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絕對稱得上是英國電影年,從柏林、坎城到威尼斯,總計四部英國電影拿下五座競賽類正式獎項(假如把混有英國血統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黑幫暴徒》也算進去,那成績就更亮眼了)。雖然本屆金馬影展最後只邀到坎城金棕櫚得主《吹動大麥的風》共襄盛舉,但還是找來了好幾部很有看頭的英國片,其中最珍貴的莫過於肯洛區經典代表作《鷹與男孩》(肯洛區作品我會另闢專文討論),千萬別錯過了。
.《冥王星早餐》Breakfast on Pluto
美國去年有部《窈窕老爸》穿越美國、穿越性別與身體;英國與愛爾蘭則投資尼爾喬丹,讓他繼《悲歡歲月》之後再度改編愛爾蘭作家Pat McCabe的《冥王星早餐》,雖然這部奇異的電影最後沒機會順勢搭上今年初的奧斯卡邊緣同志列車,但曾經被《亂世浮生》、《悲歡歲月》深深感動的影迷,一定會愛上這部穿越英國愛爾蘭、穿越政治認同、穿越性別、穿越宗教的可愛影片。
尼爾喬丹繼續在《冥王星早餐》裡挖掘他對血緣、宗教、國族認同三合一的英愛情結的興趣,承接《悲歡歲月》的小城故事童話寓言基調,整部電影由一段段輕盈夢幻的晶瑩小品,伴著充滿時代感的英國流行歌,偶而和著詭異的超現實色料,讓Kitten這場飄洋過海的尋母之旅,沿途光怪陸離仰賴各樣陌生人的善意,宛若一場摻上魔法金粉的狄更斯式孤雛淚之旅。片尾的高潮時刻更意外得讓我想起《巴黎德州》最動人的片刻;而Kitten迷人的風采,則宛若尼爾喬丹至今最好的作品、至今創造出來最迷人的角色「黛兒」的前身。當然一定要表揚一下奇連墨非全程女裝扮像的突破性演出,他那極其溫柔的詮釋,為Kitten這個角色注入了一股帶著尊嚴的悲憫。
.《甜蜜劇中劇》Cock and Bull Story
麥可溫特波頓勇於嘗試各類型,作品數量可觀,但直到《美麗新世界》跟《關塔納摩之路》這兩部帶著強烈政治批判的人道良心公路電影,才讓常當影展壁花的他獲得金熊獎及最佳導演銀熊獎的肯定。雖然今年金馬影展雖沒機會邀到《關塔納摩之路》,但能找來上一部作品《甜蜜劇中劇》共襄盛舉,也算美事一樁。這回麥可溫特波頓大膽挑戰十八世紀英國小說家勞倫斯史坦恩的喜劇經典,藉由劇中劇方式悠遊於十八世紀舞台與電影拍攝現場,虛構與真實之間,感性與嘲諷、批判與嘻笑怒罵完美交融,彷彿楚浮《日以作夜》的延伸。另一方面,溫特波頓也在劇中引用了《阿瑪珂德》配樂來向費里尼致敬,讓這部表面上很搞笑的遊戲之作,尖銳中透著無比溫暖,宛如一封電影人寫給電影的甜蜜情書。
.《美麗新世界》影評: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egend1976/3/1235081680/20040125232423
.《搖滾雙子星》Brother of the Head
每年的愛丁堡電影節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就是他們總有辦法選出一部具備「開創性電影語言」的英國新銳作品給予肯定,而將在金馬映演的《搖滾雙子星》就是今年得主。《搖滾雙子星》是因《救命吶!唐吉訶德》聲名大噪的導演搭檔的首部劇情長片,他們藉由大量偽造的訪談及新聞片段,來「追憶」七○年代一對連體雙胞胎搖滾歌手的傳奇遭遇,從他們出生母親死亡、被父親「賣」給經紀人、以連體為號召踏上搖滾之路,直到最後以一場神秘意外作結。連體雙胞胎的憤怒、扭曲、分割與嫉妒,配合好聽到要流耳油的英式搖滾,發酵出一股奇異的魔幻感受。搖滾樂團各團員與經紀人之間的利害關係,對照先天上的生理連體,隱隱暗示著外力無法切割的命運聯繫,讓我想起《絕代豔姬》的那對兄弟,既分享又相互嫉妒,因為殘缺只能互補的微妙關係。
.《救命吶!唐吉訶德》影評: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egend1976/3/4167485/20031017042058
.《哇哇歲月》Wah-Wah
成長電影對老將、大師來說是向生命中重要的人物致敬、原鄉的私密之作;而對電影新手來說,則是極為保險的一著棋。身形有如一根竹竿,一副刻薄痞子模樣的李察E葛蘭,不但活躍於劇場、電影、電視甚至文學創作,就以自己最熟悉的題材當成跨足編導領域的第一步,把他回憶中最美麗的非洲,用鏡頭呈現出來,那裡有著他最美好的戲院回憶(《發條橘子》)、他對戲劇、歌唱的熱愛…。
《哇哇歲月》集合了三位傑出的英國女演員(米蘭達李察遜、艾蜜莉華森、茱莉華特斯),同時「再度」(繼《童魘》之後)撮合愛爾蘭男星蓋布瑞拜恩與米蘭達李察遜演出一對怨偶。如果說成長電影總是會出現一個女神般的角色,那《哇哇歲月》的女神自然是艾蜜莉華森飾演的繼母。《哇哇歲月》的原文片名Wah-Wah其實是嘰哩咕嚕的非洲話,擺明了諷刺當地的英國統治階級,偽善虛假刻意親近非洲原住民,卻又帶著鄙視的一面。而對於李察E葛蘭來說,Wah-Wah應該是一種釋放、一種情緒宣洩 -- 這是他從「女神」身上所學到的。
《哇哇歲月》和《米奇寶貝蛋》同樣充滿自傳色彩,外在同樣瀰漫著濃厚的政治氣氛(南非獨立;北愛恐怖活動),不過有別於《米奇寶貝蛋》收場時無比厚重的哀傷,《哇哇歲月》倒是光明許多。李察E葛蘭很聰明、很刻意地把故事裡生母的偷情、父親後來新娶的繼母裡的兩個角色代進政治批判。米蘭達李察遜飾演的生母是個欲求不滿的悲哀怨婦,英國殖民官父親蓋布瑞拜恩當然代表著日漸凋零的大英帝國,而他新娶的,充滿年輕活力卻被當地保守英國貴族勢力排擠的美國空姐艾蜜莉華森,自然象徵著美國新世界。
當故事發展到史瓦濟蘭獨立,殖民官父親的健康恰巧亮起警訊,飾演李察E葛蘭少年時代的Nicholas Hoult(記得他在《非關男孩》裡唱歌的可愛模樣嗎?這回他又在電影中唱歌了唷)則因這一連串事故而被迫成長。在生母離去之後,一向支持他的繼母也注定隨著父親的過世而逐漸淡出他的生命,尚在「發育」的個體被迫脫離父權羽翼尋求獨立,於是《哇哇歲月》的尾聲讓所有中老年人退場,只剩下三個年輕人的背影,然後讓Nicholas Hoult戴上了父親擔任殖民官的官帽,整個政治訊息就更明顯了…。
附記:
.甫揭曉的歐洲電影獎提名名單,《吹動大麥的風》與《冥王星早餐》入圍了不少重要獎項。
http://www.europeanfilmacademy.org/htm/News.html
.2006金馬影展完全推薦片單:
http://www.wretch.cc/blog/davidlean&article_id=490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