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該好好想想這篇文章裡所說的一些東西了~~~
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
在此與大家分享吧!
--------------------------------
轉業前,如何打敗猶豫?
一個投資銀行家,變成作家的故事
http://www.bnext.com.tw/mag/2003_08_01/2003_08_01_1214.html
轉業之前,通常都有兩種力量在你心中拉鋸——「質疑所愛」與「風險恐懼」,法國INSEAD商學院教授Herminia Ibarra在新出版的《轉業聖經》一書中,就以個案的研究方式,分析了成功轉業者如何運用「警示插曲」的方法,幫助自己度過難關,《數位時代雙週》在此擷取部份書摘,以助您深刻地了解轉業前的自我管理。
採訪‧撰文= 簡大為摘錄
約翰‧亞歷山大(John Alexander),44歲,在英國從事投資銀行業。有天,他朋友慫恿他去看一位占星專家。他本來以為會聽到一些很籠統的預測,結果讓他非常驚訝,那位占星專家對他講的第一句話是:「我很高興過去兩、三年我不是你。你內心有兩道完全相反的力量在拔河,讓你痛苦不已。
一方面,你希望安定,擁有良好的經濟,追求社會地位,另一方面,則渴望以藝術來表達自己,你希望成為作家或表演家。你可能希望這兩者能取得平衡,但是我告訴你,這種可能性是零。」
在40歲生日前後,約翰給了自己2年的時間,設法離開現在的工作。當時他在倫敦的華爾街上班,表現得有聲有色,但感覺卻非常空虛。
事實上,我花了5年的時間。我認為,如果你想完全轉型,花的時間會比你預期的還長。我唯一知道的線索是,我不喜歡銀行的工作。金融這種東西相當空虛,表面上很光鮮,很有趣,有時候還會令人很振奮,而且這一行的薪水真的很不錯。
但是,話說回來,多數銀行界的人都不覺得自己做的事有什麼意義。我的角色從客戶信任的顧問變成拚命想成交的業務員,我愈來愈不舒服。參加餐會時,要我承認自己在投資銀行上班,讓我痛恨不已。在這種場合,我會儘量避免談到自己的職業。
說老實話,我在倫敦華爾街上班,對自己的身分永遠都無法自在。在被招募到銀行界上班前,我從事的是國際事務方面的工作,午餐談論的話題,從考古學、蝴蝶到中國的瓷器,話題很廣。記得到倫敦華爾街上班的第一天,我到公司福利社吃飯,大家談論的話題完全不脫「金錢」兩字。接下來15年,我再也沒有踏進那裡一步。
其實,我想跳出來的原因非常簡單。我只是認為,如果我在這裡一直待到大概55歲吧,然後再翹著二郎腿5年,60歲回顧我的一生時,我一定會覺得自己並沒有善用一去不回頭的人生。所以,我決定非走不可。
起初,我想到的路線是銀行界逃兵大概都會走的路:要不要試試看創投?能不能管理基金?要不要組織一個團隊買一家公司,整頓之後再轉賣出去?我得到的結論是,上面的這些選項其實只是換湯不換藥。我只是在拖延問題,並不是在解決問題,轉換其中任何一條路,問題並不會比較容易解決。我迫切地覺得必須做出轉業的決定,而且愈快愈好。
但是,我絕對反對隨便找個工作就好。之前,我已經想通了,我不想再當一個組織中的螺絲釘,因為我很討厭跟一大群人做事——我並不討厭工作本身,而是不喜歡開不完的會議、來個不停又毫無意義的電子郵件,還有故意讓員工閒不下來的額外工作。
另外,讓我厭煩的是,這些地方的勾心鬥角愈來愈嚴重。今年,你可能是每個委員會都搶著要的紅人,前途似錦,結果半年後,大家都懶得跟你打招呼。
到底什麼時候開始想到要寫作,我也說不出來。多年前,休假期間我便開始隨便寫寫小說玩玩,我從來沒有打算要發表,連想都沒想過。在從事國際事務工作時,上司鼓勵我磨練寫作技巧,我也有這方面的天分,所以決定轉行時,當作家似乎是個大有可為的可能。
我開始自問,要怎樣才能將「興趣」轉變為「職業」。我跟兩家小公司建立關係,一家是汽車零售商,另一家是音響公司,都是我常光顧的商家。我成了他們不支薪的顧問,一直如此。在銀行工作最不順利的時期,我會打電話給他們,隨便聊聊他們那個圈子發生的事情,藉此尋求慰藉。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在我去找占星專家之前,我已經花了三、四年的時間跟親朋好友解釋自己的困境,講來講去都是,「從這方面來看是這樣,從另一方面來看呢又是如此,」怎麼講,都講不出個清晰的未來。他們聽了往往會說:「寫作很有意思,我是看得出來,可是啊,你的工作很不錯,你真的捨得放下嗎?」他們不說還好,這下又讓我更猶豫了。
後來,我突然跑去看了這位占星專家。只花了一分多鐘,她就告訴我:「這是一場致命之爭,最後勝利的是……」,她連停都沒停就講出答案,時間感覺好像突然被凍結似的。經過4年的霧裡看花,我終於看清了一切。在她說出下一個字之前,我肩膀上突然有個聲音說:「拜託,讓藝術那一方贏,」因為我知道,如果她說:「贏的是另外那邊,」我一定不死也半條命。結果她說的是,「藝術那一方贏了。」
我把自己真正的狀況告訴她,也告訴她我想寫書。我告訴她先前斷斷續續寫作的過程,過了大約3分鐘,她說:「好了,別講了,我聽不下去了。你在說的是,『如果我有個點子可以寫成書就好了。只是我根本不可能想出什麼點子,就算是點子不錯,我大概也沒辦法寫,就算開始寫了,顯然,我永遠也沒辦法完成。好吧,就算寫出來了,當然也沒有人會幫我出版。即便瞎貓撞見死耗子出版了,當然也會賣得很慘。』你在幹什麼啊?你只想保護自己,不想失敗。這樣什麼事也做不成的。」
和她談話的這個小時,是我一生中最最重要的一刻。從她家走出來,我問了自己兩個問題。一切就是這麼簡單,簡直是簡單到有點荒謬,但是,天啊,對我真的很有效。我現在44歲,按下人生的快速鍵,轉到我認為一切將告一段落的年紀,我選的是75歲。
我的第一個問題是,以75歲的我回顧,「如果44歲的我,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這件事情風險很大,嘗試之後,卻失敗了,75歲的我能不能承受?」
答案是,「可以,條件是44歲的我要竭盡放手一搏。」我接著說,「好,接下來的問題是,站在同一個立場,假設44歲的我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也確定自己想做的事情,卻認為會造成極大的風險,因此拒絕嘗試。如此,75歲的我會有什麼感覺?」我想屆時我將無法原諒自己。剎那間,失敗的恐懼一掃而空。
約翰利用空閒時間搜集很多資料來寫第一本書,是以金融界為背景的驚悚小說,然後他把大大小小的假期湊齊用來專心寫作。一年後,在離開銀行之前他完成了小說,並簽約準備出版。辭職前,他把拍片版權賣給環球電影公司。
寫小說,已經成為約翰新職業生活的重心。除了寫小說,他為現代音樂作曲家舉辦國際大賽「Masterprize」,並說服英國BBC電視和EMI唱片贊助。除此之外,他還成立投資銀行工作室,只是他原來計畫中並沒有這一項打算。
我本來是想完全脫離與財金相關的一切事物,可是有三個大公司的客戶,希望能繼續和我保持聯繫。我有辦法做到嗎?我說:「我沒有公司,也沒有設備」,他們說:「有沒有那些東西都無所謂,我們想要的是誠實中肯的建議。」其實,他們已經有了決定,只是要我提供意見,這真的是件令人愉快的工作,而且又能繼續我的寫書和音樂。
約翰最後的職業是「大雜燴」,綜合了許多種事業,有些可以賺錢,有些是義務性的工作;有些會用到過去的經驗,有些可以讓他探索新的領域。他說:你必須願意說:自己真的想投資在培養新人生上,支持自己真正喜愛的東西,並且能去認識一些有意思的人,不管他們是畫家、音樂家、舞蹈家,或是銀行的客戶。我希望親身參與,不只是為了錢而已。我希望能扮演一個角色。
小說家尼克森‧貝克(Nicholson Baker)認為:我們的腦筋大多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但有時事件會突然發生,打斷日常作息,導致他所謂的「警示插曲」(Alert Intermission)。許多轉業的故事和約翰一樣,都會提到「警示插曲」:關鍵事件一發生,便觸發改行的決定。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能碰到那種碰巧發生或罕見的事件。事實上,警示插曲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別人覺得無足輕重的事件,在你眼中可能就饒富意義。在轉業期間,定位感不斷地變來變去,一些我們以前沒注意到的人、事、物,如果能促使我們徹底改造自我,意義都會變得很重大。
警示插曲會測試、塑造我們的可能自我。我們的感覺會變得更鮮明、更生動、更集中。
在約翰去看占星專家以前,他已經知道自己想從事寫作工作;他的人生中當然出現過很多點明自己有藝術傾向的事件。「去算命」之所以特別有意義,或許是因為占星專家指出他正面臨兩種定位的爭戰。警示插曲讓我們察覺前有岔路,逼迫我們在多個可能自我中選擇其一。
不期然發生的事件,經常會促使我們看清方向,讓你在動彈不得一段時間後,開始往解決之道邁進。對約翰來說,他所獲得的啟示並非「他應該當作家」。他的啟示是,他無法生活在兩個世界,他必須釋懷,離開以前的定位,因為這個定位阻礙了他前進的步伐。
占星專家對約翰之所以衝擊這麼大,並非因為她點明了約翰以前不知道的事(如果是這樣的話,她就無法引發改變),而是因為約翰一直在體驗的感覺,這時豁然明朗了。意外地和占星專家見面,將所有零散的知識、資訊和感覺結合在一起。
約翰本性好動,占星專家讓他放慢腳步,探問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約翰的啟示並不是發生在上班時或特別忙碌的時候。靈光一現,通常發生在環境改變、精神放鬆、問題暫擱一旁、或正在做一些平常自己不會做的事情的時候——以約翰而言,就是去找占星專家。
然而,靈光一現並無法加快轉業的步調。一般人必須先編織一個動人的故事才行。因為我們都是以人生故事來界定自己。事件只是重新訴說、重新組織、重新組合個人經驗的場合而已。實際上,我們只是在重新發現過去,讓過去融入一個我們想要的未來。占星專家的插曲給約翰一個戲劇性的契機,讓他建構一個故事來解釋他離開銀行的行動。
沒有好的故事,就比較難讓別人協助我們改變。約翰去見占星專家的故事很戲劇化,不過,他進一步以自己的目的來「加料」,告訴自己和別人,改變的時候到了。好的故事都有一定的敘述結構——開場、低潮、高潮、結尾——最後的終點影響了開場和低潮。
知道終點,可以讓我們了解什麼事件和故事有關。在敘述他之所以離開銀行的背景時,約翰第一天上班,「在銀行福利社餐廳無法與一起午餐的同事打成一片」,正是一件關係重大的事。
(轉載自《數位時代雙週》第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