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失去周娥皇(如上圖)的李煜再也不管政事,抓緊余下的時間與小周后遊覽金陵美景,變成閒雲野鶴,只是吟詩作對,與小周后繼續過著才子佳人的生活。
在文學及個人生活的李煜如此風流倜儻,在政事上卻是善良軟弱。由於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雖不失赤子之心,卻感性多於理性,這是他作為統治者最大的短處。李煜生性柔弱,不切實際,根本沒有處理國家大事的才能,他自己也很清楚,因而自號“鐘山隱士”。
或許他是個大才子,見不得戰爭流血之類的事件,所以,他壓根沒有動過任何戰爭的念頭,對軍事極為反感。北方的後周他不敢與之交戰,就連東邊遠弱於南唐的吳越他也不碰。沿江巡檢盧絳曾經對他說:“吳越是我們的仇敵,將來肯定會和宋朝一道攻擊我們,做其幫兇,我們應當先下手滅掉他,免去後患。”
李煜卻說:“吳越是北方大朝的附庸,怎麼能輕舉妄動,發兵攻擊呢?”盧絳說:“臣請陛下以屬地反叛為名先予以聲討,然後向吳越乞求援兵,等他們的援兵到了,陛下就發兵阻擋,臣再領兵悄然前去偷襲,就能一舉滅掉吳越。”李煜卻根本就聽不進去,就是不發兵。林仁肇想率兵北上,收復失地。他知後主軟弱,就對後主說,他起兵的時候,李煜就向外發消息說林仁肇叛變,讓宋朝廷知道,以後假如事成得利的是國家,如果失敗就殺他全家,李煜不必承擔任何責任。就是這樣已經為李煜想好托詞的計劃,他也沒有同意。可見其軟弱,就是死也不肯打仗。
在北宋滅掉南漢後,李煜派出使節馮延魯趕往宋國,上表給宋太祖,向宋皇帝趙匡胤呈上大筆貢品,換取宋國對自己繼承父位的認可,同時改唐國主為江南國主,然後又自己把政權降格,他下的書不稱詘,改稱為教,中央的行政機構也改變了稱呼,如尚書省改稱司會府。如此自動降格,實在讓人汗顏
但李煜與那些臭名昭著的完全放縱國事坐吃等死的君王還是不同的,他心裡始終渴望能夠保住南唐的半壁江山,面對宋太祖七情上臉打南唐主意的情形,他一次又一次消極對抗宋太祖的招降詘書,但是做為一個總想逃避現實的文人,“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李煜無心國事,只想沉湎於享樂和宗教的麻醉,寧願等死,也不願冒險一搏--“孤平生喜耽禪學,世味澹如也。先帝棄代時,塚嫡不天,越升非次,雅非本懷。自割江以來,屈身中朝,常恐獲罪,每想脫屣,顧無計耳。”
無能歸無能,進貢歸進貢,李煜並不甘願承認自己宋之屬國的身份。在自己的宮殿裡,他仍然穿著黃袍,所有規制仍然沿用帝王的檔次。甚至還向宋太祖趙匡胤上書請求為父親恢復皇帝稱號建陵。這一切都顯示出他的真實心理。當然,他其實也很清楚自己的國家乃至於自己這個當家人的實力,遠遠不夠與宋王朝較勁,於是每當宋使來到之時,他都要脫下龍衣換穿紫袍。李煜所做的並不僅僅是換換衣服圖嘴上痛快,更多的事情也使宋王朝對李煜並不放心,認為他“雖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禮,而內實繕甲募兵,潛為戰備。”
後主也並非全無政績,他雖不勤政,但卻愛民,在位期間屢次減輕賦稅,放寬刑罰,加之沒什麼苛捐雜稅,自己也沒什麼好大喜功的工程,也無戰事,百姓亦安居樂業,這大大促進了南唐經濟的發展,也因此在宋攻打時,竟支撐一年有余。而李煜生性仁厚,與世無爭,他也深得百姓愛戴,臣子擁護,手下大臣也多為吟詩作詞之才子,李煜也常常與他們席地而坐,切磋詞藝。所以,盡管後主如此軟弱,他手下的將領卻多忠於後主,毫無篡位之想法,紛紛不厭其煩的為後主獻計獻策。而後來李煜被賜死的消息傳到南唐故地,百姓紛紛為其痛哭流涕,甚至主動為其戴孝。
多年以後,宋真宗曾經問南唐舊臣潘慎修,李煜真是一個暗懦無能之輩嗎?潘慎修答道:“假如他真是如此無能無識之輩,怎麼可能守國十余年?”
然而當時的現實是:有心想回天,並不等於有力能回天。李煜是個才子,心思細膩敏銳,但他也和兄長李弘冀一樣,有些猜忌多疑性情,而且總把它用得不是地方。隨著時間的推移,初即位時的年青氣盛逐漸被事實所消磨,李煜也越來越明白自己和自己的國家終有一日會被強鄰所吞噬,還不如趁著尚有機會盡情快樂。於是大臣們勸他振作,他充耳不聞,甚至將進諫者打入牢獄。這位本來就精於此道的國主日漸殆於政事,花在享樂上面的氣力也越來越多。
所以,他雖無能,卻並不昏庸,他深刻了解自己國家的形勢,他的父親在後周強大的攻勢面前,最終將江北領土割讓,南唐和後周隔長江對峙,但面對後周強勁的發展勢頭,南唐上下只是聽從命運的安排,已經無力挽救敗勢了。他也更清楚自己更適合做個文人,討厭打仗,他軟弱,膽小,喜歡風花雪月的才子生活。於是,他在強敵面前不思進取,不是積極備戰迎敵,而是借酒澆愁,與臣下酣宴,守著幾個愛妻愛妾,了不盡的春花秋月,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愁懷。品他這時候的詩詞,已經能感受到那濃濃的憂愁了:
就是這樣一個多情國主,誰都知道他不可能威脅任何地方。但按宋太祖趙匡胤的說法是:“江南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所以,我也理解趙匡胤滅後唐。其實趙匡胤也非常欣賞後主的才氣,喜歡這個人的仁厚和浪漫。他好幾次勸降後主,均被拒絕。在周娥皇死後,他還曾經派人來和親。後唐大臣均希望促成此事以保平安,後主也深知此事重要性。但如此風流才子豈肯舍佳人而獻身社稷?他愛慕小周后至深,喜歡和她吟詩作對,花前月下,因而拒絕了和親。
太祖開寶七年,趙終於派大將曹彬率軍攻略南唐...
為了後唐百姓,他肉袒而出城投降,以換取百姓平安,這份勇氣還是值得讚賞的,在最後時刻,李煜終於做了回有骨氣的大男人。
《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裡地山河;
鳳閣龍樓連宵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幹戈?
一旦歸為巨虜,沈腰潘鬢消磨;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唱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南唐李後主寫罷降表,寫下這首沉痛的破陣子,被押解北上汴京。李煜理應愧對祖宗碑位痛哭流涕,愧對列祖列宗,愧對錦繡山河,愧對黎民百姓,而李後主卻是垂淚對宮娥,可見其性情。
趙匡胤對這樣的後主也無可奈何,他對後主說:“你屢次違抗我命令,就封你為‘違命侯’吧!”。小周后被封為鄭國夫人,又賜予他們汴樑城府邸,兩人住在那裡,倒也受盡優待,作了高級亡國奴。李後主被封為違命侯,過著長吁短嘆的凄寂日子,好在尚有小周后相伴,總算增加了他活下去的信心與勇氣:
《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闌,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宋太宗即位,去掉李煜的違命侯、改封為隴西郡公。
趙光義是個卑鄙無恥的小人,他表面上優待李煜,其實看上了小周后(如下圖左起小/大周后)。
每到命婦入宮參拜皇後的時候,就要將她臨在宮中好幾天。每當從宋宮中被放回府邸時,小周后總是放聲痛哭,大罵李煜之聲遠聞於牆外。而對於這一切,優柔寡斷的李煜除了逃避和忍耐之外再沒有別的辦法。他躲著不敢見妻子,待其心情平和後才抱緊她失聲痛哭,同時一首又一首地填寫思念故國的詞曲,這些充滿亡國之痛的詞賦傳遍了江南,廣為南唐故國百姓傳唱,每唱一遍,對故國的思念和舊主的眷戀便加了一分:
《烏夜啼》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李煜為自己的無能感到內疚,他為錯殺了潘佑、李平感到後悔,他為故國的淪於己手感到不安,他不是阿鬥那樣的樂不思蜀的呆子,作為一個才子,他無力救國,但作為一個曾經的皇帝,他卻時刻都在想著自己的祖國,這也是他最大的悲哀:既拿不起,又放不下!
李煜是個書呆子,他不懂得掩飾自己的感情,卻任由它流露,他對故國的思念終於讓太宗起了殺機,趙光義深知李煜才華實在過人,隨著那些動人心弦的詞話四處流轉,有李煜在一天,南唐故地的人心就不安穩一天。
昔日的南唐宮人慶奴與李煜感情很好,雖然此時慶奴已為宋將軍侍妾,但仍對後主念念不忘,經常用書信傳遞詢問關心後主的生活,而後主也在回信中傾訴自己的痛苦,這被趙廣義知道了,越發想殺後主。
不久,宋太宗派南唐舊臣徐炫去看望李煜,李煜對徐炫態度非常的冷淡,坐下也不說話,這是因為當初徐鉉張洎在後主面前排斥潘佑李平,說了些潘李的危險舉動,李煜膽小,便先將二人打入牢獄,二人於是憤而自盡。李煜對此一直深深自責,過了很長時間他才嘆息說:“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徐炫無奈,立即告辭回去,將情形如實報告給了宋太宗,宋太宗這是已是決定殺李煜了。
終於又到了七夕之夜,這也是李煜42歲的生日,他看著日漸老去的自己,想起自己曾經的帝王才子風花雪月的生活,想起曾經給予自己無限快樂的周娥皇,又想起自己成為亡國奴之後屈辱的生活,想到自己的國家,想到自己的的子民,想到因自己而受辱的小周后,那些痛苦的,快樂的記憶匯到一起,終於用一首詞道出了自己無限的心酸和一生的愁緒,由此也誕生了詞史上最感人,成就也最高的作品:
這首詞終於令太宗忍無可忍,當晚就派秦王趙廷美賜李煜牽機藥,後主毒發之時肢體抽搐,,忽然面色改變身子頭首相接作牽引織機動作數十次,小周后抱著他,問他何處難受,後主口不能言,最終痛苦而亡。能死在最愛人的懷裡,李煜總算不失其浪漫才子本色,勉強算死得其所。自此之後,小周后拒絕入宮,終日守在丈夫靈位前,太宗亦無可奈何。短短幾個月後,守喪結束,她便自殺身亡,追隨李煜而去,可見彼此相愛之深。
太宗追封李煜為“吳王”,葬洛陽邙山,一代詞帝,終此耳耳。
或許最美的歌,便是絕望的歌。那首用詞帝生命所鑄就的《虞美人》,讀起琅琅上口,全無任何人工雕琢之痕跡,正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樸素的卻又近乎麻木的嘆述中卻包含著李煜無限的哀愁和無奈,李煜那看似歸於平淡的心境中又蘊藏著如此火熱般的眷戀與絕望,真是道是無情卻有情,詞中雖只有一個愁字,卻能讓我們感受到李煜那讓人窒息的對一生經歷的哀嘆!在此詞傳遍大江南北,引起無數詞人的共鳴,終成千古絕唱,永世流傳。
在此談論李煜,不是想為他翻案,他的做法不值得提倡,作為一個君王,他在位不思進取,只知吟詩作對,思想消極,最終導致亡國,他實在沒資格當個君主。
但同樣作為一個君王,他卻具有更多人的感情,覽遍他的一生,你就會發現他遠不像其他君王高高在上,無論當了幾年皇帝,無論聽了多少阿諛奉承之詞,他也始終不像個皇帝,始終溫柔而多情。我所熟知的其他帝王,或英明,或昏庸,或殘暴,但只要尚在位,便無論何時都是高高在上,不可違抗,沒有一點點人情味,對妻妾子女都是如此。但李煜不同,他對待臣子佳人遠不像其他君王那樣居高臨下,我讀他始終有種平易近人的感覺。
他的愛情也更像小說中所描寫的那般浪漫深情,真是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他與大小周后更多的是才子佳人彼此相戀的關係(如下圖中李後主&大周后的恩愛情境),而非君王與妃子的主從關系。而這種愛情,在帝王史上相似的還有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愛情悲劇。
後者因為白居易空前絕後的一首《長恨歌》而家喻戶曉,前者卻無人立祠,所流傳下來的,只有後主那泣血的詞句而已。
所以,從這些方面來看,李煜有著很多其他帝王所沒有的特質,這對於一個帝王來說是極為不易的。
又是一年七夕之夜,又到了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當我們幻想著兩位傾心相戀的神仙搭鵲橋相會之時的情景並深深陶醉其中之時,又可曾聽到那來源於歷史深處的一聲聲絕望而無奈的嘆息?那是李煜無法解脫的靈魂的凄鳴,他在為自己的江山而鳴,為他心愛的知己而鳴,也在為他悲痛的一聲而鳴。
諸君對我這篇文章是同意也好,拍磚也好,只要大家嘗試著去了解這位帝王,了解他的詞,了解他的情,我想,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李煜生於七夕,死於七夕,他對於江山社稷,開拓疆土不感興趣,他只喜歡與知己花前月下,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而這,不也是七夕之夜我們大家的願望麼?
如果天下有情人真能終成眷屬,那麼李煜的靈魂也許就能解脫了!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