飯碗、小孩還有沒有錢唸書,比誰明年要代表國家來替國際電腦展致詞剪綵還重要,對吧?但是,要不要拋棄「寧可肚子也要支持某某某」的狂熱、要不要繼續「反正都很爛誰做都一樣」的怠慢、要不要再來「反正下一個倒楣的不會是我」的僥倖,決定權卻是在每個人手中。對此,或許有人會說:「有那麼嚴重嗎?」不過,仔細想想,難道不是嗎?
(本文作者為資深電子資訊專業媒體自由工作者)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