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2004-05-27 世紀文景
以下文字不足與布朗的精彩重繪相列,但關於聖殿騎士教團的敘事連貫,或可有助品讀《達文西密碼》:
A.淵源
公元1096年,一場聲勢浩大、曠日持久的爭伐在歐亞交界的地域上開始,來自多國而無統一首領的騎士們,在基督教旗幟下戮力同心,誓死奪回被異教佔據的聖城 – 耶路撒冷。
距此千余年前,羅馬軍士秉承上命,在這被基督教徒視為聖地的城邊摧殘殺害了耶穌基督。繼之而來的幾個世紀中,包括荒淫無度的尼祿(NERO)在內的羅馬皇帝及元老們,曾多次迫害鎮壓教眾。據說羅馬城大火災後,尼祿借機栽贓陷害了基督的兩大弟子 – 彼得與保羅。然而,教團發展如幹柴烈火勢不可滅,殺戮無異於火上澆油。四世紀起在羅馬周邊崛起的日耳曼蠻族各部,作為反抗帝國日神宗教的精神標示,亦先後皈依基督教。
四世紀初,君士坦丁大帝征服東歐,將希臘古城拜佔廷改為君士坦丁堡,創立東羅馬帝國。這位歷亂治平、韜深略廣的明君,托夢為由,將戰功歸於基督的佑護。他舉行大典,崇封基督教為諸教之尊,這一舉動,對東羅馬此後千余年的長治久安,無疑產生過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西羅馬卻抱殘守缺,江河日下。接連數位幼兒皇帝被元老大臣們玩弄於股掌之中,經濟衰退,外患迭起。476年,意大利的日耳曼軍團兵變,推舉哥特人奧德阿瑟爾(Odoacer)為王,廢除羅馬幼帝。至此,西羅馬帝國滅亡。籍之興盛的基督教會勢力常與世俗權力發生摩擦沖突,直到九世紀初法蘭克的查裡曼解救教難並開拓教宗加冕、天授神權的聖禮,兩者才和睦交融,共行統治。
查裡曼大帝崩於814年,他的神聖羅馬帝國也隨之瓦解。基督教的歐洲面臨多敵入侵,不得不採取守勢,被驅出亞洲的遊牧族馬紮特人劫掠東部與中部,來自冰海的維京人擾亂北疆,進逼地中海城邦。最大的威脅則來自橫掃北非、佔領南歐大部、並一度攻陷君士坦丁堡的伊斯蘭人。11世紀末,教會借形勢之便強化實力,結束了帝王們對教職的派設權。教皇的集權,是促成十字軍遠征的主要因素。
歐洲人口的增長,也激發商業的擴展。富豪們將目光投向地中海域的同時,深知安全的貿易路徑是不可忽略的前提條件。世俗的欲念與神權的感受相輔相成,奪回聖城之舉勢在必行。

B.遠征
教宗烏爾班二世於1095年11月,在法蘭西的克萊蒙特發表聖諭,號召僧俗各界協力遠征,從塞流克土耳其人手中奪回聖城。信奉伊斯蘭教的塞流克人崛起未久,卻已嚴重騷擾和阻礙了基督教徒前往耶路撒冷朝聖。
神聖羅馬帝國新皇孱弱,無力幹涉;東羅馬拜佔廷阿列修斯一世(Alexius I)又來函求助。一時間,朝野同心,唯教宗馬首是瞻。
十字軍麾下,未見帝王公侯的身影。但這支以低層領主極其隨從為核心的部隊,卻屢戰屢捷於1099年7月攻克耶路撒冷,並開辟了持續近200年的‘海外新域’(Outremer)。
勝利者們群龍無首,許多認為佔領聖城已經完成使命,決意返回家園;包括少數權貴子侄輩在內的另一部分人,則立志在聖城周圍建立永久的基督教邦。這些人想用其軍體文化之斧,將新的疆域雕琢成生財之地。為了行事名正言順,他們急需教宗的認可與支持,騎士教團應運而生。
C.組建
傳介中世紀文化的人,或多或少常將KNIGHTS與普通的騎馬作戰的軍人混為一談。KNIGHT 所言的騎士,乃歐洲封建體制的特有產物,是將軍事理念和宗教熱忱合為信仰的貴族軍將。最早以聖經敘事為主題而風行歐洲的騎士傳奇,勾畫出亞瑟王及圓桌騎士諸多形象,宣揚了平等博愛的基督教義。
為尋找聖杯,亞瑟王與騎士們前赴後繼,悲壯的結局令聞者震耳驚心、回腸盪氣。其後的經論軼文,更清楚地確立了騎士的概念 – 高尚虔誠的宗教鬥士。
1119年,參與佔領聖城的法蘭克騎士休-帕揚(Hugh de Payens)與八位戰友協力,在所羅門王殿旁的一座建築裡創建了教團。他們恭卑地自稱為‘基督的貧窮騎士’,但因創建之地,很快被世人呼作‘聖殿騎士’。
1128年,教宗向聖殿騎士團頒章授權,著名的修士伯納德(Bernard de Clairvaux)為教團訂下嚴格的規戒。信徒們每日定時祈禱,並恪守貧生、戒欲和恭從的原則。
教團的權利高度集中,首領尊號‘大師’(Grand Master),屬下分為三級:騎士(Knight),教士(Chaplain;後演變為隨軍牧師),軍士(Sergeant);隻有職分最高的騎士們才可穿戴式樣獨特的白色教袍,衣背嵌有紅色且四邊等長的拉丁十字徽標。大師僅臣領教宗旨意,教團在巴勒斯坦及歐洲各處的設置也不受當地官府或主教的管轄.

D.功行
教團諸多職責的首項,是為本教的朝聖信徒提供一條從地中海至耶路撒冷的安全通道.天降大任,騎士們奮勇當先,在堅苦卓絕的境況中迅速發展壯大。不久,為數近兩萬人的教團不僅在巴勒斯坦設立多處驛壘,更變成保衛十字軍所建城邦、尤其是耶路撒冷拉丁王國的重要軍力。
最為歷代稱羨的是,教團在戎馬轉戰中,發明了第一套銀行體制。他們提供的服務收到豐厚回報 – 在巴勒斯坦及歐洲的封地,外加錢財饋贈。為支持保驛護壘和捍衛聖城的部隊,他們需要財物的迅速流通。西方的王公貴族、富豪巨賈亦依靠他們保障錢幣的運送。
騎士們逐漸摸索出行之有效的票証兌現系統,隻做少量定期的大規模護送運輸,既節省軍力又避免險情。教團向個人和政府貸放資金的同時,用復雜可靠的手段保障財富進出聖地。利用教團的系統,人們可以將錢款在某地存交,而在另地提取,憑執的証券恰如當今的支票。
該系統安全便利,而教團收取的費用又穩定合理。長期的成功運做不但使教團名聲大振,更給他們帶來暴增的財富。
F.殉難
穆斯林軍團在新魁撒拉丁的指揮下於1187年卷土重來,攻陷耶路撒冷。教團退守至位於現土耳其境內的安第奧什(Antioch)。13世紀,穆斯林的凌厲攻勢又迫使聖殿騎士們退至現以色列境內的阿克瑞(Acre)和愷撒裡亞。到1291年末,騎士們悲哀地撤離聖地,結束了在巴勒斯坦衛城護教的歷史使命。
天賜的財富雖使撤回西歐的聖殿騎士們生活得奢華優裕,凡間的妒恨卻為他們帶來慘酷的血光之災。謠言氤氳漫延:教團的許多成員參與淫褻活動;教團的上層教士密行教會向所嚴禁的異教邪禮 …… 潛隱尤深的禍根是,西歐的神俗兩權均感財經運轉捉襟見肘,而此種困厄直接威脅雙方的統治。
十四世紀伊始,法蘭西國王菲力普四世(Philip IV)便磨刀霍霍,待機而發。在其慫催勸誘下,教宗克萊蒙五世(Clement V)漠然允準。菲王傾遣人馬,逮捕了教團大師雅克-莫雷(Jaques de Molay),以及所有居於法國境內的教團成員。酷刑虐禁逼使騎士們承認了多為編造的罪狀。
1312年,克萊蒙敕令解散教團,沒收財資,將聖殿騎士教團各地產業轉授給他們的宿仇-救護騎士團。一時間,散居他國的團眾也紛陷囹圄。幾度叱?風雲的勇士們,先後被綁上火刑台柱,在沖天烈燄中化為傳奇……
法王和英王陽奉陰違,私下將教宗許諾救護騎士教團的財產大半攬入私囊。然而,教團發明的銀行系統卻流行普及,裨世益民。劫後余生的團眾及子弟,重新組聚衍生成西方諸國精英尊隨肅仰的共濟會(Masonry; Freemasons)。

附:救護教團-耶路撒冷的聖約翰騎士(馬耳他騎士團)
該教團的組建為巴勒斯坦羅馬教會三大教團之先,但初始的教責乃慈善救護,而非縱馬揚刀。
早在第一次遠征之前,法國貴族傑拉德在耶路撒冷聖約翰教堂附近設立醫院,救治護療朝拜者中的病患。1113年,教宗帕斯卡爾二世頒章允組教團,但限定非貴族子弟不得加入。該教團的服飾為嵌有八枝狀馬耳他十字架徽的黑袍,職分結構與聖殿騎士教團相同:大師統領騎士、教士、軍士。
該教團尊奉時尚的聖奧古斯丁教規,每日祈禱、研修、勞作,救死扶傷。繼任大師雷蒙-普依(Raymond du Puy)將軍事職責承受於身。在保衛聖城的戰事中,教團功勛卓著,受到豐厚賞酬。13世紀勢力極盛時,教團日常派遣500將士參與守護聖城,抵御伊斯蘭帝國的反攻。
十字軍建立的基督教邦於1291年土崩瓦解。聖城淪陷後,救護教團退向塞浦路斯,而後將總部移至羅德島。兩個世紀的駐守中,他們被世人稱做‘羅德島聖約翰的騎士’。他們發展海軍力量,遏制穆斯林在地中海東部殖民。聚斂財富的同時,又得到教宗的饋賞-老對頭聖殿騎士團被查抄的資產。
財力兩增,使得他們能夠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奧托曼帝國攻佔後,作為唯一的基督教力量存活於強敵圍困之中。1522年孤島失陷,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爾斯五世允許他們轉駐馬耳他島,自此他們被稱為‘馬耳他騎士’。他們穩固防守馬島及附近海域,直到1798年向拿破侖降服。
散布各地的資產,在英、德諸國被奪獲權柄的新教侵吞;在法國則被革命黨充公。教團在意大利特裡斯特的修道院稍駐整編,隨後於1834退回羅馬。
1961年,教宗約翰23世承納騎士們為羅馬天主教的勇武教團。而今,教團仍不懈地致力於管理醫療設施、照料難民戰患、主辦慈善事業。軍功戰績早隨雲散水流,一去不返。
條頓騎士教團-耶路撒冷聖瑪麗救護團
巴勒斯坦拉丁王國的三大教團中,條頓騎士教團成立最晚。1190年,阿克瑞遭受穆斯林圍攻,一群騎士奉命組團守護當地的醫療設施並協助照料傷員。八年後,這組騎士接受了與聖殿及救護騎士教團同樣的任務--保衛聖城。1199年,教宗伊諾桑為該團授發嵌有黑色十字架徽的白袍,限定僅收德國貴族血統,而團規與職分可仿效聖殿及救護騎士教團。
建立初期,該團無法與久享盛名的上述兩大勢力一爭短長。1210年,馮-薩爾紮接管條頓騎士後奮發圖強,教團地位迅猛上升。羽翼甫豐,騎士們即將運作的重點轉至東歐。當時,異教的庫曼部威脅匈牙利王國的東南邊境,匈王請求條頓騎士教團增援。
教團揮師北上,長期駐守匈牙利並保持了其邊塞的平安。應條頓騎士的要求,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弗萊德裡希二世恩賜普魯西亞(大部為現波蘭北域)與教團,作為騎士們的採邑。回報條件是,教團須將原居的斯拉夫人規化入教。1234年,教宗哥裡高利九世允準條頓騎士擁有其征服的所有斯拉夫土地。
條頓教團很快建立起交錯連延、遙相呼應的城關堡塞,以便在與斯拉夫人的頻繁戰事中穩操勝券。爾後的半個世紀裡,教團逐步控制了整個普魯西亞,絕大多數居民不是被迫皈依基督教,就是被驅逐或殘殺。
教團鼓勵日爾曼移民以補充日益消減的人口,漸使其成為當地最大的民族。

14世紀初,條頓騎士團雄踞中、東歐洲,所控地盤東起利佛尼亞(現拉托維亞和挨斯托尼亞),橫貫普魯西亞,直入德國數區。頻繁征討是條頓教團維持霸主地位的主要手段,有時每年要發動七八次戰役。同時,教團控制了廣大疆域內的谷物交易,並以提供軍事防護為由從鄰國索獲大量酬贈。
好景不長,1386年立陶宛大公與波蘭女王聯姻,公國成為東歐最後一個加入基督大家庭的成員。斯拉夫人同仇敵愾,與條頓騎士們在同樣的教麾下互決雌雄。1410,波蘭王招集條頓騎士團的所有夙敵 – 捷克、匈牙利、韃靼、立陶宛、哥薩克,在普魯西亞的坦南堡大敗對手。人力不足,物資缺乏,條頓騎士們再難恢復往日的榮威。花費歲賦召集的雇傭軍在與波蘭的交戰中不堪一擊,橫征暴斂反加深領地的民怨。
1525年,大師阿爾布裡特皈依路德教,在剩余的領地上遣散團眾,再組成世俗公國。俄羅斯、波蘭、瑞典先後崛起,使條頓騎士們容身無處,最終自利佛尼亞被徹底逐離。
騎士們在德奧南部建立基地,保持殘余的軍力,並一度在維也納參與對奧托曼帝國的戰事。其後的百余年中,力殫氣竭的教團無奈地放棄軍事行動,變成純粹的宗教團體,至1809年被拿破侖一世解散。
死灰猶可復燃。1834年,部分條頓騎士又舉團旗,嘯聚奧地利。然而,再振軍威已是希望渺然。新團以慈善救濟為業,並於1929年重歸天主教。今日教團的總部設在維也納,管控?他們在德意志、奧地利、意大利三國建立的各處護理中心。
對天主教在東歐的傳播而言,條頓騎士們功不可沒。但他們鼓勵日爾曼移民的史實,卻被納粹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法西斯重修教團古堡以碑頌祖先‘戰功’,並將其對東歐的血腥戮掠和侵吞稱為‘條頓之劍’,無疑在教團歷史功罪的天平上添加了令人恥恨的的籌碼。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