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9-09 02:20:47| 人氣10,404|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HBO珍品(一)《彼得謝勒的生與死》&《泣血四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文原刊於開眼e週報
http://www.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asp?action=content&vol=082&page=c01
請勿轉載,謝謝!



這幾年來三大影展廣邀HBO的自製電影參加正式競賽,《心靈病房》(Wit)、《走私海洛英的少女》(Maria Full of Grace)、《泣血四月》(Sometimes in April)角逐柏林影展,《美國暴力學校(大象)》(Elephant)、《彼得謝勒的生與死》(The Life and Death of Peter Sellers)則入圍坎城影展。事實證明,HBO的自製電影果真是品質保證,《走私海洛英的少女》不但讓首度演戲的哥倫比亞美女拿下柏林影后、更挺進奧斯卡入圍名單,而《美國暴力學校(大象)》甚至風光摘下金棕櫚大獎…。只可惜這幾部影展名片難獲台灣片商青睞,影迷們除了寄望金馬國際觀摩展以外,就只能望穿秋水苦等HBO電影頻道播映了。不過HBO也夠狡詐,把一籮筐好康的壓箱寶(尤其自家的自製電影)全都安排在今年暑假才正式引進台灣的「HBO數位電癮組」三個數位頻道中播放,目前看到的片單除了《泣血四月》與《彼得謝勒的生與死》以外,還有日舞影展最佳影片《小人物狂想曲》(American Splendor)及愛爾蘭種馬柯林法洛挑戰內斂戲路的《末世之家》(A Home at the End of the World)…,不過請記得,想看這些優質獨立佳構,你得先付出額外費用>.<。


.《彼得謝勒的生與死》The Life and Death of Peter Sellers
HBO與BBC曾共同投資一部電視電影《集結風暴》(The Gathering Storm),講的是二戰時邱吉爾入閣前的心境。短短九十分鐘,就把這個傳奇人物與愛妻的伉儷情深、對政治的態度,傳神刻畫出來,可謂這類以真實人物為本的傳記電影的精彩示範。有了這個成功的經驗,這回HBO與BBC再度合作,依舊鎖定英國名人,召集一票豪華卡司,勾勒《頑皮豹》探長彼得謝勒五彩繽紛的一生。

這兩年來奧斯卡狂吹傳記風,沒想到以《LIS太空號》普為人知的史蒂芬霍普金斯拍起傳記片,竟也有板有眼,甚至還出現了一些頗有意思的觀點。名人的一生落落長,要怎麼擷取才不會淪為流水帳?彼得謝勒的大半生該如何濃縮成兩個小時?家庭關係如何(又是「深受」母親影響)?怎麼成名的?他跟幾個女人睡過?他有沒有劈腿?有沒有吸毒?跟哪幾個名導合作過?發生過啥慘烈事蹟…?所有過往煙雲都必須被精準地分配時段,轉折的理由要怎麼「拗」才能讓電影的節奏流暢?史蒂芬霍普金斯在此冒了一個大險,從一開始就以攝影棚的後設立場,來解構彼得謝勒這個人。於是,《彼得謝勒的生與死》這部電影非常奇異地,每當情節一發展到關鍵時刻,男主角傑佛瑞羅許就「咻」地一聲扮裝成當時戲裡與彼得謝勒演對手戲的另一個演員的造型。史蒂芬霍普金斯藉由這樣的方式,呈現彼得謝勒在他父親、他母親、他的妻子、合作過的導演等人眼中的形象。史蒂芬霍普金斯提出,彼得謝勒原來是個沒有personality的人,他是如此無助,只能從親朋好友的眼中來「定義自己」。他在銀幕上一直扮演別人,卻無法扮演自己,因為他把自己視作一張白紙。

彼得謝勒是充滿天份的喜劇天王,一個性格怪異、專演喜劇卻生活得不快樂的孤獨藝術家。這樣劇場式的多面向自我解構,又瀰漫著一些些伍迪艾倫式神經質嘲諷的高難度詮釋,也真多虧了傑佛瑞羅許出神入化的演技(可惜當年坎城影展他敗給柳樂優彌《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才有辦法把這個接近「精神分裂」的彼得謝勒詮釋出動人的氣韻。我尤其喜歡史蒂芬霍普金斯匠心獨運的收場。蒼老的彼得謝勒就這麼地從遺作《Being There》緩緩走出,鏡頭往上升,雪地裡童話般的告別,讓整部電影的格局瞬間覆上一襲魔法靈光的外衣。這樣的謝幕方式,可是比《雷之心靈傳奇》的虛偽保守抑或《搖擺情事:爵士大師科爾波特傳》讓愛妻回魂追憶舊時光的故作浪漫,雋永綿長許多。

影帝的好演技當然需要旗鼓相當的影后來搭襯。近來比較沈寂的艾蜜莉華森,飾演彼得謝勒的第一任妻子,戲份雖然不多,鏡頭照樣搶了不少。至於飾演第二任妻子Britt Ekland(這位來自瑞典的美人,不但演過好幾部英國六、七○年代Cult片經典,同時也是《金槍人》中的龐德女郎)的奧斯卡影后夏莉茲塞隆,一頭金色直長髮的飄逸外型已足夠令男性觀眾流鼻血了,可貴的是她的戲份儘管不多,表現卻遠較她在《英法情人》的表現深刻,一場與彼得謝勒爭執的對手戲,氣勢上完全沒有被傑佛瑞羅許壓下去。

事實上,看完《彼得謝勒的生與死》後是感傷的,我的感傷源於台灣的影像創作者似乎仍無能力、也缺乏勇氣拿這類過世名人的生死戀開刀。我不禁開始幻想,兩年前過世的傅培梅、一年前過世的倪敏然,各自見證了半世紀以來的台灣影藝圈風華,台灣有沒有可能以他們為本,發展出有趣的傳記電影?八卦未必等同於低俗(如艾騰伊格言的《赤裸真相》),光怪陸離可以尖銳嘲諷,也可以帶著樂觀希望,為演藝圈名人作傳寫史的潛力、深度與否,端看創作者的態度、誠意,以及切入角度,不是嗎?

.《泣血四月》Sometimes in April
看《彼得謝勒的生與死》時,我忍不住抱怨台灣的電影人總是缺乏改編名人傳記的勇氣;看《泣血四月》時,我則很納悶為什麼台灣的影像創作者很少(不是沒有)從台灣歷史去取材,總是逃避性地選擇把真相封存在這島上人民的記憶深處。偶爾難得有些不怕死的人去探觸這層禁忌,一旦立場尖銳了一點(例如連續劇《台灣百合》),就會被一群可怕的媒體人與政客罵到臭頭,甚至莫名其妙被扣上「撕裂族群」的大帽子。或許到頭來,最該怪的還是那群無聊的立委與隨之起舞的媒體人吧。在這個倒扁挺扁亂成一團的多事之秋,台灣人真的需要多看幾次《盧安達飯店》及《泣血四月》(不妨拿去凱格達蘭大道靜坐現場播放),或者十月即將登場的「和平影展」可以考慮一連播放這兩部電影並舉辦座談,讓太容易激動的台灣觀眾好好思考一下「J X B X S Z D D L L(將心比心是最大的倫理)這十個字的真諦」。

相較於五月才終於在台灣院線上映的《盧安達飯店》把故事重心放在飯店內唐奇鐸的救援舉動,《泣血四月》這部把「飯店外」大屠殺慘況詳實呈現的通俗劇無疑具有更廣闊的格局。自編自導的海地導演拉吾佩克,以平穩的調度、刻意的對照、以及更慘烈的影像,描述一對胡圖族親兄弟大屠殺前後的際遇。溫和的哥哥是胡圖軍人,大屠殺爆發後欲前往盧安達飯店避難;激進的弟弟是廣播名嘴,因為政治立場不同而與兄長決裂,十年後仍在監獄中等待審判。《盧安達飯店》以唐奇鐸一家人順利逃出劃下句點,《泣血四月》則把時間拉長到大屠殺發生的十年後。與《盧安達飯店》類似的是,《泣血四月》亦藉由黛博拉溫姬飾演的美國代理非洲事務的助理秘書之口,說出美國(白人)道義上的責任(尼克諾帝與瓦坤菲尼克斯在《盧安達飯店》中也具有類似功用),也許說教,卻也象徵著來自白人世界的誠意。

《泣血四月》在結尾的時候,安排了一個充滿象徵性、看似走出陰霾,其實仍強調該勇敢面對真相、正視歷史錯誤的收場。然而族群真的融合了嗎?拉吾佩克拋出了質問,卻無法肯定。他以極其沈痛的語氣告訴觀眾,每年四月的大屠殺紀念日,藉由各種追思活動與各類媒體文獻討論,至少人民將會永遠地記住這樁悲劇。生活在繼續,創傷也在繼續,歷史與記憶在繼續著,悔恨與錯誤也依舊循環著。錯誤也許有被原諒的一天,但絕對不能被遺忘。



附記:
.HBO原創鉅獻官網:
http://www.hboasia.com/signaturecn/

.HBO《彼得謝勒的生與死》九月份播映時間:
http://www.hboasia.com/signaturecn/movie/1257

.HBO《泣血四月》十月份播映時間:
http://www.hboasia.com/signaturecn/movie/956

台長: Ryan
人氣(10,404)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TV遙控器 |
此分類下一篇:HBO珍品(二)《美國暴力學校》《生命的舞動》《米奇寶貝蛋》

shirlie
呢部電視我想看好久,但香港無得賣。

個人覺得傑佛瑞羅許真的補捉到peter sellers神韻。

being there一定想看,有機會一定要買碟。
2006-10-29 20:07:25
版主回應
being there我也很想看...
2006-10-30 10:59:36
阿偉
請問一下
這篇
http://tw.myblog.yahoo.com/ck-show/article?mid=1402&prev=-1&next=1396
怎麼跟你的好像?
你在奇摩化身成正妹貼文嗎?
2006-11-20 07:30:48
版主回應
感謝偉哥。

正妹已經附上連結了。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總比低級的海鵬電影公司當年偷抄我那篇「佳麗村三姊妹」被我寫信指正後,死不承認卻暗地偷偷撤文,有品得多。
2006-11-21 21:27:31
米蟲
我想問一下,有誰知道泣血四月撥出了嗎?
雖然很白痴~但別打我~
2007-02-17 19:52:17
版主回應
2007-02-19 04:32:10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