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圈是由中國、日本、台灣、北韓、韓國、蒙古與越南等國家所組成的大區塊,這些國家彼此相鄰,雖然族群與語言眾多,但因為深受漢文化影響,所以擁有許多相同的文化與宗教,彼此關係也密不可分。幾千年來,東亞的戰爭與貿易頻繁,促成許多文化交流,甚至在唐朝滅亡後的戰亂期間,中國還曾經有過大量移民潮移民至中國南部、朝鮮與日本。中國與其周邊國家古代曾有朝貢貿易的關係,如果周邊國家向中國派遣使節並進獻供品,中國就會承認該國國王的主權,並回饋禮品,也對該國內政與外交不加以干涉。但十六世紀後,日本與中國之間不再存在著朝貢關係,改以頻繁的商品貿易。中國、朝鮮與日本三國自古以來的關係相當密切,不論是貿易還是文化交流都相當地頻繁。
十六世紀末,日本豐臣秀吉結束了日本長期的戰亂,並掌握政權。他對東亞與東南亞國家充滿野心,曾經要求台灣與琉球王國進貢,並計畫以中國南京為日本首都。豐臣秀吉數次入侵朝鮮半島,卻被朝鮮軍與明朝軍隊給擊退,不久,豐臣秀吉也死了,也無人繼承他的野心。(元朝的時候,蒙古人也曾經從朝鮮數次入侵日本,震驚日本武士,但是因為颱風,加上蒙古人不懂水性,蒙古人終究對日本沒輒)
十七世紀時,滿人南下侵略明朝,並重創朝鮮半島。當滿人在漢人的土地上建立大清帝國時,朝鮮曾經提出徵討滿洲人的北伐論,由此可見明朝與朝鮮之間的友好關係。
在近代,西方文明猖獗起來,把憲政體制與威力強大的武器帶來東亞,西方文明迅速掃蕩了東亞各國,中國、朝鮮與日本都曾經奮起抵抗,卻終究接受了西方文明。中國因為與英國的戰爭戰敗而開港通商,日本被美國逼迫開港,而朝鮮也在新日本政府壓力下打開國門。
日本在改革之後成為亞洲唯一的新帝國主義國家。中國與日本兩國在近代因為朝鮮問題而爆發甲午戰爭,在中國戰敗之後,列強更進一步侵略中國。勝利的日本為了控制朝鮮半島,又與北方的俄羅斯槓上,在中國東北部爆發日俄戰爭。
日本在1940年起加強朝鮮與台灣兩殖民地的『皇民化』政策,並要求兩地人民作為『皇國的臣民』全力協助太平洋戰爭,當時在朝鮮,每到中午的時候,人們必須停止手邊的工作向天皇所在地東京深深的鞠躬行禮。
甲午戰爭之後,中國掀起了一波政治改革運動,也爆發反對列強控制與干預的鬥爭。日本的自由民權運動要求開設國會並制定憲法,朝鮮農民也要求改革,同時在朝鮮半島掀起甲申政變、甲午改革與獨立協會運動等政治近代化運動。加上日本的侵略,東亞陷入了一片風聲鶴唳的動盪不安。
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重創的東亞仍然不見和平的影子,隨著共產國際的傳播,中國、北韓、蒙古與北越開始建立起共產國家,東亞開始了冷戰時代。後來韓戰與越戰先後爆發,成為東亞冷戰時期的熱戰。中國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遷至台灣,從那個時候開始,台灣與中國開始處於分裂的狀態,並且延續至今。越南統一了,而朝鮮半島卻分裂成兩個國家。
今天的東亞,常常有零星的抗議活動此起彼落,大多是抗議日本政府未曾向東亞各國慰安婦道歉,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也引來日本國內外不少的負面輿論。中國與台灣之間的問題也尚未解決,許多台灣人民希望能加入聯合國,卻不被國際承認是一個擁有主權的國家。台灣仍以中華民國為國號繼續民主政權,中國則將台灣視為國內一省。南韓與北韓的問題在前幾個月前也忽然緊張了起來,並威脅到東南方的日本,北韓也被美國視為恐怖分子。
●我的感想:
全球化的潮流不免流向東方,我很想多多了解鄰近台灣與中國的其他東亞國家,像是日本與朝鮮半島。我們應該正視歷史,記取歷史的教訓,並面對共同的未來。我曾經試圖去找尋蒙古的資料,因為我的爺爺來自那裡,而且我決定開始嘗試吃吃看令我難以接受的韓國泡菜(不同於台灣的泡菜),也決定多多了解日本的武士道與神道教。前輩們把東亞各國的關係搞的非常難堪,我希望以我們新一代的力量去營造東亞美好的氣氛,也許在民間,東亞各國已經來往頻繁了吧?面對中國的崛起與北韓的威脅,我想我們都應該用和平的手段去解決當前的問題,盡量和對方往來,保持友好關係與文化交流,增進對彼此的認識,這樣才能化解之間的緊張氣氛。近年來,台灣有許多高中和日本高校結為姊妹校,像鄰近我家的內壢高中,每年都會派遣學生到日本學校參觀拜訪,而中國、日本與韓國之間也常常進行參觀學校或畢業旅行的活動,近幾個月北韓與南韓學生也曾進行過文化交流,我想,這已經足以證明東亞在未來能夠更加團結一致,也會擁有更多的共識。
◎參考文獻:
書籍:
宮崎正勝的東亞史
東亞三國的進現代史(中國、日本與韓國學著與教師編寫)
◎圖片改編至: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BlankMap-World.png
(本文章持續修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