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3-27 00:02:23| 人氣20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第765篇 : 余秋雨暢談◎文化轉型與競爭力 6 - 6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樣我就反思,比如中庸之道的問題,沒有走宗教極端主義的問題。比如像一直沒有長時間的失去的問題,這個有一點應該承認,這是孔孟之道起了作用的,沒有長時間的失去秩序。我們中國人有一個非常高深的手法,1300年的科舉制度,中國男人有出息就要考科舉,做狀元有才華,我們的說法是組織部的說法,是選拔文官,那麼大的國家,我為什麼說他們好多國家都很無知,缺少有效的官員,中國有,每三年一大批官員出來,中國任何地方都去做官。

那麼,大家為了尋找自己個人得出路,就拼命地讀儒家的書,儒家也延續下去了,用一代代人生命延續下去,而且每個地方都有效管理,封建社會當時有一點蠻厲害,不斷地調,換來換去,老是換,換過多少地方,不管你有沒有問題,老換,換來換去,最後表現自己的政績。

  這樣的話,1300年幾乎沒有太大的混亂。大家說讀書人管理,儒家就管治國平天下的學說,所以這些書生真正讓他處理一些當時農村的一些事情,也大體能夠處理。所以,1300年制度使這個國家基本有秩序,盡管這個秩序是老秩序,後來也造成恐慌,但是沒有失去也使文化流傳下來了。

  戰爭使它沒有毀滅,還有沒有這種跨國的戰爭使它毀滅,也沒有極端主義使它鑽在死胡同,這些都使它避免了。還有國家大,不像我們在以色列看到三個國家撞到耶路撒冷都出不來了,我們從來沒有這樣,我們是怏怏大國,怎麼著都行,這使中華文明延續下來了,這是好的,因為我們過去老講壞的。

  這個反思可能是很中華文明的復興有好處,但是也有很大的問題。比如在2500年前,人類進入規范的時期,很奇跡,孔子、釋迦牟尼和蘇格拉底出生是差不多的時候,公元5世紀是最文明的時期,幾個大文明立下了他們的經典。

  那時候我曾經講過這麼一句話,淮陰出版社作為一個經典。當印度的哲人在恆河邊上思考人和神的關系時候,希臘人在大河邊思考人和自然的關系,而中國人在黃河下邊思考人和人的關系。重點不一樣,希臘人是考慮人和自然的關系,和彼岸世界是什麼關系,彼岸不可知。所以,他們非常明確對自然的關系。自然科學後來在西方比較發達就是這個根源。印度思考人和神的關系,印度現在我們去的時候,他們都思考上史、下史,現實不太考慮中國思考人和人的關系,大多數都在思考人和人的關系,他們所說的自然也提到,但是和西方說的自然不太一樣。

神他們不提,孔夫子不喜歡提這種關系,就提高人和人的關系,思考水平角度不一樣,思考水平也不低。但問題是幾千年人和人的關系思考下來就麻煩了,人際關系成為一個巨大的資源,反資源就要掠奪,就要侵佔,就要價值。結果人際關系很最復雜了,幾大文明古國當中人際關系最復雜的就是中國。我們講中華文明在21世紀往前走,把自己好的東西扛起來,不好的東西拋棄了,其中就是人際關系實在太復雜了。

現在很優秀的清宮戲,其他人看不懂,我們中國人都看得懂。清宮,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太復雜了。台灣人也看得懂,香港也看得懂。這個中華民族不僅僅是語言的問題,這個關系的熱點在這個地方。原來楊樹理先生有這句話,中華民族的矛盾不解決的話,發明不出電視機、汽車。原因何在?思考的重心不在一個方位,幸好我們不斷調整。

  後來從明朝末年徐光啟開始有開放意識,後來再開放再關閉,有的時候是良性的開放,傳教士,徐光啟,有的時候是惡性的開放,被迫的開放,像鴉片戰爭,這樣的話,我們調整過來了,就不再走這條路,這樣就改掉自己的缺點,發揚自己的優點,這就是我們現在的反思,前20年,我們剛剛開始反思,痛心疾首地罵我們自己的祖先怎麼不爭氣,有點不一樣。這個話我在台灣講演反復講,台灣人很動容,說明你知道了這一點,就是我們的祖先非常非常不容易,他們怎麼會想出那麼多,把這個家業留下來的那麼多的點子,怎麼想出來的,老祖先還是不容易,我們不能站在今天老罵他們。

我們認認真真地思考他們走過的路,我講過了,我們的馬拉鬆選手,我們跑了很遠的路,曾經跟我們一起跑的那些人,巴比倫人、埃及人、印度人,半路都失蹤了,他們在哪裡失蹤、哪裡死亡我們都不知道,但是我們跑下來了,由於跑下來,我們才到了現代賽場,我們看到美國,看到年紀很輕的人,叫我們參加短跑比賽,我們認了,參加吧。但是我們有時候要講講,我們馬拉鬆跑了很遠了,這只有文化人講。

  我走千禧之旅是尋找我們祖先走過的地方,看看和祖先一起同道跑而又失蹤的人,他們失蹤在何方,我當時給千禧之旅寫的主題歌是祖先托我來帶馬。

  支東升:
  我感覺余秋雨老師是非常賣力氣的人,提一個問題,他可以回答十個問題,而且強烈的感覺,余老師是文化勘探者。

  朱濟民:
  今天聽了余老師的講話,很多地方上,過去也是處在一種搞企業文化建設當中,也處在比較蒙昧的狀態,今天聽了余老師的講課,我感覺我們企業搞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過去我們講企業文化相當於企業生長的土壤,今天看,文化對一個社會來看,是一個社會當中生存的陽光,也是我們經濟增長的一個土壤,如果沒有這種文化的引導和文化推動時代的這種發展和經濟的這種發展,那麼我想我們國家在未來的競爭當中,企業在未來的競爭當中,都可能要失去很多的機會。恐怕要帶來很多曲折。我想今天我獲得最大的啟發就在這裡。謝謝。

  支東升:
  非常感謝余秋雨先生,我們感覺,余秋雨先生給了我們一個工具,這個工具不是一般人能夠給我們的,也就是說它給了我們一個新的坐標系,能夠讓我們在未來的企業文化,包括自己的人格發展方面,能夠給我們很多啟示,這是大家今天始終目不轉睛盯著余老師共同的感受,下面讓我們的工作人員來代表大家,向余老師獻一個鮮花,表示我們的感謝。

台長: 令狐衝
人氣(205)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余秋雨開講》 |
此分類上一篇:第764篇 : 余秋雨暢談◎文化轉型與競爭力 6 - 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