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hotox.pchome.com.tw/s08/lai2625n/1/124647172937)
作者:林信惠
這次報名參加怒江醫療團的原因,只是想開開眼界,看看所謂的國外短宣隊是怎麼樣的,不過其實我們要去的地區是中國基督徒比例最高的地方,其實也不算是短宣隊,而是醫療服務團,且還沒有臨床經驗的我,根本還無法用醫療來服務人,所以我對這次的行程一直不敢抱著太大的期待,甚至在出發前,因為生了一場重病,還一度覺得是不是上帝要我不要去了。
感謝主,祂讓我順利地在出發前一天退燒、在過年期間找到醫生朋友拿了藥,有點不真實的,還是搭上了飛往中國的飛機。從這場即時穩定下來的病開始,這趟旅程一路上滿滿都是 神的恩典!我的耳朵之前曾經因搭飛機耳鳴造成充血,直到現在都還會不舒服,這次去怒江來回得搭六次飛機,第一班往香港的飛機就讓我吃足了苦頭,加上不能帶水上飛機,沒有口水了還要硬吞,下飛機時我覺得好像又開始上次充血的症狀,非常擔心,心裡一直禱告。感謝主第二天搭往保山時,幾乎完全沒有耳鳴,後來回國也都沒有像去時那麼嚴重,讓我沒有帶個受傷的耳朵回來。雖然是個小事,但卻讓我對接下來的日子有更多的信心,相信 神是與我們同在的,也越來越期待祂要在這幾天彰顯的恩典。
前兩天的行程只有交通,出發前覺得要浪費這麼多時間在交通上好不划算喔,結果這兩天竟然讓我很享受!第二天沿著怒江開十幾個小時的車,我坐在最後一排,時時得提防椅子上的行李掉下來,司機先生剛好走到一條沒鋪好的路,顛到整個行李會飛起來,我還以為自己會大暈車,感謝主我完全沒事,後來也因為換耿仲幫忙顧行李,終於睡了個好覺。還記得我一覺醒來,眼前的景色讓我嚇了一跳。原本喘急的怒江河水,不知不覺變成了一片寧靜的湖面,碧藍的江水完整地倒映出緊貼河邊的小山,旁邊有傈僳族人的小屋,門口貼了張十字架圖案的春聯。這片福音谷的魅力在此刻悄悄打動了我的心,讓我越來越期待進到他們當中!這天晚上十點,我們終於抵達了我們的目的地—貢山,第一批先到的同工、熱烈的歡迎我們,看到他們好像彼此已經很熟了,其實讓我有點害怕,接下來這幾天要和一群陌生人相處,到底會是什麼樣子?
來這裡完整的第一天,是禮拜天,我們參加了傈僳教會的主日。這個教會就在我們住的地方不遠的小山上,我們住的地方很繁榮,但到這山上,又突然變成之前看到的那種小木屋建築和大片的農田,簡直是兩個世界。但別看教會附近幾乎沒幾戶住家,主日禮拜整個教堂坐得滿滿的,男生一邊女生一邊,比例幾乎是一比一,我沒仔細算,不過大概有三、四百人吧?後來才知道,很多人是住更遠的山上,平時在自己的村裡小組聚會,禮拜天就會聚集來這裡禮拜。而且比起台灣的教會,這個教會有老人,但年青人更多,傳道、同工也都很年輕。我們獻了一首同工自己做的歌「怒江之愛」給他們,他們也獻了美妙的傈僳族語和聲。這次的義診服事,是請當地同工當翻譯,因為每個部份都需要翻譯,他們和我們的合作是很密切的,這是我以往從來沒經歷過的同工模式,也讓我很感動,看到服務隊和當地教會美好關係,也看到當地人自己願意服事自己的同胞,比較起以往在台灣出隊的經驗,這樣的合作關係,可以避免自以為對別人好但其實是負擔,也不用擔心離開後一切又恢復,因為我們的同工不只有我們自己,還有守在當地的他們。
從禮拜天下午開始,是為期四天的義診。我和其他醫學生一起輪流在各科當「助理」,但其實就是讓我們跟在醫師旁邊見習。真的覺得自己很幸運,出發前完全不知道自己在這個營會可以有這麼好的機會學習,本來以為只是來打打雜、幫忙掛個號,結果除了可以跟診,每天晚上還有專門給醫學生的陪訓,由一群得高望重的優秀醫師向我們分享。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個醫療團除了服事傈僳人,培訓醫學生也是他們的異象之一,我只是個不小心報名的醫學生,有幸享受這麼好的資源,真是我完全沒想過的!之前參加醫療見習營,頂多跟一個下午的診,而且什麼也不敢多問,深怕影響醫師看診,這次來跟了小兒科、眼科、耳鼻喉、心內、婦產科,而且一個時段就有十幾個病人,醫師也會不厭其煩解釋病情,有的還會努力製造機會讓我們練習、教我們相關知識。這次讓我深刻體認到自己自以為認真念書的結果,只是應付考試,還是沒有抓住真學問,更加下定決心以後念書的時候,要想著這幾天被問的問題、看到的病人,仔細讀進去!其實專業方面的學習還不是最重要的,這些醫師前輩們的謙卑、真誠、犧牲,生命影響生命,就算他們沒有教我們什麼,也已經足夠感動我們了。這些醫師當中,有當過院長的,有台大醫科榜首,有醫療奉獻獎得主,有名師得意門生……,但縱使他們有這麼多豐功偉業,他們誇口的是基督,掛念的是我們信仰上的成長,犧牲休息時間,每天晚上來跟我們分享他們的人生經驗,分享不完還私下繼續傳授。從時間管理、專業的重要、與父母的關係到婚姻交友,從聖經的角度來看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議題,真的很棒。
除了醫學生特有的學習外,整個醫療團也有每天的晨更和晚禱。晨更時董牧師會講一小段信息,每篇都是很精華的信仰要義。「對 神的EQ」中,我學到對 神可以表達怒氣,但其實 神是公義和正直的,只是祂的公義正直對我們來說往往是不通人情的。「勤讀聖經」中,我學到謙卑受教,老師就會出現,也立志要每年都讀一遍聖經,才能越來越熟悉。在「如何才是行善」中,學到真正的公義應該是以上帝為中心的,而不是自己認為的公義……。有好多經典的句子,我都迫不及待想帶回來分享給團契的朋友們!晚禱則是一起為整天的義診狀況感恩,也為接下來的工作代禱,我們也學習為一位曾復明但產生排斥反應的姊妹代禱,相信 神會再次為她開路。
幾天的義診下來,不免和之前學校團契出的醫療福音隊有些聯想。我們去的是台灣新竹的司馬庫斯部落,和這次一樣,是在一個基督徒比例很高的地方服務,也曾被質疑為什麼不去更需要福音的地方。其實我們總是想到福音未傳過的地方去當開路先鋒,也許是受了宣教士的影響,想跟他們一樣有豐功偉業,但我們和長期住在居民當中的宣教士比起來,只付出了一、兩個星期,根本是無法比較的。與其自以為是的到處拓荒又無法跟進,不如踏著前人的腳步,奠基在過去宣教士傳過的產業上,繼續福音的使命,也許大家只會記得第一代宣教士,但福音是需要一代代傳承、繼續被耕耘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義診的意義,這次的義診規模已經是相當大的了,分科詳細,又都是專業醫療人員,但其實面對的問題跟我們學生自己辦的義診仍是差不多的。每個病人進來,都是全身都痛,但除了開止痛藥,也看不出到底是什麼問題,真的看得出病因的,又常常是老年性之類沒藥可治的,甚至像腫瘤一大顆長在那裡,但病人沒錢手術,我們也沒辦法陪他做完化療,真的什麼也不能做。我問了幾個醫生為什麼會想來義診,其實沒問到很明確的答案,但我感覺好像慢慢可以體會,王醫師說,「總比什麼都不做好吧。」就算只開了個止痛藥,也是我們對他們的關懷,讓他們知道有人在意他們。而且我們還有一個最大的醫生開的最有效的藥,那就是禱告,我們有一間禱告室,有病人來就為他們禱告。有的病人甚至還沒掛號就先來禱告,也有人是醫生轉介過來的。我在禱告室待過一個早上,經歷到很多感動。一開始我有點不想去禱告室,總覺得一直為別人的病禱告,也看不到他好起來,是件很令人灰心的事。大概第三、四批病人時,有一個老婆婆拿著病歷進來,病歷上寫著「七十幾歲、泌尿道結石」,我突然覺得一個七十幾歲的老人還要忍受這樣的痛苦,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同理感,為她禱告時,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就忍不住一直掉淚,好像也不是因為覺得她很可憐,反而是一種踏實感,覺得可以很真誠地為她禱告,而不是說說但心裡也不相信的那種。我很感謝 神,讓我在這一刻體會到祂的同在,讓我有信心繼續為接下來的病人禱告,因為我知道我們不是向空氣說話,上帝真的在聽我們的禱告!我們也遇到一個還不信主的婦人,靜霞姊為她說明了耶穌為我們被釘十字架,祂愛我們,願意醫治我們,那婦人願意做決志禱告,很為她高興!也許義診也可以是個讓人來到 神面前的媒介吧,吸引許多沒來教會的人聚集在教會,分享這裡愛的氣氛,甚至可以認識祂。
我最意料之外的收穫,是結交了一群基督徒朋友!從沒想過自己會認識一群平時完全沒交集,只存在別人對中國福音狀況的描述中的基督徒。每天晚上我們會聚集分享一天的收穫,就跟在台灣出隊時的晚禱一樣,但不一樣的是,他們每個人講的都很認真,就算當天沒收穫,也會分享些平時的經驗,看得出他們的火熱,相較於台灣基督徒,總是對自己的信仰不冷不熱,分享時能省則省,我們真的是要檢討了,這福音乃是 神的大能,是如同寶貝一樣的,怎能不認真的面對呢?
最後以我在回來的飛機上看的一本書,作為這次旅程心得的總結。這本書叫「以神為樂」,英文是 ”It’s not about me.” 裡面提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人類創造的,就像宇宙不是繞著地球運轉的,這不是個容易被人接受的想法。但事實的確是如此,宇宙的中心是 神,不是我們。在最後的感恩見證會時,很多人分享這個醫療團的人多棒多棒,大家做的事是多好多好,雖然我們自己知道這都要感謝 神,但其實就算不是基督徒,也可以做一樣的事,也可以一樣的好。 神用這本書給了我提醒。人生的目的不是行善,不是傳福音,不是成為有修養、高尚的人,而是榮耀 神。就好像一面鏡子反射陽光,反射 神的榮耀。當一個人信主時,就好像一面鏡子把自己面向了光源,也許鏡面還是髒的,還反射不太出 神的榮耀,但慢慢的,越來越遵守 神的話時,鏡子就越來越乾淨了;相反的,有的非基督徒也會把自己擦得很乾淨,但鏡子不是面向 神,再怎麼乾淨也無法把 神的光反射出去。也許已經信主的人,有時候也會忘記要把鏡子面向 神,沒有把榮耀歸給 神,那就是驕傲的罪了,我想有一天我也會變成個有一點地位醫師,一點服事就會有人稱讚,那時候我是否還能把榮耀歸給 神呢?願 神幫助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