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出﹐每兩名經常長期放病假的員工當中﹐便有一位出現與「工作恐懼症」相關的焦慮徵狀。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員工可能只是受著情緒病的因擾而無心戀戰﹐並非刻意「蛇王」。不過﹐是「星期一症候群」(Monday Syndrome)還是「工作恐懼症」(Ergophobia)也好﹐這種「詐病唔返工/返學」的行徑﹐於青年常用的流行用語中﹐又稱為「射波」。
「射波」一詞解作「放飛機」﹐即爽約的意思﹐於工作上則可理解為缺勤或曠工﹐但是單從字面著眼實在難以聯想得到這個意思。追源溯始﹐找到兩個比較合理的說法:
一) 射波是足球的術語﹐意思是大力用腳將球送出﹐所以將工作比喻為「波」﹐而「射出」則代表將責任交予他人的行徑;
二) 因「射波」的粵音發音近似普通話的「卸膊」﹐因而得名。
逃避工作責任的行為乃人之常情﹐亦非年輕人的專利﹐難怪另外有研究指打工仔每日平均花掉五分一的工作時間處理私人事務﹐而「網絡躲懶」(cyberslacking)﹐即使用互聯網瀏覽與工作無關的網站或收發個人電郵﹐更是最受辦公室懶蟲歡迎。為配合用家需要﹐有些電腦軟件更提供快速鋌的功能﹐供「有需要人仕」設定緊急按鈕﹐於老闆出現時讓屏幕快速回復「工作中」的狀態。
擇業輔導的理論裡頭﹐「工作態度」為「可聘用性」(employability)當中重要的一環﹐因此教育年輕人戒掉「射波」的陋習是提升競爭能力的基礎。自己的工作中亦有需要督導年輕同事﹐可是從來沒有創造奇蹟的奢望﹐能夠「鼓勵」他們勇於承認賴床遲到代替詐病射波﹐已經是最大的成就。
From 20/9/07 AM730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