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2003年4月1日,著名學者、作家余秋雨將在第四十期“中外名家系列講座”上作題為“文化轉型與競爭力”的專題演講。新浪財經直播本次講座。
以下是本次演講的文字實錄:
支東升:各位晚上好。中外名家系列講座第40期現在開始了。今天我們有幸請到我國著名的學者、著名的作家余秋雨先生,大家掌聲歡迎。今天是第40講,我們中國有句俗話叫“四十而不惑”。今天我們有幸請來了余先生,他作為一個智者來給我們解惑。
大家對於余先生是很熟悉的,不管他的散文還是他在電視屏幕上出現的形象。他的許多書大家都讀過,在電視上也曾經見過他在《千禧之旅》,還有青年歌手大獎賽做評委時現場的一些情況。對余秋雨先生我就不用多說了。今天他想給我們講座的題目是“文化轉型與競爭力”。現在我們掌聲歡迎余秋雨先生給我們演講。
余秋雨:諸位晚上好,這個題目是講座的組委會給我出的,我就要順著這個題目做一些準備。這對我也是一個學習,也是一個交流的機會。在交流的時候,我們再探討這些問題,我肯定今天是沒法回答完這個問題的,我只能觸摸一下這個問題的邊緣,引起大家對這個問題的興趣。
我一共講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想介紹兩個人物的觀點。這兩個人物,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不大很熟悉,不太了解,他們是外國人。為什麼不了解呢?因為他們不是發達國家的理論家,他們是不太發達國家的理論家,這個話語權就很小了,所以大家就不太注意了。但是,正像捷克的前總統哈維爾講過的,只有經常生病的人才懂得健康是什麼。不太發達的國家談這個問題的時候,有他獨到的智慧,有他獨到的方位。
可能比我們很多很多的發達國家的理論家還會更深入一點。這兩個人一個是阿根廷的法律教授,一個是古巴的流浪作者。他們自己的國家一定是不發達的,但是他們走過許許多多的地方,他們有國際視野,他們在不斷的比較當中產生一種感覺,他們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自己國家的經濟不發展,關鍵在於文化心態。他們幾乎共同得出這麼一個結論。於是,說比較殘酷的話是,不發達是自己的選擇,文化心態是自己的觀念,是自己的選擇。
我把他們的觀點介紹一下,可能大家覺得不一定很同意,而且它在邏輯上好象似乎也只講了他們的一面,但是他們有他們的經歷,他們的視野和他們自己所站立的方位,也可以理解,也是站得住的。
我怎麼會知道這兩個人的觀點呢?大家都知道哈佛大學的教授亨廷頓。亨廷頓教授曾經編過一本書,我們國家已經出版了,這個書翻譯成中文叫做《文化的重要作用》,副標題是“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的進步”。這本書在座的我們有的朋友可能讀過,他所談論的觀點對我很有震撼,他們有切膚之痛,有的我們也有共感。這個是發達國家感覺不到的,有的可能我們已經超越他們的思維了。
我先介紹其中一個,這是阿根廷的法律教授--瑪麗亞諾﹒格龍多納,他就在他長期的觀察當中,提出這麼個觀點,我想跟我們在座有一些已經覺得非常自然的觀點,在國際研討會上把它提出來的時候,還是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他認為,經濟發展是一個文化過程,理由何在呢?理由是短期的經濟行為可以有經濟邏輯來解釋,長期的經濟行為,經濟邏輯解釋不了。一定會進入文化邏輯。一個個人、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是如此,短期的行為可以由經濟邏輯來解釋,長期的行為卻不是這樣的。
他說,如果就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來說,賺錢是為了什麼?他說是用貨幣來達到非貨幣的目的。這個非貨幣的目的指的是什麼?不管他的人品好還是不好,不管他的等級高還是低,他要追求幸福,追求自由,或者追求安全。我有比較多的存款,為的是家庭的安全,家裡發生什麼問題的時候,他有一種保証、安全。有的時候是為了尊嚴,為了在自己的朋友和人群中的尊嚴。有的更好一點,我為了慈善,許多人需要救助,我有足夠的能力這麼做。如果長時期經濟行為的目的,一定是這樣的問題。當你的衣食很快解決,你家人衣食很快解決,你一定有這樣的問題。
這個問題,無論是幸福,無論是自由,無論是尊嚴,無論是慈善,全部都是文化命題。這樣的話,可以理解用貨幣來達到非貨幣的目的,這些目的都不是貨幣,都是非貨幣。這樣的話,他認為在短期之內,要達到的目的,當他富裕以後,這個目的很快被消解掉了。文化的目的,快速地替代經濟目的,而且成為他走向新的道路的橋樑。甚至於彼岸世界影影綽綽的目標,都直接是文化目標了。
所以他覺得這種價值觀,都是文化價值觀,決定經濟發展的程度。當然我們所認為的非經濟的目的,並不是反經濟的目的,我們的非經濟目的,因為要用貨幣來獲得非貨幣的目的。他說這個非經濟目的,是“親經濟”的,不是反經濟目的,是“親經濟”目的,這是格龍多納都說到了,這些觀點都受到了亨廷頓教授高度的評價。
他由此得出一點,正因為如此,文化在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指引作用和目標的作用。所以,一個國家和一個家庭,它的不富裕,一定是有它的文化心態在起著最後的指導作用。
他在理論上舉的例子,這個理論例子,其實這個例子本身的價值,已經超越它的理論,他舉了德國的社會學家,馬思﹒韋伯的觀點。這個觀點我們在座都清楚,馬思﹒韋伯有一個重要的觀點,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發展,這個關系太密切了。具體說來是這樣,宗教肯定是我們所說的文化觀念上的一種,原來歐洲流行的是羅馬天主教,那個時候,羅馬天主教裡至少有一個觀點,對財富的觀點有一個,認為財富有可能是罪惡,正像我們所說的叫為富不仁,富和惡比較近地聯系在一起。
然後這裡產生很多麻煩、很多很多問題,產生很多很多虛偽。這個我們都知道,中世紀有多少多少虛偽的東西,但是自從宗教改革之後,發生另外一種觀點,富裕是上帝對你的恩賜,貧困是上帝對你的懲罰。但是這個觀點一旦普及以後,就是爭取富裕,爭取財富,就成了我們這種宗教信仰裡邊不僅允許的,而且鼓勵的行為。歐洲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馬思﹒韋伯,真的像發明蒸汽機那樣,在世界很多地方都發明過,世界任何地方都有能工巧匠,都發明過這個,發明過那個。當這種發明成為改變社會面貌,劃分新的歷史階段的東西,它要成為非常積極的文化心態。如果這個集體文化心態還沒有建立的時候,再多的發明都沒有用。就像當年魯迅先生講過,中國發明指南針,中國發明火藥,最後是當爆竹,文化背景不行,再多的技術發明都沒有能夠快速地改變社會面貌。馬思﹒韋伯看來,宗教改革對歐洲改變非常重要,它刺激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格龍多納就用馬思﹒韋伯的話這個說明一點。文化心態、文化觀點對經濟發展具有太大太大的作用。
這個例子舉得很好,這個例子大體,我剛才講到,也有一點超越格龍多納剛才說的,僅僅是文化決定。文化可以決定經濟行為,文化本身的觀點從哪裡來?沒有一種文化觀念是先天刺激你可以富裕,先天可以刺激你走向現代發展,其實這個例子說明了很多的觀點。這個觀點就是任何文化。最早的時候,並不能具備這種功能,可以鼓勵現代經濟發展,這個時候就需要有大量的文化群落、文化智者,對自己的文化進行適度的調整、及時的調整。一種文化觀念是不斷地在調整的過程當中,然後這個文化觀念就有可能來推動這個經濟的發展。
像中國這麼古老的文化,它也是在不斷地尋找自己的調整的路途當中,使自己具備給經濟提供背景的能力。遺憾的是,我們很長時間都沒有做到。這個我們可以講到,很長時間沒有做到。
我還繼續講格龍多納,他有點意思的地方,他走遍世界很多地方,他列了一些例子說明,我到任何國家,只要在文化觀念上看到這種特征,我就可以判斷這個地方是不發達的,經濟是不行的。我在文化觀念上看到那種例子,我就可以判斷,它即使現在不發達,幾年以後一定發達,文化觀念和經濟發展,它直接地聯系起來。他舉的例子很多,我歸納了六條。這個例子我們聽聽,我覺得阿根廷的法律教授歸納有點意思。
1,社會榮譽這肯定是文化觀念,一個社會如果把社會榮譽投注在地位和身份上面,這個地方一定不發達。倒過來,把社會榮譽投注在工作和行動上,這個地方一定發達。文化觀念,他作為非常簡單的劃分,他說一定是這樣,他走遍很多地方,哪個地方,我們國內哪個省也會有這個感覺,這個省裡特別的講究地位、身份、官場,你看看就知道,好象經濟會差一點。倒過來,特別在行動,行動特別多,工作狀態特別的比較來勁那個地方,即使暫時不發達,等著看吧,三、五年以後,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這是格龍多納的第一條。
2,對於工作美德,工作美德顯然也是文化觀念,對工作美德做理想狀態提倡的,一定是不發達的國家、不發達的地方。這個我們腦子中可能有點障礙,我們聽聽他的描述,什麼叫理想狀態。這個地方工作美德提倡每個人做英雄,提倡每個人做生死搏鬥,提倡每個人做中流砥柱的情況下,作為萬眾注目的,工作美德這樣提倡,這樣非常累,大家也很難達到。他說這個一定是經濟不太發達的地方。工作美德如果做尋常等級的提倡,一定是經濟社會都比較發達的地方,什麼叫尋常等級的提倡?
他就舉這個例子,他不準備讓大家都做英雄,他只是要求大家,什麼叫工作美德,盡職、守法、準時、不遲到、穩妥、禮貌、整潔,如果做這些提倡,這個地方文化觀念,他就反推了,這個地方可能是發達的、健康的,因為所有的人都肯做到,可行的,不存在很多虛假的漏洞,如果反過來做理想狀態的提倡就不行了,他完全從文化觀念來講,他的觀念就是文化觀念決定了這種。
3,在財富觀念上,把人間的財富理解為已經擁有的東西,這個地方一定不發達。如果,把人間財富理解為一個不斷開始的創造過程,這個地方一定發達。這也是文化觀念,你說你特別看重這個人有錢,他的爸爸有的錢更多,他現在也有錢,這個地方一定不發達。發達的應該是這個人現在年紀很輕,剛剛畢業,懂電腦,掌握好幾門外語,在好幾個公司做過工,有幾個方案,可能沒有財富。但是,馬上判斷社會財富的擁有應該是這樣一個人,開始一個不斷創造的過程。這個文化觀點就不一樣了,那個地方肯定會發達。如果把已經擁有的這一切看成是財富,理解成財富的主要標志,那個地方就會發達。
4,文化興奮點。如果把文化興奮點安置在過去時代,那這個地方一定不發達。把文化興奮點安置於力所能及的未來,這個地方就一定會發達。這是格龍多納的觀點,這個比較容易理解。我們講起來,我們有過非常輝煌的什麼朝代什麼朝代,老在講過去,這個地方很困難。如果,把我們的文化興奮點放在力所能及的將來,這個就很重要。為什麼他講現實呢?如果,遙不可及的將來,很輝煌的將來,但是完全沒法驗証這個將來,那個地方就不行。
它就需要力所能及的將來。我隨便講一下,比如我們說的小康,它就是力所能及的將來,如果興奮點在這一點上,它覺得這個就比較好。如果老是安置在過去時代的人,那就是魯迅在《阿Q正傳》裡講的阿Q的思維,就是我的祖宗比你闊多了,阿Q的口頭語,我的祖宗比你們闊多了,把興奮點老是安在過去的時代,那裡也有興奮,但不是一個文化社會興奮點的主要地方。文化興奮點,這很重要。
5,他說一個社會的思維習慣,這個社會的思維習慣老是寄托於宏偉、空洞、空泛的,這個地方就不太發達。說起來就非常宏偉,非常空洞,又非常偉大,這個地方就不太能夠發達。能夠發達的就是思維習慣,發達的地方思維習慣一定是具體、漸進、有實效,這個地方就容易發達。因為思維習慣也是文化,思維習慣老是空洞講非常大的話,因此就不發達。
6,法律意識。他說一個不發達的地方,一定是疏遠法律的。因為它把社會看成是神聖化和妖魔化的兩極,如果他打官司一定對方是妖魔,所以他對法律是不親近的。法律是既想進入又很恐懼。那麼,是你死我活的地方,但是發達的地方,對法律很親近,把法律界限看成是自己的行為規則,哪怕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一些問題,也願意讓法律來幫助,這個也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才會這麼做,競爭才會有序。
我就舉了六個,它有十幾個,我摘了比較有意思的就是六個,這個有好多重復。在這六個當中,我想它大概已經作為一個旅行者,他已經看到了文化的觀念和文化的思維方式。倒過來看,這個地方的經濟發達與不發達,它已經建立了一種感性的一些材料關系。它並沒有就每一點講出嚴密的學術邏輯來,但是因為我們也經過相差不多的時代,按照我們這樣聽起來,好像覺得特別有一點道理,由此他就認為,文化思維方式和文化心態確實決定了一個地方的經濟狀態。
我們一定說是,但是這種新的思維狀態是哪兒來的?也是由經濟不斷發展造成的。所以,就前面講到了馬思韋伯的例子說明了,在一定經濟發展的狀態下,有心態調整的文化狀態,而這個文化傳統調整的時候,作為新的經濟發展的背景,這是一種因果關系。遺憾的是他沒有講到互為因果的關系,只是講到文化觀念肯定是嚴重地影響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經濟發展程度。那麼強烈、那麼濃重地提出來,我覺得我們的學術界,還沒有能夠這樣做到,所以很值得我們參考。
第二個人就是流亡的古巴人,他叫蒙塔內爾,如果是學西班牙語的朋友都知道,這是一個現代擁有最多讀者的西班牙語的專欄作家。他就一篇論文裡邊也提出研討,論文裡邊提出一種觀點,拉丁美洲為什麼落後?他是專欄作家和剛才的法律專家不一樣,咱們講專欄作家講話比較有刺激性,咱們的專欄作家也是這樣,所以我們不要把它當做純粹的學者來看待。
他說拉丁美洲為什麼落後?過錯在哪裡?他認真看了過去的拉丁美洲在幾十年來找過很多落後的原因,第一次他有年份,這個年份對我們來說有一點不太重要了,就是幾幾年到幾幾年的時候,找到我們落後的原因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因為他們當時開拓新大陸的時候,遠洋的時候,剝奪了這裡的財富,把這兒許許多多很好的東西都拿到歐洲去了,使我們這兒變得貧困了。所以,責任主要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後來這個原因慢慢消退了,因為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經走過很久了,這個事情發生很長時間了。
就像我在千禧之旅的時候在巴基斯坦的時候,在印度的時候,我曾經記得鳳凰衛視播秋雨錄的時候有一句話,如果歐洲這個地方落後是英國人統治的結果,我們有點說不過去,什麼原因?英國人結束統治至少54年,54年以後每年都有機會發展,這個機會時間不那麼長,機會很多很多,而且就像在巴基斯坦,可能最大的一個,當然我們現在覺得最有效的工程,還是半個多世紀以來英國留下來的灌溉工程,所以你不能老說陳年舊帳那個事情,所以這個原因待會兒也會講。
蒙塔內爾說,第二個層次尋找拉丁美洲落後的原因,我們不說西班牙和葡萄牙了,我們認為落後的主要原因是土著人好逸惡勞,不勤勞,所以我們落後了。和世界各個地方相比,最懶惰的是我們拉丁美洲的土著人,土著人是我們主要的勞動力,他們好逸惡勞我們沒有辦法改造它,所以就使得我們這個地方不能發展,這是第二條找的原因。
( 請續看第761篇 ...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