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明和劉亦菲的加法:脫胎換骨的蛻變】
之前看過一些曉明的作品,一直覺得他停留在某一個階段。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不管是演員,還是文字創作者而言,總是會長期地在一個階段來回踱步,然後累積到一定程度,完成一次飛躍。但是飛躍之前,時常是心中期待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但出來的效果卻總是不如想象的那般好。
曉明的楊過出場的狀態,簡直可以說很不好,讓我真的爲他捏了一把冷汗。開拍之前就知道,這一次的楊過是一個巨大的坎,跨過去,會有另一片天空,可是如果跨不過去,則將要在一片罵聲中承受巨大的磨難。或許壓力之下的人會釋放出難以想象的能量,可以看出這一次的曉明卯起勁來演。儘管某些場次還帶著過去一些表演的痕迹,可是,我明顯可以感覺,這次的楊過和之前的楊過不一樣了。
那一日,突然接到一個朋友的電話,說她正在看《神雕俠侶》,越看越喜歡黃曉明瞭。問她原因,她說,因爲這個楊過是最好的。好在哪里?回頭細想,或許就歸於一個“真”字。
曉明在這個“真”字上下了功夫,這是很明顯就可以看見的“企圖”。他的調皮就和之前版本的楊過不同。他的楊過帶著一股孩子氣,在小龍女前的舉手投足,時常流露出對母親依賴般的頑皮。或許說,在曉明的身體裏,其實就藏著這樣一個孩子。這是無法做作的,因爲比起裝成熟、裝老成來說,演出比自己小的角色總是比較難。想當年劉曉慶超年齡演出武則天,不知被多少人罵裝嫩。人在社會中成長,不知不覺中會被環境所影響。我們會被越來越多的價值觀改變原本單純的自我,也會被規則套住思維。我們以爲符合了現實,卻不知早已喪失了珍貴。
在這種狀況下,要演一個和自己生活經歷差別很大的角色,難度可想而知。更何況,這個角色所承載的,已不是一個單純角色所要承載的。戲前的選角風波,定裝照出現後被譏諷叔叔一樣大的楊過,以及張紀中版金庸戲所固有的那群“罵客”早已虎視眈眈地備好磚頭,隨時準備丟砸,更讓這個楊過不簡單。
但是,在這樣的壓力下,曉明卻仍可以在調皮與悲傷中優遊穿梭,這讓我真的很爲他開心。中國電視劇的拍攝,幾乎都是跳拍的,也就是說,可能上一場你在拍一場很開心的戲,下一場拍攝的可能就是生離死別。這樣的拍攝方式,從演員的角度而言,是不利的,因爲角色的情感流動時常被撕裂,無法水到渠成。但是,曉明在大體的程度上把握了楊過各階段所該有的變化與特色,不得不說是他的一大進步。
這一次的《神雕俠侶》用了很多的風,曉明的楊過在風中總是有一種特有的味道。古墓中年少楊過在水畔看著姑姑時的那陣風,吹著稚氣、調皮的青春飛揚;英雄大會上仗劍傲視的那陣風,吹著豪情萬丈的義氣風發;斷腸崖前拈著龍女花黯然垂淚的那陣風,吹起一穀的無處寄託的綿長情懷;抱著玄鐵重劍枯等時的那陣風,吹走了他遙寄千山之外的思念;烽火連天的襄陽大戰時的那陣風,吹出的是流傳千古的英雄襟懷……曉明就在這樣的風中,一點一滴將楊過的成長細膩卻又不著痕迹地展現出來。那麽自信,仿佛在說,我就是楊過。因爲這樣的自信,他真的就成了一個楊過。
曉明在這一次的《神雕俠侶》中脫除了之前的程式化表演,可能還跟他自己配音有關。儘管他的配音和專業配音演員(如劉亦菲)的配音在語速、字句拿捏感覺不太一樣,可是,卻又有另一種味道。因爲角色是他的,所以他才能更精准地表達出這一刻角色說話的心情。時常,我們可以被他的聲音所打動。相輔相成,就是這個意思吧。
亦菲的小龍女這次也讓我意外驚喜。不過相比較之下,曉明的楊過是他實打實磨出來的,而亦菲的小龍女卻占了很多天時地利。
首先是導演的偏愛,這在上面已經說過。不管怎麽說,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不過,這個事實對於亦菲來說,卻是一個好的基石。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些地方,亦菲很用心地描繪著細節,如同一個女子精巧的雙手,在描金繡線的過程中,層層細納,不留一點遺憾。小龍女被姦污的那場戲(儘管我個人認爲這一段長度有些長,且意識流式的拍攝方式可能會讓一些沒有讀過原著的觀衆摸不著頭腦)中,小龍女由起初的冷靜,轉爲試探中的羞怯,再變爲享受中的快樂,最後當楊過揭開她的黑布,她的臉有些發紅,卻又流露出幸福和甜蜜。這樣細緻的演出,比起之前演王語嫣時的單薄,顯然是進步很大。
其次,服裝也爲她加了很多分。並不是說她的服裝有多豪華多眩目,實際上,這一次小龍女的服裝幾乎全是白色,很少有點綴的顔色。可是,就是這樣一身白,在這出服裝幾乎以暗色調爲主的戲裏,如一朵水仙,脫穎而出。在武戲中,她的身影總是不自覺地讓人將眼光轉到她的身上,這就是突出視覺效果所導致的結果吧。
再次,與她優美的身段有關。很多人應該對在古墓中,楊過第一次看小龍女睡在一條繩索上的場景印象深刻:她悠然一躍,雙腿沿繩索伸展,雪白的袖子隨著手臂輕揚,而後身體柔軟地躺下。這一段幾乎如優美的舞蹈,單從視覺上而言就是一場盛宴。而在後來的武戲中,她幾乎都是以“舞”代“武”:或四十五度斜身快速進攻或後退,或以足尖輕點躍起,或是如水袖舞般將白綢舞得燦爛。這樣美好的畫面,叫人怎麽能不愛?
最後,就是配音的補充。這一次爲小龍女所選擇的配音極好,不僅情感飽滿,而且在各階段的變化都可以從細微之處聽出。
兩大主角的加法,爲這一版的《神雕俠侶》立下汗馬功勞。這絕對不是那些看了一些劇照就以主觀想法做出的論斷、或者護著舊日版本演員而肆意的詆毀所能抹殺的。
【幕後的加法:各有主張】
這一次的《神雕俠侶》,在下面幾個方面不得不提:
音樂方面:儘管主題曲的傳唱度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其旋律的優美,以及在片中往復出現,確實達到了直指精髓的效果。張靚穎空靈的嗓音,爲這則傳奇鋪上了一層神秘而浪漫的面紗。每當面紗揭起一角,就可以看見一種姿態:含著淚的微笑,這或許是故事中很多人物的真實寫照。
特效方面:我必須提及最後一場襄陽大戰的特效。在前面史家兄弟的虎豹群、瑛姑的九尾靈狐等,還是看得出特效的痕迹。可是在襄陽大戰的很多地方,不知不覺地動用了很多特效(當然不是指戰車之類顯而易見的),卻又有些不著痕迹。當初張紀中曾誇口要做得和《魔戒》一樣恢弘,卻是有些誇口。但是,雖然沒有《魔戒》那樣逼真,不過以電視劇的製作費用而言,做到這樣的效果,其實應該爲其拍手了。總覺得現在很多的影迷,對著中國的電影特效,一個勁地說怎麽怎麽不如外國。儘管這是個事實,可是我們還應該看到,電視劇與國外大片製作費用的差距是多大。抛開事實的基礎,只求虛幻的滿足,對於中國的影視製作的成長,是很不利的。或許,我們應該多爲他們的進步鼓掌,而不是以嘲笑的姿態,說著只圖痛快而不計後果的言語。
畫面方面:之所以把這一點放在最後講,實在是因爲這已經不是一個可以成爲特色的重點了。儘管《神雕俠侶》的畫面拍得很美,卻少了張藝謀畫面的那種色彩性(對比之下《神雕俠侶》的色彩顯得有些雜)、也沒有陳凱歌的華麗與細緻(這也是《無極》無法否認的美學成就)。更多的時候,《神雕俠侶》注重的是風景的拍攝,演員時常成爲大背景下的一個點。這也是張紀中的武俠片被人戲稱“風光片”的原因。如果張紀中版的武俠片繼續走這條路,可能會走到一個死胡同上。正如當初開創了大陸派武俠電視的先河一樣,太鑽牛角尖,也可能會走向另一個誤區。
【加減人生:演戲的是他們,看戲的是你】
寫到這兒,也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加減法最後推出了一個什麽結果。
可是,結果重要嗎?
戲完了,我們就收起笑和淚,重回自己的生活。再感動,我們也不會憂鬱至死。再開心,我們也不會在街頭仰天長笑。戲劇所給予我們的,是一瞬的感動,過後,就天涯兩茫茫,從此無涉。
演戲的是他們,看戲的是你。真正交會的,其實就只有那一刻。可是,當我們在這裏動用加減法,企圖證明什麽的時候,我們得到了什麽?
或許,什麽都沒有。
有的,只是證明我們還有一顆心。
一顆懂得去感受別人的,珍貴的心!
對我而言,這就足夠了。你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