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hotox.pchome.com.tw/s12/lai2625n/3/135615403598/)
轉載~槍決六名死刑犯 歐盟遺憾 我今回應
作者: 楊明暐、鄭閔聲、林偉信、王正寧、李明賢╱綜合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12月22日 上午5:30中國時報【楊明暐、鄭閔聲、林偉信、王正寧、李明賢╱綜合報導】
法務部昨天一口氣槍決六名死刑犯,立即引起一向主張廢死的歐盟高度關注。歐盟外交暨安全政策高級艾敘頓(Catherine Ashton)發表聲明,對我國做法表達強烈遺憾,並批評此舉違背全世界廢除死刑的潮流。外交部今日也將舉行正式記者會對外說明,避免死刑造成另一波外交衝擊。
總統府發言人范姜泰基表示,法務部依法是死刑相關業務的最高主管機關,馬英九總統完全尊重主管機關權責。
曾受歐洲議會委託,研究如何強化歐盟在亞洲推動廢除死刑的國際犯罪學專家胡德(Roger Hood),廿一日表示遺憾,並預期台灣若繼續執行更多死刑,將遭到歐盟譴責。
廢死聯盟十多名成員,昨天晚上七點半,在執行長林欣怡帶領下,於法務部大門口前,擺出寫著抗議標語「死刑沒有嚇阻犯罪效果」的黑色布條,進行默哀。
心得:
死刑是一種事後的懲罰,使人民心生畏懼而不敢犯罪,按照康德的觀點:這只是一種道德上的"他律",但人是具有理性的生物,人有發展出"自律"道德的潛力,如果我們的政府只會用執行死刑來嚇阻人民犯罪,那就是眨低了人民的能力;換個角度想想:難道我們身為人民,只能服膺於法律的管轄權之下而不犯罪嗎?當然不是,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標準,我們可以應用"理性"發展出更高的道德標準,並在這個標準下,獲得更大的自主權,這是身為理性人得享的權利,是人異於其他動物最主要的原因。是神賜給人類最好的禮物(Gift),我們怎能棄而不用呢?
但人為什麼會犯罪?是因為理性被遮蔽的結果,關鍵就在"教育"。我們的教育到底教會了我們什麼?從小學生到大學生的課表上,滿滿的學科知識,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我們的孩子花了大半心力學習知識,那麼道德呢?我們用什麼方法來教他們分辯是非善惡?我們如何啓發他們運用理性思考判斷做決定?別說孩子了,我們的大人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嗎?我們習慣以理性辯論來討論公共政策,而不僅有"嗆聲"嗎?大人們想到這裡應該會覺得有些汗顏吧!
廢除死刑也許可以收些殺雞儆猴之效,但畢竟不是治本之道,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崇尚理性思考的社會,從教育著手,棄絶那些以填充知識為主的教學,考試,僵化的教育理念,給孩子多一點理性思考的空間吧!
最近我又重讀了Michael J. Sandel 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這本書,在youtub上可以看見Michael J. Sandel在哈佛大學上課的情形,我最震撼的不是書的內容有多精彩,而是美國的大學生在課堂上與老師進行理性思辨的對話過程,每看完一集我都要思考好久:這樣的老師,這樣的學生,這樣的師生互動,有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間課室裡上演嗎?我不是崇洋媚外地一味稱頌別人有多好,我覺得這是文化底蘊的表現,西方的教育思潮從希臘三哲(蘇格拉底,柏拉圖及亞里斯多德)開始就不斷強調理性之重要,所謂的"博雅教育"是先教授文法,修辭,邏輯等啓發理性課程,才教授語文,算術,天文,音樂等知識課程,古人的智慧到了現代教育中卻完全被本末倒置,(當今四處林立的補習班裡最紅的名師都是教國文數學英文物理化學),我們的教育強調的就是這些,學生腦袋裡裝滿了一堆知識,但是遇到困難或是誘惑試探時,卻缺乏理性分析的能力,結果犯了罪,不僅毀了自己,也可能傷了他人。如果我們的社會一直容忍這樣的教育觀,如果我們一直高舉嗆聲文化,如果我們一直停留在批評論斷抱怨抗議的表達層次,而不肯多花一些時間耐性理性溝通,不管是政府與人民,老師與學生,爸媽與孩子之間。
如果我們一直不能直指問題的核心,那麼即使是採用嚴刑峻法,也無法化解人心的暴戾,不是嗎?
![](https://photox.pchome.com.tw/s12/lai2625n/3/135615382855/)
延伸閱讀~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Michael J. Sandel著/樂為良譯/雅言出版/2011年3月
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在高等教育,桑德爾教授的「正義」課堂是一則傳奇。1980年第一次開課,學生只有15人,近年則每每破千,總是比第二熱門課還多出四五百人,累計學生人數已超過一萬五,桃李遍及各界菁英。
2009年,哈佛決定把這門課向全球公開。作者不只把教學內容寫成本書,上課實況還被剪輯成12個鐘頭,在美國公共電視播出。大學課堂整學期實況向公眾播放,這是美國電視史上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僅有的一次。
這12個鐘頭在網路上被瘋狂轉寄。書名雖然標榜正義,重點卻是思考力的訓練。作者有教學天才,新聞事件信手拈來都是正義思考的案例。要解釋康德,他使用柯林頓偷腥案。要解釋羅爾斯,他搬出伍迪艾倫。
要把理性帶進公領域,公民必須把自己的正義觀說出道理,不能只是「我說我對就是我對」。本書目的正是邀請讀者做個自我檢視,搞清楚自己抱持哪些信念,何以抱持這些信念。有了理性思辨,民主對話才能向上提升,不會一直停留在互嗆叫陣的層次。
哈佛正義課網站:www.justiceharvar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