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8-04 11:47:30| 人氣1,1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智識水平:談談現代社會的文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國時報 ■人間封面故事
歷史開門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Coffee/0,3406,112003080400329+11051301+20030804+news,00.html
◎東年  (2003.08.04)

據說學院裡的教授不太願意教通識課程,因為沒有成就感;大學生在四年中僅選修幾個學分,當然不可能獲得什麼通識。基礎教育的十年教改,似乎也看不到什麼成果。最近,出版業又傳出衰頹的警訊。這些現象的背景,或許應該有人甘冒忌諱,出聲發問:台灣是不是出現了另一波新的文盲?

現代社會的文盲是一種新定義的文盲,這種人不認識也無法運用當代社會中常用的一些專用詞彙,也應付不了社會和經濟的複雜要求;他們無法發展自己的潛能,也無法達成自己的目標。他們並不是舊定義文盲那樣,存在於社會最低下的階層,而是散布在各階層、各職群,包括官職、教職體系。

在科學革命時代,西歐將近百分之八十的人是文盲。那時候,有一個人被威爾.杜蘭在《世界文明史》中,稱為「也許是有史以來一般學識最豐富的人」;威爾.杜蘭說的這位先生,讀荷馬、希臘主要詩人、史學家、演說家的作品;學希伯來文、阿拉伯文、和其他八種語言;鑽研數學、天文和哲學(當時包括物理、化學、地質、生物),而且讀了三年法律。

科學大師與科學教育

科學革命時代的代表性人物,一般人認識的有哥白尼、伽利略、克仆勒、笛卡兒、牛頓。這些人無論出身如何,多是多興趣於幾種學科,和教會有關,而有的本身還任神職,像哥白尼是神父、笛卡兒是耶穌會會員。在那個時代,如果有人問「教育怎樣做最好」,當時已從事啟蒙思想的代表人物法蘭西斯.培根會答「最便捷的規則就是請教耶穌會,因為從來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耶穌會辦的大學,收十一歲到十四歲男孩,六年的課程中三年學希臘文、拉丁文和文學;其餘三年學習最廣義的的哲學,包括自然科學、生物學、理則學、形上學、倫理學、現代俗世歷史。

教育的最終目的,無論是在個別學科或整體學習,無不是要促進學生聯想能力的形成。這種能力的促進,最好的方法或是讓學生大量閱讀經典,或跨學科學習各種觀念;這就是所謂的通識教育的精粹。通識具有最大的能量去運作聯想,聯想是空間運動、因果推理和結構歸納等等心理能力;這些能力,無論是在工作、生活或人際相處上,都是解決問題的必要條件。

法蘭西斯.培根當然清楚「通識」的價值,這位哲學家、文學家、政治家、科學家自己曾經寫過「歷史讓人博學,有見識,有智慧;文學讓人聰明機巧,數學讓人細心敏銳,哲學讓人深厚奧妙,道德讓人認真嚴肅,邏輯和修辭使人能言善道」。這樣看來,「通識的人」當是指具有多種知識的人。

台灣社會最近流行將每十年的人分為一個年級,我們最近幾個年級的人,或許不再像他們前面的幾個年級,年少時都希望自己以後有智識;假使不這樣想,他們也都一定希望不會被看成無知的人。事實上,我們無論是那一個年級的大部分的人,隨著青少美好時光的消逝,後來都只能慶幸自己雖然不是那樣有智識,卻比文盲好許多。問題是,新世代(即所謂的「高年級」)的文盲問題,遠比常識所知嚴重。

新世代的知識「文盲」

在大多數外國人的常識中,美國必定也是一個知識普及的超強;其實不然。幾年前美國教育部辦了一次「全國成人識字調查」,它採用三種調查量表:

一、文章認識:能了解及運用從新聞或各種文章得到的資料;

二、文件認識:能尋找和使用工作申請表、時刻表、地圖或各種圖表這樣的文件;

三、數字認識:能將數學運算或文字資料中的數字,運用於日常生活。

這項調查的結果,竟然發現首都華盛頓地區有百分三十七的人目不識丁;全美約有五分之一的成年人認得的字,還不夠填寫申請表,或給孩子們講一個小故事。這說的是真正的文盲。

更進一步來看這個研究報告,我們就會了解文盲在現代社會,已不僅是「不識字」這樣的舊定義。因為,這項歷史性的調查研究,所採用的「識字」定義,是指「能運用文字符號於社會上,以發展個人的知識和潛能,達成個人的目標」。這項調查統計,結果分五等級,處於第一、二級的人不到四分之一,第四、五級的人約占一半(約九千五百萬人);這些人口中有些是舊定義的文盲,有些幾乎是新定義的文盲。

同樣的原因,英國劍橋大學有一位教育管理人,嚴厲批評政府擴大補助預算,讓那些原來不適合接受高等教育,甚至於是「文盲」的英國青年也進入高等學校。這位權威人士,是否有權排斥任何人,不是我們要討論的要點,只是要藉以提醒讀者諸君,他所說的當然不是舊定義的文盲,也不只是說識字能力低下而已;這說的是英國一般社會智識水平低落的情況。

以識字能力來議定文盲大家都會同意,以智識水平來議定新文盲大家就會有爭議;因為這可能把我們自己都限定在內。所以,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認識現代社會,或說未來社會的文盲。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最近也公佈一種調查,表示英、美等先進國家中有約四分之一成年人是「職能文盲」;這種人不認識也無法運用當代社會中常用的一些專用詞彙,也應付不了現代社會和經濟的複雜要求。

智識水平的重要性

智識水平能有什麼作用,是什麼意義,早在二十世紀八○年代就沒有人關心了;所以,我們的世界淪落到現在這樣的地步。那之前,智識水平被認為是對於社會、經濟、政治民主化、公民參與等等發展、對於提升認識和識別事理、把握機會和執行能力都是會有益助的。由於發現已開發國家中也持續存在著文盲,我們實在必須把文盲、識字能力粗劣和智識水平低落,當做是「社會問題」;當做是對國家安全、經濟生產力、國民福利和民主生活遠景的一種威脅。

將每十年的人分為一個年級,基本上是出自文字遊戲的樂趣;但是,如果用於描繪「每當社會發生問題時,總會有好幾個新生代年級要倒楣」,確是很精確、有意義的分法。所以,我們對於子女、子孫可能會在什麼樣的社會中生存,不能不關心。

面對這種逆境,我們耳熟的教育舉措,有大學增加的選修通識課程,這似乎沒什麼明顯績效,所以逆向源頭的更新生年級中又有所謂教改,然後,我們又聽說了其間的各種爭議:要不要教改,要怎麼改……議論各種,令人眼花撩亂。在現代社會中,當許多人都聲稱自己手上握有真理真見的時候,我們必須相信這正好證明真理真見不只一種。但是,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是,社會多元化的結果,正好證明社會發展本身具有分化的特質和動力;這種分化,瑣碎化,能被察覺於政治、社會、經濟、教育等等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層面。這樣,學生和社會大眾如果期望官方的或集體的解決舉措,必然會落空。因為,現代社會發展已到的公民社會這境況,一個人相對於各種團體和其他個人,或說各種團體對於任何個人,除了多數的立法同意,彼此之間都不能有相關自由的拘束,也不能有相關被保護的要求;而這種多數立法結果的善或惡,是不可預知的。也因此,我們必須更加相信「凡事都要靠自己」這個千古顛仆不破的事理;學習,也是如此。

伏爾泰的進步主張

知識世界的進展,科學革命時代之後是啟蒙運動時代;這個時代極具代表性的人物是伏爾泰。他主張人的自然權利,是個無神論者。據說,他臨死前大聲喊:我怕…我怕…;他的痛苦、掙扎和恐懼,讓身邊的人同樣毛骨聳然,好像看到地獄。所以,當時的護士後來說「以後,如果有病人是無神論者,不管他出多少錢,我都不會去看他」。伏爾泰自己曾經說「一百年以後,知識進步了,就不會再有人去看聖經」;他的房子卻在他死後,被聖經公會買去做聖經的發行所。但是,身為偉大的「通識者」,伏爾泰當然有讓我們信服的真知灼見,他說的「一個民族一旦開始思想,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在他死後十四年由法國大革命加以印證。關於歷史文化,伏爾泰曾說「歷史研究不應該以皇帝為中心,應該以運動始末以及人民為中心」;他主張將歷史還原到人民、生活、思想和行為的了解,而且大家應該讀歷史,在裡面尋找人生的意義。

歷史教師當然最希望大家讀歷史,可是在他們之間對於大家應該讀什麼歷史,也會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此外,各種學科之間的競爭也非常激烈;哲學教師當然希望大家多讀哲學,即使關於找尋人生的意義,文學教師也能振振有辭,說大家應該多讀文學。其實,在通識教育所面對的識知層次裡,歷史就是思想就是文學,思想就是文學就是歷史,文學就是歷史就是思想;中國人說文史一家,英文字的「文學」這字也有「歷史」的意思,這因為無論任何民族,人類最早的歷史、思想、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科學……,都使用同一種文體。事實上,從一些任何通識教育者都會認可的學科知識,我們就會明白這些爭議是不必要的;這些學科知識領域,可簡要規劃為藝術、教育、進化、歷史、語言、法律、邏輯、數學、力學、醫學、形上學、哲學、物理、詩、宗教、修辭、科學、神學。

任何學群都有其人、事和理的歷史,也有其能傳授知識和觀念(The Great Ideas)的歷史文本,讓讀者認知生命、啟蒙生活、通識和終生學習。這正好說明歷史是一種綜合性的知識,所以西方人文教育或通識教育都會重視歷史知識。

一個通識者的成熟

通識教育者當然不能希望讀者或學生,廣泛學習這樣龐大的知識領域,或者深邃鑽進單一或某些知識領域。通識教育的真諦和技術,都是在編用這些學科裡的知識,讓讀者或學生去辨識及溫習一些觀念,直到他們認識了而且能夠用以思想。一個化學系的學生當然能夠辨識碳、氫化合物的結構和各種結構,並且應用於化學專業;這個學生後來認識到碳、氫化合物的結構和一件藝術品的結構、一般現象學的結構,宇宙的結構,都是同樣的結構的觀念;具有結構這個觀念的如此通識,他必然也能夠在生活和工作中,看到相關事理的結構和各種結構。

一個通識者的成熟,事實上,最後也不是因為他擁有多少知識、多少種知識、到什麼程度,也不因為他擁有多少個觀念,而是在通識學習中他造就自己,擁有一個能夠思想的大腦;他或許擁有一千個以上的觀念去從事一流的思想、教職或文化工作,數百個觀念成為很出色的科學家、發明家、工程師、企業家、政治家或民意代表,或者僅擁有真、善、美三個大觀念(觀念群)也能使日常的生活和職涯免於貧乏和困窘。

歷史,因此可以說是通往通識的大門。

(本文作者東年,小說家,今年八月起擔任《歷史月刊》總編輯。代表作有《落雨的小鎮》、《大火》、《再會福爾摩莎》。)

台長: 威利
人氣(1,16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