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才子作家Alain de Botton在他那本有名的《旅行的藝術》(The Art of Travel)中曾這麽形容旅行與生活的關係:「如果生活的要義在於追求幸福,那麽,除卻旅行,很少有別的行為能呈現這一追求過程中的熱情和矛盾。」
從這個意義上說,曼娟老師的第一本旅行散文《天一亮,就出發》如隔江悠揚曲調,嘹亮而優美地行遍塵世,與所有渴盼旅行的心靈遙相呼應。
所有熱愛旅行的人,總是無法忽視旅行所帶來的改變。與長長的人生之路相比,短短一段時間的出走,似乎更能讓我們貼近自己。出走,讓我們在不同的空間看到不同的風景,遇到不同的人,還感受到不同的心情,一切如同奇跡。
閱讀也是如此。一本好的書,就像一次好的旅行。作者是我們的旅伴,爲我們指路,替我們披荊斬棘,帶領我們去往私密的桃花源。而文字中鋪展的世界是我們悠遊的天地,深邃的、淺顯的、離奇的、絢麗的、動人的、驚險的……每一處都不同,每一處都有不一樣的風景。
作爲多年文字創作生涯中第一本旅行散文,曼娟老師的《天一亮,就出發》所呈現給讀者的,不是一場豪華的貴族旅行,也不是景點式的「到此一遊」,它更像是一種節奏,時而迅捷,時而幽雅,不僅有繁花燦爛的美好,也有天地歸一的寧靜。封面與封底兩張照片,恰巧給了一個最美妙的詮釋:人生有很多美好可以供你選擇,就看你要往何處去?!
【目的地】
每次聽人家說要出發旅行,我總是很好奇地問:「你要去哪里呀?」
對於旅行者來說,某一個目的地或許可以相似,但是當一系列行程重疊之後,這些目的地代表了旅行者特有的心聲。研究一個人的旅行路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你可以看出他(她)的性格,喜好,甚至是他(她)對旅行的看法。
曼娟老師在這本書裡展示了她這些年裡所走過的行程:
富良野,有馬,輕井澤,鐮倉,日光,麗江,九寨溝,曼谷,馬德裡,塞維亞,畢爾包,巴賽隆那,契斯凱布達札維,布拉格,契斯基庫姆洛,羅馬,翡冷翠,威尼斯。
幾乎都不是熱門的景點,也很少有豪華大都會。好多的目的地,必須要經過一番跋涉,經歷很多意想不到的驚險方能到達。即便是像威尼斯、羅馬之類的經典行程,最終漫遊的路線也多集中在細部觀察中。因此,這注定不是一本可以供旅遊愛好者用來按圖索驥拷貝行程的參考書,這些目的地所包含的更多訊息,更像是對於旅行態度的告白。
就像書中我很愛的一篇,目的地是輕井澤。
我曾經問過自己,如果有機會去日本,會不會將輕井澤列入行程。最後的答案,是基本不會。我想去金閣寺,去伊豆,去小樽,因爲那裡有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藤井樹。我可能還會去西口池袋公園,看如何將青春毫不在意抛灑的少年。或許也會坐著地鐵穿越都市,看會否遇到電車男……要我花一大筆機票,只是去輕井澤騎腳踏車,這在之前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的啊。
但是,《星星突然傾斜了》一篇裡,我卻深深被輕井澤的腳踏車打動了。
黃得金燦發亮的落葉,如厚實明亮的地毯鋪在森林中,寧靜得只聽到風沙沙地吹過紅了的楓葉。看著老師拍下的照片,再讀著優美的文字,輕井澤不再是一個地圖上的名字,而生動地再現於我的世界裡。
騎著腳踏車,在森林裡迷路,然後還摔跤。對於這段經歷,老師寫得鮮明生動,與在捷克遭持槍匪徒搶劫相比也毫不遜色。在黑夜的森林中,全然不知歸途何在,卻因一場意外翻車,「我」在腳踏車上以一個奇怪的角度看到了滿天裡傾斜的星星。這一切,竟像我們生活中曾發生過的事情,但是這一刻,卻發生在異鄉,而同時,卻又有一片在生活中每日可見的星空爲伴。
我覺得這就是《天一亮,就出發》的微妙之處。它不像一般旅行書那樣給我們路線,告訴我們去了那裡該吃什麽特色,該看什麽景點。在這本書中,曼娟老師帶著我們走過千山萬水,品評人情世故,但是,細細追逐,卻發現最後的歸向,竟與我們的生活親密相關。
對於所有的目的地,與其看成旅途中站,不如看成是另一個家。正因爲把每個目的地都看成自己的家,才能像曼娟老師那樣尋找自己想吃的食物(即使有時也會按別人的推薦去吃一些東西,但看起來總是會有「意外」),看自己愛看的風光(不想排隊,可以丟掉某某博物館),甚至還可以騎著腳踏車,看一看許久沒看的星空。
《紅樓夢》中甄士隱離去前,說的那句「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是嘲諷汲汲營營,不見本心的人。然而,此刻從曼娟老師書中讀到的這種將目的地視爲親密領土故地的旅行法,更多的是對自己的肯定。
正因爲明白自己的路要自己走,所以才要選擇最貼切自己的行走方式,如同找到一雙舒適的鞋子,這樣才能在行走的旅途上,一直堅定穩當地走下去。
我們要愛我們選擇的目的地,就如愛護我們的內心一般。這是旅行者應有的驕傲與尊貴。
【勇氣】
人,都是耽溺沈迷安全的動物。
所以,很多人渴望安寧的生活,渴望一成不變,渴望穩定。出走對他們來說是一場冒險。就算有時內心有些蠢蠢欲動,他們也會選擇跟著旅行團來到某地,在碑文或標志建築物前拍下一張照片,回到家裡裝裱好,就算一切圓滿了。
因此,我總是很佩服那些背起背包,邁入陌生之境的旅行者,他們身上所蘊藏的勇氣,以及挑戰未來的決心,彰顯了他們對生命的自由掌控。
《天一亮,就出發》裡,讓我們看到了種種勇氣,比如行程不斷出現意外時的勇氣,比如拒絕跟隨文學大師蹤跡的勇氣(這對文字創造者而言是極為困難的,尤其是碰到喜歡的作家),甚至還有面對搶劫者的勇氣……
讀完這本書的人,一定無法忘記《烏鴉的領地》一篇中所描寫的那段在契斯凱布達札維遭遇的搶劫。
我也很喜歡搶劫案之前的那一段故事:在皮耳森,由於火車站和汽車站不在一處,兩個女子在轉車時遇到了麻煩。她們一路尋找,卻因言語不通而無法找到詢問者。這時,一個中等身材的男子出現了,他對她們招手,並做了個「跟我來」的手勢。
在陌生之境,也不清楚對方有沒有明白自己的意思,更不知道跟著他走會將自己帶往何處去,她們面臨了一個選擇。
我不由想起最近一次旅行中發生的一件事:
在南京明孝陵遊玩時,我和朋友來到寶頂。寶頂原來是一個小山丘,周圍有一圈長1000米的城墻,攀上寶頂的道路與城墻剛好形成一個大圈子。
由於沒有地圖,我們採取了隨遇而安的態度,看到有路就走了過去。我們沿著城墻出發,一路走向密林深處。因為與一般人的旅行路線相反,我們在路上並沒有遇到什麽人。但是,當天由於連趕數個景點,人已經疲乏不堪。這條1000米長的路,幾乎讓人舉步維艱。
走到四分之三的地方時,我們碰到了幾個迎面而來的人。我忍不住問對方:「前面有什麽嗎?」
「什麽都沒有。上面(山上)的人都在那裡嘆息。」對方的口氣像在開玩笑。
因為知道快走完這段路了,我們也不想因此放棄,於是給自己鼓了鼓勁,奮力爬上了山。
果然,什麽都沒有。
我和朋友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誇張地「嘆息」一聲來應景。
下山的路很短,我們走得很快。這時,我看到有人迎面而來,是兩個年級很大的老人。他們爬的很艱難,卻一步一步地朝上走。
我看了覺得不忍,於是好心地告訴他們。
「上面什麽都沒有喔,而且那邊路很遠,你們不用上去了。」
老人笑笑,與我們擦身而過,繼續往上爬。
朋友開始笑我。我有點不服氣。我是真的好心要提醒他們啊。
又有人上來了,我同樣提醒他們。結果,他們還是爬上去。
下山的路上,我對每個上山的人都這麽說,但是,沒有一個願意相信我。
雖然說旅行是很個人的事,而且旅途中充滿了危險,是否因為這樣,對於遇到的人都應拒之千里呢?
曼娟老師和她的朋友就在那個時刻選擇了相信那個男人。她們一路前行,最後在男人的帶領下到了火車站。
我喜歡這個故事,喜歡故事裡對人心的相信。雖說人心叵測,但是,相信陌生人這件很需要勇氣的事,也是我們在旅途中必須學會的一課啊。
如果隨時戒備,一趟旅途下來,人會疲憊不堪。有的時候,在陌生的地方,你要學會相信一些善意的人。你要相信,這個世界裡還是有人願意給陷入困境的你一雙手,帶你脫離沼澤。他們並不需求你的回報,只想讓你感受到一點溫暖。
勇敢地相信一些人,你看到的將不只是眼前的風景,更有人心美好的世界。
勇敢地相信人並不意味著在旅途中不需戒備。帶路的俠士剛離開,兩名持槍男人在黑暗的塔中出現。
文學創作中時常有對比的描寫方法,在相互襯托中使雙方都更加鮮明,人生有時也如此。人可以因相信而帶來美好,卻也可能給你帶來意外的傷害。
兩個女子面對持槍劫匪,照常理說一定會被搶走錢,更有可能因此遭到傷害。這就是個人旅行會有的危險。你無法瞭解,危險埋伏在哪里,更沒有時間去準備,要怎麽與危險面對面。有人將人人生比喻為旅途,在這一點上說來何其相像。
是要屈從現狀,乖乖交出錢財,還是勇敢面對,尋找自我拯救的出路?選擇只在當下。
讀著曼娟老師寫的這一段,我覺得有一種微妙的東西盤旋在我的腦海裡。隨後而來的每一步,都像一則譬喻,讓人覺得痛快淋漓。
遇到持槍劫匪,第一感覺,「不是恐懼,那是很後來的事,首先是強烈的荒謬。」
遇到突如其來的意外時,大多數人會先自亂陣腳,而這似乎也是把事情弄得越來越糟的第一步。想起契訶夫有名的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裡面的小公務員因為看戲時偶然打了個噴嚏,將唾沫濺到某官員身上,因而進入惶恐不安的境地,最後自己嚇死了自己。
我們時常說,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這句話在尋常時分說,是一種自我警醒的態度,但是到了危險時刻,人往往會忘記,面對厄運最好的武器,就是保持我。
面對持槍劫匪,明白如果給錢後會有什麽後果,於是,「絕不能給他們錢,一毛也不能。」
對于自我的清楚認識,就是要在迷惑的現狀前找到清晰的自我,以及如何依靠自我去勇敢解決問題。果斷的行動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必須跨出去,困境才可能改變。
總是可以看到有些人,面對生活加諸其身上的困境哀嘆連連。他們往往忽視自己這一強大的力量。人都是頑強的動物,因此,心理治療法中有一種治療法,稱為RET,它的全稱叫「理性——情緒療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是由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與他的第一個合作者羅伯特.A.哈帕(Robert A.Harper)創立的。簡單的說,人的生命中總是存在好的和不好的東西,而人的本性,就是要活著,而且是好好的活著。RET就是通過挖掘個人身體裡的強大能量,通過「自己救自己」,從而擺脫由於外界或者本身帶來的幹擾。
在與對方鬥智鬥勇後,她們終於找到機會,逃出可能讓她們喪命的古塔,沖進了廣場,然後,「無法遏止的狂笑起來,直到笑出了眼淚。」
對我來說,這段經歷已經不單純是一段冒險了。旅人的勇敢,所賦予了旅程乃至人生更多的意義。旅行所改變我們的,不應該只有看了一些風景,品嚐了一些食物,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在行走的過程中強化自己,讓自我更加勇敢地面對人生路上可能會有的風霜,克服它,然後開懷一笑。
這才是一個「勇敢」的行者。
【你往何處去?】
旅行的路上,我們應該看些什麽?
我覺得對於一個熱愛旅行的人來說,這是最重要的問題。態度決定了觀點,也決定了看到的內涵。
無獨有偶,我也恰好剛結束了一段旅行。這次的旅行中,同行有我的一個同學,大學裡他學哲學,平時很酷愛歷史及社科知識。
雖然走的是一樣的行程,我卻發現我和他所看到的,應該是不同的世界。他所專注於歷史反思,與我所關注的是人情感觸。這使得我們盡管去的是同一個地方,但真正到達的「終點」,差別是如此之大。
我曾經因為覺得自己的想法太不夠「厚重」,而在一開始無意地強迫自己按照他的觀點去看風景,結果一段時間後,我發現自己竟然疲憊不堪。
慢慢地,我想明白了。世間就是存在了很多種可能,並不能說哪種觀點比較好,只能說哪種觀點更適合你,對於旅行者來說亦是如此。
只有找到適合的方法,你才能去到你想去的地方,此時你所到之處,也成為你獨一無二的秘密基地。
《天一亮,就出發》中,我就讀到了曼娟老師的這種自我堅持,以及對堅持的踐行。
無論是帶病在富良野破風去看花,還是在鐮倉文學館內反思女性主義;無論是在九寨溝發現父母對人生的積極態度,還是愛上曼谷酒店床上的一朵紅蓮;無論是在鬥牛場博物館和廣場噴水池中發現二十五歲青春所擁有的各種可能,還是在旅遊紀念品中追尋卡夫卡的一生;無論是對大衛「那話兒」的大小做了獨到的詮釋,還是重述徐志摩筆下「翡冷翠」三字的魅力……所有的一切,都讓人看到曼娟老師對人性的堅持,以及對生命寬闊的包容。
一路讀著曼娟老師的作品,總能從其文字中獲得寬慰。曼娟老師的文字於我而言,不單純只是一篇散文,一個故事,更多的還有如何以最柔軟的心,去理解他人,理解世界。
或許對于一些文學批評家而言,曼娟老師的作品屬于通俗文學。但我卻一直堅持,她的作品雖然不像某些作品一般包含了艱深的哲理,也沒有太多拗口難讀的語句做裝飾,但是,她的文字卻像一縷清風,滌蕩了人心,讓閱讀的人在隱隱之中滋生了對美好的向往。
通俗並不是一件壞事情,我一直都是這麽認為的。必須有一些作品,是要給大多數人看的,而且,這些作品也和那些高不可攀的經典一樣,能給人力量,教人成長。就像旅行,有時我們也必須拋下種種人生守則,而應以「浪費」的姿態,停下匆忙的行程,看看天上的流雲,看看腳邊的花。
這樣,或許耽擱了一些時間,或許錯過了某個碑文,但是,你沒有錯過美的陶冶。
這樣的旅行中,我們才會看到之前所錯過的風景。我們所能去的獨特之處,也將越來越多。
人就是在這樣小小的累加中漸次豐滿,才有力量一路走向想去的地方!
張曼娟作品「天一亮,就出發」由皇冠出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