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飯飽,走出這家連鎖店,隨意在門口取了景,相信我們下一趟來馬六甲時再也不會到這家餐館用餐了。朋友輕描淡寫地說:
“這里的味道連我們那里一間普通的雞飯攤都不如。”
此語雖然簡單卻也說到重點!”古城雞飯粒”這一家餐館,我並不會推薦友人前來嚐試。
天有丁點兒炎熱,車子開到紅屋,我異常驚訝遊客並不多。是時,大伙正四處找尋著停車位,路旁尚有英姿帥氣的警員御著馬,巡邏著。
“馬六甲的警察果然不一樣,比起我們吧生的嘛,真是好太多了。”
樹蔭下藏著一個停車位,在我國找停車位往往得小心,一列列位置其中若空置著一兩個位子無人停泊的話,就得謹慎了,該位置必定留有許多鳥屎,如果仍執意停泊其間的話,就得準備讓車身點綴些乳白濁青的色料。
經仔細觀察,只見老樹盤根佔了不少位置,在一位難尋的著急下,友人唯有小心地把車子開了進去。張張停車固本刮足它三個小時,我們就寫意地往古教堂走去了。聖保羅教堂,佇立在馬六甲山丘上已有數百年,與馬六甲海峽一路相隔。這座有近五百年歷史的古跡也是一個較吸引外國遊客的景點之一。
教堂的特別處在於里頭有個地窖,以及外觀所散發出的盎然古意。我們躺在蔭涼的斜坡,居高臨下,面對著馬六甲海峽,看著新舊交錯的建築物,暫且沉於古城的歷史幽情里,我並沒帶著傷感,也沒有悲情,只有和風送來的滿懷舒暢。閒步踐履,心存敬意,手上的相機不時在一磚一瓦甚至一個石戶上停留,不少外國遊客參觀了地窖後,隨身坐在石磚上,納涼之餘也認真翻閱著旅遊手冊,閱讀古教堂的歷史。有些遊客隨手拿著畫本,素描一番;有些拿著筆記本,撰寫著自己的心得;亦有些則借助此處的蔭涼,打起盹來,千姿百態盡現,這相信是旅遊者在旅途中喜歡感受的一景吧!
紅屋,座落在山丘之下,是荷蘭人統治時期修建的,至今亦有數百年歷史,唯此建築時常修葺,鮮紅的外觀依然成為馬六甲市的地理標緻。據了解紅屋之所以紅色,純粹荷蘭人自身的喜好,小六時期曾到屋內參觀,可惜在現今的記憶中,根本記不起里頭擺設的是什麼東西了。
紅屋前高樹濃密,亦是遊客憩息納涼的好地方,而且還有兩隻寶具經常與遊客合影,一隻體積龐大的蜥蝪和蟒蛇,最惹遊客驚心。屋頂上立著一隻鐵公雞,這一隻公雞大有典故。相傳是為了鎮壓對岸地形貌似蜈蚣的華人社區而立的。這一則傳說,若從本地人口中說出將更有感覺。紅屋對面是一所遊客諮詢中心,提供遊客旅行資訊。遊客中之心後有一座小橋,橋下流窜著的是馬六甲河,此處亦供有遊船讓旅客乘搭,隨著河流漂駛,領略古城風土人情。
過了小橋,是另一種生活風貌。這里的三條老街,融會了馬六甲的文化,數家華人會館與娘惹建築處處可見,更有百年的青蓮老廟,常年香火不斷;清真教堂,不立葱式圓頂。每一楝房子都隱藏不同的故事,我曾帶領著華文學會的學生來這里進行文化考察,挨戶了解老街的文化故事。這里熙攘著很多遊客,精巧細緻的民間工藝品滿街擺設,其中也不乏地道小吃,娘惹糕、娘惹粽子、算盤子、刨冰、黃梨餅等讓老饕一飽口福。我穿梭在人群當中,特喜歡走進小弄小巷,四處看看。一行人經過鄭和紀念館,友人介紹此館值得一遊,但聽說rm20入門票後,大伙有些卻步,只在門外拍照留念,揚言:
“下一趟來時再進去。”
“該向館長透一下我們是台大的學弟妹,應該會打折。”
“館長是台大呢?”
“是啊。”
“好,下次再來。”
我們步入一家手工藝品店,里頭賣有刨冰,大伙決定在這里歇腳。友人們點了nyonya cendol,我則點了一碗紅豆冰。這家店感覺很不錯,屋里有棵老樹穿透屋頂,微微的陽光從葉叢流入,里頭還有一口井,帶來了一絲絲的古意,據知這條街的房子里都有著一口古井,是人民生活的水源。刨冰捧了上來,遠遠就聞到了椰糖的香味,nyonya cendol的特點就在這一勺椰糖,馬六甲椰糖特香,是此地的土產之一。濃濃的椰香,伴著香淳的鮮奶,淋在細碎的冰沙上,冰堆里藏著薯料與香草制成的小甜點,一口含著,緩緩一吸,椰糖和鮮奶隨舌尖流下吞根再進入喉頭,陣陣甜香在嘴里四溢,綠色的cendol飽滿得來有嚼勁,冷冷的冰沙也帶來一身涼意,舒暢得很。
甜點後,我就拎著相機再次於人群中穿梭。白天的雞場街與夜晚的雞場街是截然不同的。據了解,雞場街的名字主要是因為這里多住福建人,常稱”去街場,去街場”,”街”字的福建話與”雞”相近,故”街場”就成了”雞場”。此外,這街場以前有很多人賣雞殺雞,故為此名。不經覺地已是下午五點鐘了,趁天色尚白,我再次鑽入人群中。悠閒的老人坐在自家門口休息著,煙火旺盛的青蓮亭彌漫旋蕩著信徒們的祈求聲,幽靜的小弄巷賣著地道美食,悠哉宥哉,是我這一小時的所見所感。一陣閒逛,我準備走進雞場街的夜晚。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