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兵 優質的善戰之兵
帥化民/前國防管理學院院長、陸軍備役中將(台北市)
總統大選進入「割喉」最後關鍵,藍綠陣營都把目標對準首次投票的年輕人,端出「募兵」、「縮短役期」等政策牛肉,搞得大家霧煞煞。筆者曾主理此類業務,願從當前形勢等層面,援引外國實例,剖析「募兵」、「徵兵」兩制優缺點,冀能撥雲見日,讓萬千年輕人能有所參考。
當前我國實行的徵兵制,優點是戰時用兵多,養兵所費價廉,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缺點是必須間斷求學、就業過程,國家整體人力資源無形損失難以估算。所徵之兵,軍事專業程度亦低,流動率卻高,戰力難以維持水準或提升。隨便問一問帶過兵的將校,在當前「專業士官」制度難以建立、基層部隊「士不士,兵不兵」情況下,恐怕沒人能拍胸脯保證可帶出一支精粹剽悍的戰鬥部隊。
因此,平心而論,衡酌當前台灣內外環境、自身實力、經濟等因素,未來朝向「募兵制」發展,才是朝野最佳選項。
一、募兵是世界潮流,我國善戰之兵亦自募兵而得。當前世界民主先進國家,如英、美、日等,多半採行募兵制。反倒是極權國家實行徵兵,如北韓、北越。因為前者軍隊以「質」取勝,後者以「量」取勝;前者有龐大經濟實力作後盾,把軍人「職業化」,用優厚待遇在「人力市場」自由競爭;徵兵用法律、用義務。在這兩個制度下,同樣是當兵,可是態度有異,所反映出的戰力亦大大不同。國軍長年徵兵,但檢視當前三軍部隊,我空軍始終保持高素質優勢,因為其戰力源自優異飛行軍官和專業維修士官,其人力來源類似募兵,所徵士兵很少,其官士待遇、福利亦相當優厚,所以國軍五萬空軍之戰力可與中共三十餘萬空軍相匹敵,這是台灣海峽有限空域戰爭裡面,「以質勝量」的明顯例子。
二、戰爭型態改變,募兵部隊方能因應。波灣及美伊戰爭顯示,當前打的是高科技戰爭,過往所習見之佈防線、守碉堡、屯重兵的戰爭模式日益罕見。尤其戰爭「第一擊」戰果,是兩岸當局政治談判所恃之籌碼。面對中共最可能採行之「斬首式」攻擊,唯有高素質的募兵部隊方能抗得住瞬間壓力且迅速反應,進而存續戰力,施行反擊。
三、募兵看似所費不貲,其實值得。人力資源是未來台灣拚經濟、厚植國力的唯一憑恃。募兵以後可以釋出大量高素質人力,無論個人及企業高附加價值的經濟總產值是難以估算的。準此以觀,即使如各界推估,募兵需花費六百億台幣,亦是值得的,總比濫發社會救濟支出來得強。更何況,招募廿萬兵員亦代表台灣有廿萬個家庭自此有穩定收入,對確保國家安全、提升民間經濟、維護社會安定亦有「三贏」的價值。
四、美國「蒙哥馬利大兵法案」值得借鑑。募兵之難,究其原因,是未做好募兵的生涯規劃,沒有人把兵當作職業。對退伍士官兵如同用剩之糟粕,常棄而不顧。以此視之,孰敢當兵。任何政黨要想推動募兵制,就要有動大手術決心。要先確立士官、兵的職場定位,包括待遇、福利,減裁無效軍事機關及冗員等,工程何其浩大。每個應募士兵想留在軍中,還要給予升遷、深造途徑,在這方面,美國羅斯福總統當年實行的「蒙哥馬利大兵法案」便值得我國參考,它不僅提供誘人福利吸引眾多讀不起大學的優秀青年。退伍想就業的,政府除給予訓練輔導,亦有創業基金,足見唯有佐以完善生涯規劃之配套,募兵制才有實現的可能。
台灣選舉是淺碟文化,「開支票,騙選票」不足為奇。過去四年,官方亦曾試圖招募若干兵員,惟因待遇低,又無完善配套措施,預定招募的六百兵員據聞只來了二百個,可謂徹底失敗。這一次執政黨除了抨擊在野聯盟的募兵主張,卻拿不出任何替代方案,只是想循用過往「試辦、實驗」方式企圖招引年輕選票,完全欠缺執政者應有的恢宏前瞻眼光。年輕選民應從藍、綠陣營政策「牛肉」去抽絲剝繭,孰為羊頭?孰為狗肉?可判明矣!輕信口號,代價不小。
【2004/02/24 聯合報】 @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