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威利柳當年考插大的時候。。。。。
第一年,失敗。。。。第二年,還是失敗。。。。。。第三年,榜首
其中的辛酸與轉折,真是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
僅以標題的這句話「一時的失敗並不能終止我呼吸的權利」跟大家共勉~~~~
----------------------------
一堂人生經濟學
◎蘇培鑫 (2003.08.12)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float/0,3417,112003081200456+11051302+20030812+news,00.html
今年的研究所考試,我花了蠻長的時間作準備。由於不是第一次應試,在得失心的作祟下,情緒格外起伏不定。
隨著考期逼近,信心竟一點一點地流失,準備狀態每況愈下,最後心裡開始產生考不上的悲觀預期。在這樣的心態下,愈發不能從容應試;面對試題,更無心將自己所習的知識以最有組織的方式呈現,最後終於面臨落榜下場。
我們實在不該作過多不必要的預期
考試結束之後,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總體經濟學中,引入理性預期假說(REH: Rational Expectation Hypothesis)的新興古典學派,結合我這次的考試經驗,我發現原來這學派的理論知識背後,還隱含了足以影響一個人成功或失敗的人生意義,使我有全然不同的收穫。
所謂「理性預期」,是指民眾在面對一個經濟情況及經濟政策時,會蒐集所有可以得到的資訊,並作出相對應的預期心理。而當預期產生改變時,民眾的行為會隨之作出調整及反應,進而造成實際情形的同向改變。
就像當民眾預期物價將會上漲,於是搶購物資,最後真的造成實際物價上漲。這其中一項重要的意義在於:預期的想法最後真的會影響到實際的情況。
經過這次的考試經驗,我想這個理論最起碼已經教會我三件事情。
首先,理性預期理論強調的是,利用「所有可能」蒐集到的資訊所作出的預期,才符合理性預期,而且其預期結果,平均而言會是「正確」的。
這意味著,如果我們今天沒有把握能夠掌握完整的資訊,作出正確的預期,我們實在不該作過多不必要的預期。因為當不完整的資訊產生非理性的預期,引發錯誤的調整行為,最後只會導致錯誤的結果;這實在是一件既佔腦容量又不划算的事。
更多時候我們該做的,是「事前」隨時保持積極正面的預期
第二,面對自己的理想,別作負面的預期,因為那只會導致負面的結果。記得大學時期的一位教授曾跟我們說:「有些時候一個人悲觀一點並沒有什麼不好,比方說你原本預期你會花二十分鐘等公車,沒想到才等了十分鐘公車就來了,這時候你馬上會覺得老天爺多賞了你十分鐘。」
當時的我點頭如搗蒜,因為我已習慣凡事不抱太大希望,以免失望更大。只是我忽略了教授話中另外重要的幾個字──有些時候。
沒錯,這種將期望放低的想法,只適用於某些難以掌控或改變結果的時候,像買樂透後的中獎情形或投遞履歷後的回應,是屬於「事後」可以抱持的心態。
更多時候我們該做的,是「事前」隨時保持積極正面的預期,因為這樣才能督促自己調整出最佳的狀態,並往對的方向走去、與理想靠攏。
就拿考試來說,如果缺乏上榜的自信,就不會堅持到底、全力以赴,最後真的落榜;換成是運動員,若他自認技不如人,便無心擺出最佳的備戰姿態,最後真的無法奪標;換成是作家,當他預期會被退件,便可能選擇不寄出稿件,最後真的無法完成出書的心願。
所有的結果,都會像經濟學書上所說「當民眾預期物價上漲,最後導致實際物價真的上漲」一樣,也就是當你預期失敗,失敗就真的會降臨。
一時的失敗並不能終止我呼吸的權利
最後我學到的,是不過度擴張失敗所代表的意義。一時的失敗並不能終止我呼吸的權利,只有當我預期自己永遠沒有希望成功,並放棄繼續嘗試的同時,我才真正面臨永遠的失敗。
每個人的際遇其實就像起起伏伏的心電圖,高峰低谷各有其時,先後次序都不相同。倘若真有命定,我就是得要先遇挫折而後平順,那麼我實在沒有必要為了一些早來的挫折,就先行放棄自己;那就像是面對長長的人生試卷,老天還沒宣布停筆,我自己就先打上零分一樣地可惜和愚笨。
事實上若你回顧自己的人生歷程,或許你也會發現,許多當時認定為負面的事物,在多年之後,也會帶給我們直接或間接的正面意義。這只告訴我們,只要能把眼光放長放遠,生命中任何一個單一事件都不會高下生死立判。
我很高興人生並不是一個效率市場,也更能欣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句成語的美,只因那其中蘊含了無限的可能性。
從今而後,面對各種理想,我不再殷切追問到底能不能如願順利達成目標,只問自己事前有沒有作好充分準備;我堅定地相信,成功不會是一次失敗之後,便與之絕緣的奢求,而應該是在試過百箭之後,終於一矢中的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