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1-16 20:00:00| 人氣4,193| 回應18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失色的梅山青果市場

推薦 2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對於民國40~55年代出生成長於梅山的孩子來說,「青果市場」一定耳熟能詳,不會陌生,甚至於還有滿筐的記憶。

       晚秋以後,經過菜市場邊或馬路旁,看到堆積如小山的橘子或柳橙,我總會不由自主的趨向前去,看是否來自我的家鄉?是否猶沾著我熟悉的汗水?當我瞭然橘價後,通常我不願購買;多年來,父親在家鄉那塊土地上,嘗試種植過不同種類的水果,我也養成一個習慣,不在我目前蟄居的北城,買父親如今還栽種的水果。每次思及我以一斤二十元買進的水果,在家鄉,父親可能以不及五元的價錢售出時,就覺得拒買似乎是我唯一能做的抗議。

       曾經我認識一位以販售水果為業的朋友,每隔三、四天就南下載整卡車的水果北上,有時是西瓜,有時是荔枝,或是龍眼、香瓜、橘子、柳橙˙˙˙,有一天,路上相逢,他正忙著把一箱箱的橘子倒在車上,我出聲問他:「生意好麼?」

       他原燦爛的笑容迅速隱去,抱怨的說:「利潤很薄,一車最多賺一萬出頭,有時只有兩三千元而已!唉!生意難做啊!」

       他的話語,使我想起我的家鄉,我的父親及那段每天與太陽比賽早起的日子。

       那時是梅山柑橘全盛時期,每年十月過後,村道旁,山坡上結實纍纍的柑橘次第轉紅,橘園深處隨時可以看見辛勤的農人張著雙腳站在枝椏上剪橘子,或在橘樹下空曠的地方,把剪下來的橘子一粒粒的整齊排列在竹簍裡。那時候沒有產業道路,農人的水果並不是一車車載往市場的,而是靠著雙肩,一擔擔,是的,每天一擔或兩擔挑到市場去。每天早晨,太陽猶在山的背後憩息,父親就喊我起床,匆匆梳洗後,父親用扁擔挑起昨日母親剪回來,已裝好橘子的兩大籮筐大步往前邁去,我則用兩只帆布袋挑著「柑仔面」緊緊跟在父親身後。一路上,正當壯年的父親疾行如風,彷彿追日的夸父,雖揮汗如雨,踩在大地背脊上的腳步仍堅堅實實的沒有半點遲疑。看我遠遠被拋在後,有時候會大聲斥喝,有時候會卸下擔子,走回來幫我挑一程。

       那時候,似乎全省的水果販子都聚集到這兒了。我還記得那時交易極為熱絡、蓬勃,佔地約五百坪的青果市場滿滿排列著一擔擔柑橘,棚頂下方密集有秩序的懸著一個個燈泡,暈暈黃黃的燈光映照在柑桔上,此起彼落的人聲笑語,到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每天有兩市,早市從清晨四、五點開始,約十一時左右人潮才逐漸散去;午市則從下午三、四點開始,直至日落時分,倘若市況不佳,柑橘滯銷,會延遲至掌燈時分,仍未獲青睞的柑橘就放置在原地,把蓋子蓋好,放寬心情回家去,明天,也許就是好運來臨的時候。

       除了這種面對面的自由交易外,還有外銷日本,外銷的柑橘或柳橙要求十分嚴格,比如說幾分熟,顆粒大小,還有不能有任何斑點。雖然在家裡已篩選過了,還是常一大半通不過檢驗,就算運氣特佳,所收成的柑橘品質都符合標準,數量還是有一定的限制。所以,雖然外銷的價格高得多,挑到青果市場販售,還是當年柑橘交易的主流。

       到達青果市場時,我把帆布袋交給父親,父親把他們一個個拿出來擺在上面幾層,果然添了幾分姿色。這時候,父親會給我一元或五角的零用錢,讓我吃一碗豆花或粉圓,或一串烤玉米。離上學時間若早,我就會到處看看敦厚純樸的農人與販仔討價還價的情形。販仔看上哪擔柑橘時,通常會從簍子其中一處,一層一層往下拆,看底層的貨是否如面一般,以決定該出多少價錢。雖然農人在裝盛柑橘時,已多方猜測販仔的心理與習慣,在販仔最有可能拆的那一角落放置最香甜、最美麗的,但世故精明的販仔早已洞悉農人一貫的計謀,東拆一角,西拆一處,好壞終於無所遁形,當然一再試吃是免不了的。

       有一年,父親突然發現橘子患了黑星病,不久全鄉竟無一倖免,雖然專家、農民全力搶治,及時遏止了蔓延,橘子不多時恢復往昔的甘甜香馥,但卻無法挽回梅山柑橘從此沒落的命運。

      如今父親一年的辛苦所得,往往不足朋友一次南下北上的收入,該抱怨的又是誰呢? 

       近年來,雖然觀光果園盛行,似乎為夕陽般的橘園帶來一線曙光,但橘園照顧太費時費工,加上政府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即,直接衝擊的就是柑橘類水果,已沒多少人願意為茫茫前景繼續奮鬥,昔日入秋以後,處處山頭處處金黃的盛景,已逐漸被一株株高大挺直的檳榔樹所取代。

       前些日子,偕同父親、孩子四處閒逛,來到了青果市場,只見整個建築殘破、凌亂,到處斑駁,門口羅雀的樣子雖是預料中事,仍忍不住唏噓不已。

      梅山柑橘的風光歲月是已成歷史陳跡了,就像父親滿頭的蕭蕭白髮,是恆常,也是無奈。

 

                        ─ 本文1995年2月十二日發表於新生副刊    

 

台長: 阿端
人氣(4,193) | 回應(18)| 推薦 (2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散文創作 |
此分類下一篇:貓頭鷹的形象
此分類上一篇:頭城去來

SNOWCAT
台灣農人ㄉ辛勞血汗被剝削太嚴重...
2011-01-17 11:31:27
版主回應
台灣農民生活真的不好
歉收、豐收都賺不到錢~~

政府卻完全束手無策
2011-01-17 20:12:33
♡Sonia
阿端的身分證也是q字頭的嗎~
2011-01-17 12:22:47
版主回應
是呀!難道我們是同鄉?
你是靠山還是臨海?
2011-01-17 20:17:07
samnei_baby
這也是農民的悲哀
政府應該幫助農民轉型
除了整顆的水果外
應該可以將水果再製成其他產品
像果汁、果醬、香香包…等
這樣才不致於因量多而導至價格下跌
農民的辛苦才不會白費
不然苦的是農民
賺到的都是中間商、大盤商
對認真做事的農民非常的不公平
2011-01-17 19:21:28
版主回應
只有在農村長大
而且還真的有參與農事的人
才能真正體會農民的辛苦
政府的政策沒有辦法協助農民

中間商、小盤商要賺多少是固定的
被壓榨的永遠是弱勢農民
農民是弱勢中的弱勢
也許很多人會說,你們有農地啊
但很多農民的土地是鄉有地、國有地
沒有投入生產就甚麼都沒有~
2011-01-17 20:27:09
小知之
傳統產業往往不敵現代產銷方式所帶來的利潤
那段帶有感情摻有汗水的往事
真的令人唏噓不已!
2011-01-17 21:04:58
版主回應
那是農人的宿命
無奈加辛酸
沒幾個人能掙脫這命運的枷鎖
2011-01-18 18:12:39
SNOWCAT
這時在不能怪症府無能ㄉ~
英為這些含金湯屎長大ㄉ官老爺癢尊處優整天吃香喝蠟食在不瞭解百姓ㄉ辛苦ㄚ..=_=
2011-01-17 22:40:42
版主回應
倒也不是要怨政府啦
只是全世界面臨糧荒
政府能不能回頭來好好檢討農業政策~~
2011-01-18 18:13:18
紅袖藏雲
看了十分感慨!
幸好文好畫美
稍稍解了心中對政府的無奈!
2011-01-18 17:17:30
版主回應
有時候想到家鄉父母的辛勞
忍不住好心酸

物換星移
農村基礎建設好了很多了
販賣水果不再如此辛苦
只是農民生活沒改善多少
因豐收、歉收都慘啦

讓人看了心情沉重
不好意思啦
2011-01-18 18:21:26
♡Sonia
靠山~
很適合唱那首我家門前有小河
後面有山坡~
不過小時候就跟父母離開家鄉了
久久才回去探親友一趟~
2011-01-18 21:51:45
版主回應
嘉義分海線與山線
你父母早早離開家鄉
難怪你不知這樣的典故~~
2011-01-18 22:36:04
闊瀨老叟
欣賞完妳的舊作後 真是讓人感歎~
農民的辛勞往往無法和獲利成正比
經過中盤大盤層層剝削 所剩無幾

我能從妳文章敘述中看見妳形容的場景耶
包括妳挑著帆布袋跟隨在伯父背後的景象
我依稀清楚可見 辛苦妳囉 哈哈
2011-01-18 23:17:58
版主回應
謝謝你的了解~
我只是為逝去的歲月做個緬懷,真誠的做個紀錄啦
很多偏遠地區的人民
都曾有過這樣的歲月
不然那些古道、汗路從何而來
2011-01-19 23:44:15
阿武
阿端兄
你那揹帆布袋與父親清晨辛勤的腳步
一起留下了難忘的回憶是值得典藏的
上一代的辛苦我們真的都看在眼裏的

你真誠書寫的文章很棒!
2011-01-19 07:03:39
版主回應
謝謝鼓勵~~

我的確真誠的紀錄一段逝去的歲月
2011-01-20 00:16:56
楊風
以前有個同學住梅山
去過一次
好美麗的地方
現在梅花應該正盛開吧?
2011-01-20 09:43:51
版主回應
元旦時回家
梅山公園梅花大概開了五六成

您的同學
說不定我認識喔
2011-01-20 14:09:50
美雲
農民賺的是血汗錢
還得看天吃飯
有時一個風災或水災
往往一年的辛苦付之流水
遇到生產過量時也是賤價傷農
如今國家的政策如果沒有保護好農民
恐怕以後都沒有人要做農了~
2011-01-21 09:45:39
版主回應
現在農村的農人
大都是七八十歲的老農
年輕人願意從事農業的人少之又少
2011-01-21 23:17:25
映彤
我朋友在關西,也有一片橘園,
所以我深知果農的甘苦

每次過年前,我都會跟他買進幾箱的橘子
也帶一些朋友去採收,目前他有宅配

不必再去果菜市場傾銷~

日安~^)*
2011-01-21 10:28:45
版主回應
現在水果的產銷已經改變很多了
也就是如此青果市場才會沒落
我懷念當時生氣勃勃的樣貌

果賤傷農並無法因產銷形式的改變而改變
宅配在整個產銷裡仍只是少數啊!

感謝映彤這麼有心
你的朋友一定感覺得到的
2011-01-21 23:28:20
阿糸
讀著你有關家鄉舊時記憶的文章,每每令我鼻酸。我未曾吃過那樣的苦,卻因為與你親近而覺得不捨呢。
幸好,你總是勇敢前行,努力生活著!

過年有何計畫?我今年不出國,也無娘家可回,找個時間碰面吧。
2011-01-23 21:12:44
版主回應
以前我們常混在一起
那時候也很少講到家裡的事
我那時對阿顧家裡的狀況也知道得很少

那些往事都過去很久了啊

過年我還是必須回家,春節過後再去找你,或一起去找阿顧,或把阿官一起找來
2011-01-24 00:19:16
弄墨
你的文章,勾起我好多童年回憶ㄟ!
我的經驗是:凌晨兩三點,爬起來,切洋菇,
讓外祖父,五點多前,挑去農會交.
然後,我們這些蘿蔔頭,才整裝去上學,
農家的辛苦,我經歷過,
但農家的歡樂,也讓我童年生色不少!
夜半釣牛蛙,瓜田偷摘瓜,溪河打水飄,路邊採野莓...
是現在的都市小孩,無法擁有與體會的.
2011-01-29 12:24:28
版主回應
沒錯!我知道切洋菇要很早很早
很辛苦
但再苦的日子
如今也成為珍貴的回憶

現在的孩子,就算住在鄉下
父母也捨不得讓他們吃苦
時代真的不同啊
2011-01-29 19:11:08
mi ya ko
所謂的貿易自由化對農民的衝擊真的很大啊

我阿公和阿嬤到現在除了種稻外.都還有種菜豆的習慣
因為以前菜豆收購價錢高
現在都是種來自己吃而已
要靠政府收購農作物過活..真的入不敷出
2011-06-03 01:39:41
版主回應
這曾是我真實的生活

農民真是一個很辛苦的行業
要轉行也是不容易
只好繼續努力到有一天,不能做了為止
2011-06-03 16:22:46
Fion
您好,我是80年代出生的學生
看完您的文章,問了父親才知有「青果市場」
可以問一下,是否有印象
它是約哪一年,因何原因被拆的呢?

於北部唸書,很多水果我也不買的
不過不是因為什麼深遠的原因

而是因為好多好多水果都沒有梅山的好吃
所以決定不勉強自己
想吃不如寒暑假回去吃個夠 :)

實際上在北部看到的水果很一般
很少看到梅山的水果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產量不高?

文中提到某年全鄉柑橘染病
這就是當年梅山柑橘業沒落的主因嗎?

梅山水果品質真的很好
而果農真的很厲害
會用特殊技術改良水果
但都市人反而比較之道雲林水果
不知道是不是宣傳不夠?

知道梅山的人指知道梅花、檳榔
少數知道茶 很可惜
2012-03-05 18:39:03
版主回應
青果市場並無拆掉,只是面貌變了很多
就是之前日統客運那附近都是
如今開賣場那個位置

產業沒落原因很多重
除了我文中的原因之外,就是交易型態的改變,及農村人力的流失,還有別人取代了我們

從前梅山青果市場真的生氣蓬勃
什麼東西都會有人買

如今宣傳似乎不如附近的古坑及竹崎
梅山茶產量居阿里山茶半數以上
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

謝謝你的光臨
很高興在網路上遇到年輕下一代的梅山人
2012-03-05 22:49:28
荷塘詩韻 二
柑橘的種植 採收 行銷 始終辛苦。不見得血本無歸,卻是收支僅平衡的 大有人在,跟柳丁一樣。

我有朋友 在 竹歧 也種橘子跟柳丁,也沒賺到什麼錢,倒是賺到忙碌。
雲林斗六的朋友 則後來把柳丁都砍除死心了。
果農 的生活 確實 辛苦啊...
2012-03-05 23:25:58
版主回應
父親與公公一生務農,似乎很難逃脫農夫的宿命,果賤傷農,常常盛產的歡喜,沒多久就因價錢的跌落而傷心。天災更不用說了,血本無歸常有的事;偶而種對了,才能賺到錢。可是我父親是那種絕不能坐視土地荒了的那種老農,賠了本拖著老命還是要做。

我們家就在古坑與竹崎之間,作物差不多,際遇也相似。
2012-03-06 22:51:23
(悄悄話)
2012-03-06 19:16:5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