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14 20:50:51| 人氣4,75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劇有多深?(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很久很久沒看台灣電視節目了,無論綜藝節目還是八點檔還是偶像劇,都覺得很陌生。甚至覺得許多香港或中國的朋友,比我還熟悉《康熙來了》是誰主持的,《海豚灣戀人》是誰演的。莫名其妙地很想知道台灣小螢幕到底在演什麼,起源於前些時候為了和電影版《孤戀花》作比較,從網路上弄了幾集電視版來對照一下。這一看,讓我興致勃勃地從綜藝到八點檔到精緻文學劇再到偶像劇,全都藉著可愛的BT弄個一兩集(通常都是看頭、尾兩集,比較精彩的就去找分集大綱,再多弄個幾集)來瞧個究竟。

以下這系列篇章,就先拿綜藝、文學劇開刀,偶像劇會討論得比較多,然後最後再專文表揚一下《吐司男之吻》帶給我的驚豔。


◎關於台灣的綜藝節目:
《兩代電力公司》和《康熙來了》真的是蠻好笑的,不過我總覺得是那種很沒營養的好笑,吃飯的時候隨便看看隨便笑笑,還算有助消化。《康熙來了》訪談有時比較有意思,但我對小S老是套話、挖坑給人家跳,硬要逼人家承認跟某某某有幾腿的伎倆感到很反感。至於《兩代電力公司》,講來講去似乎都繞著七年級生的「Sex觀念」轉圈,我看到的其中一集剛好是蔡康永配合一群反智討人厭的偉忠幫特別來賓,振振有詞地綁架、呈現某種假造的「新政治正確」理念,說實在蠻討人厭的。我也看了一集李明依和巫啟賢主持的《快樂星期天》,那集的重點是看許純美如何鬧場…,唉,自從綜藝娘娘張小燕走後,這個歷史悠久的星期天大型綜藝如今淪落到請一堆藝人猜測一些無趣的票選結果,真是不勝欷噓。


◎關於台灣的精緻文學劇:
除了公視以外,肯花錢播(「製」更別提了)文學劇的電視台少之又少。可惜我沒機會看到《赴宴》、《寒夜》以及《風中緋櫻》等在公視播過的八點檔精品,不過先前我曾經無意中看到了去年底播出的台視八點檔《台灣百合》,感動該劇正視歷史傷口及對人性、人權描繪的誠意(光這點誠意就遠遠超越《悲情城市》了);佩服該劇重用許多非職業演員的大膽;更驚訝短短一集裡,運鏡、音樂上的匠心獨運,充滿了電影感。甚至,對白的字字利索見血,也是前所未見的(這點絕對超越許多公視文學劇)。可惜這套電視劇在上檔時碰上立委選舉,被統媒惡意扭曲,加上收視率不佳,似乎沒有發行整套《台灣百合》DVD的打算(如果有人知道請告訴我),如今想一一覽全貌似乎成了奢望。

談到《孽子》,絕對稱得上近二十年台灣連續劇之最,Pip等人已經(詳見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19931031)以寫論文的虔誠態度細細討論了關於《孽子》一劇之種種,也不需要我再長舌了。真的,看《孽子》是一次新奇的體驗,我這才發現原來台灣連續劇可以拍得比BBC文學劇還精緻、還細膩,原來電視劇也可以這麼講究攝影的質感,鏡頭與剪接的創意同樣有機會在小螢幕上締造出影像的魔力,原來電視劇也可以有這般扣人心弦的主題音樂,原來電視劇的片頭可以拍得這麼咄咄逼人讓我永誌難忘。當然,《孽子》還提醒了觀眾,別忘了台灣其實有很多好演員:不管是驚鴻一瞥如金士傑、王滿嬌;還是默默耕耘如柯淑勤;又或者發光體如金勤等;以及沈孟生、庹宗華等中生代演員,這都是台灣戲劇界的珍貴資源呀。

至於《孤戀花》電視版,我大約前後看了有六集吧,我已經在本新聞台貼過一篇【期待陽春花再開】談過電影版《孤戀花》了。相較於結構忠於白先勇原著的電影版,電視版節奏較慢,但也長出了屬於自己的翅膀。除了五寶與三郎這兩個幾乎是「新創」的要角外,我也蠻喜歡其他新創的配角如三郎的上海親戚、有血有肉的許秘書等。劇情轉移到台灣之後,三郎的台灣親人包括大哥、爺爺及春子,更合力勾勒出一本道地的台灣家族相簿,三個角色各自的曲折遭遇與無奈,充滿了創作者對這塊土地的感情,道盡台灣百年辛酸。當然,袁詠儀所飾演的雲芳一角,活脫是白先勇《台北人》中那些漂泊的女性的集合體,成就了《孤戀花》之於白先勇文學的象徵性。

身為九0年代中期香港黃金電影年代的奇蹟之一,如今袁詠儀轉戰小螢幕,天分如昔,當年大銀幕上獲釋嬌縱或是柔美依舊,卻多了一絲歷經歲月的風霜。揚棄港劇演員向來太表面的作戲詮釋,也不像大陸「腕兒級」大叔大嬸精準無比卻失了點人味的範本式演出,雲芳的嗔、雲芳的癡、雲芳的傻、雲芳的慾,在《孤戀花》裡竟能如此栩栩如生。從一開始對五寶的執著佔有,到台北中山堂交付五寶骨灰的無私柔情,再到後來對娟娟的憐惜卻無能力挽狂瀾,袁詠儀內斂地詮釋了雲芳在每個重要節點上的心境轉換,而這份細緻的質感,尤其落實在後半段的台灣部分。請特別花點兒心思,注意「總司令」雲芳在東雲閣對酒客與姊妹們的應對與百樂門舞國皇后時期的雲芳有什麼不同?假如真有人抱著國語沙文思想,非得抱怨袁詠儀那口不夠標準的國語(南腔北調本來就是很正常,難道全中國都得配成一口標準京片子才正常嗎?),或許,請先聽聽台灣部分片頭的雲芳獨白(上海部分的開場獨白是三郎念的)吧!短短三分鐘不到的念白,沒有一絲生硬與勉強,悠悠飄出的只是濃情與滄桑,這份超越語言、文字的真性情,難道還不足以證明袁詠儀的天分嗎?

如果說原著只有十五頁的《孤戀花》把原著的小情小愛給拍大,那《浪淘沙》首集(很汗顏,雖然買了DVD,我只看過第一集)給我的感覺,就是把大格局給拍小了。在我心中,東方白的大河小說《浪淘沙》一直是最好的台灣文學代表作之一,我甚至曾幻想著這部小說的三條支線,從開場的平行到收場的匯流,或許有機會在螢幕上激盪出如克勞德賴路許《戰火浮生錄》般的史詩光芒。編劇王詞仰(與柯淑卿合編)必須從原著裡提煉出屬於女主角邱雅信的戲份,情節、對白的增減與搬移看得出其質感,許英光(《孤戀花》恰好也是他的傑作)的服裝、布景及吳嘉莉、范宗沛的音樂也見用心。偏偏,比起《孤戀花》在人性刻畫上的細膩與技巧性,《浪淘沙》還是輸了。就我所看到的首集來講,鄧安寧(與陳義雄合導)缺乏影像感的場面調度、傳統八點檔連續劇式的演出模式(例如飾演邱雅信母親的德馨)、畫面配置、以及節奏平順卻缺乏銀幕魔力的蒙太奇手法…,所有的元素正隱隱地把《浪淘沙》「意難忘化」、「長男的媳婦化」。

我這樣說,一定會有很多人覺得不公平。拿我老媽來說好了,即使她抱怨隨著劇情發展,《浪淘沙》越來越遷就男歡女愛(葉歡、霍正奇與施易男的三角戀),而模糊了原著中視野更加寬廣的人性史詩刻畫,但她還是覺得《浪淘沙》比較容易讓她進入狀況,至少畫面明亮多了,敘事也比較平鋪直敘…。原來,我所認為的《浪淘沙》之所以無法成為經典連續劇的幾個理由,換個角度來看,竟也稱得上是製作單位換取大眾口味認同(收視率破4%)的保證——即使這個策略,注定了影像版《浪淘沙》價值。


台長: Ryan
人氣(4,75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視賞析(綜藝、戲劇、影集、節目) | 個人分類: 台劇五四三 |
此分類下一篇:台劇有多深?(二)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