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位於東亞,地理位置接近北亞。蒙古東邊接松遼平原與大興安嶺;西扼準葛爾盆地;北方接貝加爾與扼穆斯克,南方則接內蒙古、寧夏與甘肅等地。蒙古國離中國首都北京也只有八百多公里。成吉思汗曾稱蒙古為『大地之樞紐』。蒙古的綿羊數量為人口的五倍,而蒙古國的人民卻只有兩百多萬人。蒙古的疆域為台灣的四十四倍之多,人口卻為台灣人口的十分之一。蒙古至今仍是一個游牧國家,工業能力幾乎製造不出一根小鐵釘。
關於蒙古:
蒙古為半民主半國會的民主國家。
●首都:烏蘭巴托
●語言:蒙古語(喀爾喀蒙古語),俄羅斯語、中文與英語為少數人使用,所以在蒙古國說中文是行不通的!
●宗教:藏傳佛教(百分之五十),另外百分之十的人口信仰薩滿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百分之四十的蒙古人為無神論著。
●氣候環境:蒙古為高原地形,平均距離海平面高度約1580公尺。蒙古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日溫差大。蒙古北部年均溫為攝氏零下五度;南部為攝氏四度,一月均溫為攝氏零下二十五度;七月均溫為攝氏十度到十五度。蒙古有常年積雪的山脈、起伏的丘陵、無邊的草原、廣大的沙漠與戈壁、星羅棋布的鹽鹼湖泊與覆蓋松樹的森林等壯麗自然景觀。
●關於蒙古的一段簡述歷史:
蒙古族聚居的蒙古高原位於中國北方,蒙古帝國由蒙古人成吉思汗建立,曾統治過歐亞大陸的強大的帝國。今日中國人稱蒙古高原北半部為外蒙古,與中國傳統行省鄰近的南半部則稱內蒙古。外蒙古在20世紀初自中華民國獨立出去。外蒙古自中國辛亥革命以後就在蘇聯的密謀下尋求獨立的機會。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為聯合國成員國。蘇聯解體以後,蒙古失去資助,國力日衰。1992年2月12日放棄社會主義,推行多黨制和總統制民主,實行議會制。新憲法當日生效,國名改稱為「蒙古國」。
※黃禍
蒙古人起源於中國東北方的額爾古納河一帶。十三世紀起,蒙古以空前絕後的力量震盪了歐亞大陸。征服了中國北方的廣大草原之後,蒙古人南下掃蕩中國、金國、西夏、朝鮮與日本等東亞國家,並南下威震中南半島與南洋群島。侵略了亞洲東半部大部分地區之後,蒙古軍隊橫掃西伯利亞與中亞,消滅波斯灣附近的阿巴斯王朝,直攻巴格達。接著又深入西方世界,打敗波蘭、德國與十字軍組成的騎士團,使西歐各國大為驚恐,蒙古人的足跡踐踏東歐各地......,但蒙古人在爭戰過程中,只重在戰爭與掠奪,不了解各地方的文化、氣候與地理,而統治方式不健全且不統一,所以各大汗國仍逐漸獨立,蒙古人的影響也逐漸淡化。
●蒙古的人文:
◎蒙古國的首都-烏蘭巴托:
『烏蘭巴托』的意思是『紅色英雄』,舊名為庫倫,是擁有約三百年歷史的古城,聚集了全國將近三分之二的人口。蒙古受俄羅斯文化的影響甚深,從城市風格、棋盤式街道,以及都市人的現代穿著、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來看,都流露出一股俄國風味。烏蘭巴托也是一個時髦的北亞城市,有許多國家的人們在此經營商店,像是韓國就投資了不少商店在這裡。
◎古老的薩滿教:
薩滿教歷史悠久,幾乎在遠古時代就出現的原始宗教,崇尚自然與祖先。此宗教充滿著巫術與占卜的色彩,至今仍是東亞與西伯利亞少數族群的信仰。而薩滿教也影響著蒙古人的生活,讓現代蒙古人還有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例如:不准在河邊清洗東西、不准攀折樹枝,為了尊敬火神而小心用火。如果站在現代保護環境的立場上來看,薩滿教是有其用處的!
◎那達慕盛會:
蒙古語譯為『競技』。此盛會是從成吉思汗開始,是為了鼓勵男子鍛鍊身體,維持國家強盛而舉行的活動。在每年溫暖的夏天都會舉行摔角、賽馬與射箭。西元1921年蒙古獨立之後,那達慕盛會便訂於每年國慶日七月十一日開始到十三日,活動也開放女子參加。
◎蒙古傳統食物:
石頭炭烤羊、水煮羊肉、馬奶酒、奶油、奶茶、酸奶、奶酒與乳酪等等。
○蒙古奶茶:取出奶油的牛奶或羊奶加水煮沸,再加入磚茶與粗鹽,是草原生活補充水分、熱量、維他命與鹽分的來源。
◎蒙古人的五種家畜:
依照各動物在蒙古人心中位階排序:馬、牛、駱駝、綿羊與山羊。
●蒙古語:
屬於阿爾泰語系(包含日本語、韓語、琉球語...等),使用於蒙古國、中國北方、哈薩克東部地區與西伯利亞東南部地區。
文章撰寫人:Brian
參考資料:
書籍文獻-
●王光玉與陳國瀚的『蒙古國』一書
●給21世紀的100堂歷史課
網路資源-
●Wikipedia contributors, ”蒙古國,” Wikipedia, ,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92%99%E5%8F%A4%E5%9B%BD&oldid=4825581 (accessed 8月 7, 2007).
文章圖片為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圖片來源: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Image:Ulanbator-Panorama.jpg&variant=zh-tw&printable=yes
其他相關連結: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anglock/3/1292293174/20070805211144/#centerFl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