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2-28 22:18:29| 人氣1,570|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全球暖化(化學報告),非同組的請開無視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行動,制止氣候變化!

 

全球科學家都認為全球暖化的形成,九成以上是人類的責任。全球暖化已是不爭的事實。今日,我們的地球比過去兩千年都要熱。如果情況持續惡化,於本世紀末,地球氣溫將攀升至二百萬年來的高位。

我們何以製造了全球暖化
過去一百多年,人類一直依賴化石燃料提供生活所需的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強化了溫室效應,引發全球暖化。此外,其他溫室氣體排放是由破壞森林生產製冷劑及農業、畜牧業而來。

煤炭主導了中國的能源消耗。1979年至2005年,煤炭佔總能源消耗的72.4%,雖然近年煤炭的比重有緩慢下降的趨勢,但消耗量卻在不斷上升。高度依靠煤炭發展對地球環境是不可持續,面對日益嚴重的全球暖化,我們別無選擇了。

全球暖化
我們所知的事實
對全球暖化的進程、嚴重性和對不同地區影響的了解仍在不斷深入,但科學家已證實了以下幾點:
•    二氧化碳
積聚在大氣層形成溫室效應,阻止熱力反射回太空,使地球氣溫持續上升
•    
燃燒化石燃料會釋放更多二氧化碳至大氣層
•    
二氧化碳雖不是最強的溫室氣體,但由於人類活動而產生的二氧化碳含量大幅提高,成為增強溫室效應的元兇
•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達六十五萬年來最高
•    
上世紀90年代可算是歷史上最熱的十年

以下數點也得到了廣泛認同:
•    
由於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全球平均溫度將比工業革命之前高出攝氏1.3度,看來無可避免。控制升幅在攝氏2度以內,是防止全球暖化帶來嚴重災難的唯一方法
•    
如果溫室氣體的排放再不被控制,全球暖化的速度將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快

全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在20世紀,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攝氏0.74度。普遍來說,科學界發現過去50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的速度是過去100年的雙倍,有理由認為該時期的氣候改變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
全球性的溫度增量可能反過來導致其它方面的變動,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數額上和樣式上的變化。這些變動也許促使極端天氣事件更強更頻繁,譬如洪水、旱災、熱浪、颶風和龍捲風。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後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農產量、冰河撤退、夏天時河流流量減少、物種消失及疾病肆虐。預計全球變暖所因致事件的數量和強度; 但是很難把這些特殊事件連接到全球變暖。雖然很多研究集中在2100年或之前的時間,但是預期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會在往後的日子仍然繼續。因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有50年到200年的壽命 。但是還是有不少氣候研究顯示為人類的行動在最近全球變暖中其實沒有扮演重要角色但是無論氣候變化的成因或結果為何,許多人是非常關心的;而且對於應付預言後果的政策應該如何實施,引起了全球廣泛的政治爭論、公開辯論及各種學術研究。這些政策討論重點是應該減少還是扭轉未來的暖化及怎麼應付預計的後果。
氣候系統的改變來自自然或內部運作及對外來力量的改變作出的反應。這些外來力量包括了人為與非人為因素,譬如太陽活動、火山活動及溫室氣體。多名氣候學家同意地球近年來已經變暖。近代氣候轉變的成因仍然是活躍的研究範疇,但是科學界的共識指出溫室氣體是全球變暖的主因。可是,科學界外仍然對此結論有爭議。

在地球大氣層排放二氧化碳及甲烷,而其他情況不變下,會促使地面升溫,溫室氣體產生天然的溫室效應。如果沒有它,地球溫度會比現在低攝氏30度,使地球不適合人類居住。因此,在支持與反對這套變暖理論之間爭辯是不正確的,反而應該則重於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及甲烷含量的增加所產生的最終效果,什麼時候應該促進或什麼時候才同意使之緩和。

舉一個重要的回饋過程的例子,就是冰反照率回饋。大氣層中增加二氧化碳暖化了地球表面,導致兩極冰塊溶解。陸地與開放水域便佔據更多的地方。兩者比冰的反射還要少,所以吸收了更多太陽輻射。這樣使變暖加劇,到頭來促使更多冰塊溶化,循環不斷持續。

因為地球的熱力慣性與對其他間接效應的緩慢反應,地球現今的氣候在不斷增加的溫室氣體下變得不平衡。氣候行為研究指出,縱使溫室氣體維持現今的水平,全球平均溫度可能仍然會上升攝氏0.51度。
全球森林資源是有效防止全球暖化的工具。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生成氧氣和糖類。當人類將森林破壞後有一部分會被用作燃料使用用於供暖或是燒製成碳木。在使用的過程中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含量,進一步加重溫室效應,加速全球氣溫變暖。因此,一方面減少吸收二氧化碳這種主要溫室氣體的數量,另一方面又會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破壞或是不合理使用森林資源資源是對環境的嚴重破壞,是全球氣溫上升的一大誘因。

 

造成的影響

1.
由於海洋溫度增加,南極和北極的冰川會加速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會淹沒沿海低海拔地區,例如大洋洲島國圖瓦魯已被水淹沒。全世界有3/4的人口居住在離海岸線不足500公里的地方,陸地面積縮小會極大地影響人類居住環境,甚至可能導致戰爭。河、海堤的建立,可降低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保護地勢低的地區。

2.
由於海洋溫度增加,水蒸發加快,大量水氣被輸送進入大氣,會導致局部地區短時間內降雨量突然升高,這樣暴雨天氣就會導致水災、山體滑坡、泥石流等更加頻繁的發生,位於河流沿岸的城市和位於河流下游的廣大地區因此受到洪水的威脅,水災面積因為短時的強降水而迅速擴大,水土流失問題也比過去更加嚴峻。

 

3.由於大氣溫度升高,導致熱帶傳染病向高緯擴散,目前已有熱帶傳染病擴散的跡象。而過去在低溫下難以存活的病毒隨著冬季溫度上升,有全年活動的可能,最近一段時間的監控發現,過去已經得到控制的疾病如結核病等有再度爆發的可能。

4.
由於大氣溫度升高,令蒸發量上升,在以往乾旱少雨的地區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而不正確的耕作方法很有可能讓以前植被覆蓋就不好的半乾旱地區失去保護成為半沙化地區,從而導致內陸地區沙漠化加速,沙漠有擴大的危險(實際上沙漠化問題已經困擾著東亞和中亞國家,在撒哈拉邊界地區更是情況堪憂)。

 

5.雖然由於溫度升高,有部分動植物會加快繁殖,而如果食物鏈中的上層和頂層生物如果不作出相應變動就會嚴重危機到種群的繁殖和發展,整個生物多樣性會受到威脅,許多物種會加速滅絕的步伐。

6.
由於兩極冰山崩塌,北歐、南美近極地的地方溫度會迅速下降(因冰溶化有溶化比潛熱,大量冰同時溶化會吸取大量能量以作溶化之用,所以近極地的地方溫度會迅速下降),會嚴重影響當地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變化。

 

7.澳洲流行病學家Anthony McMichael於美國微生物學會的會議上提出警告,表示全球暖化使得多種流行病的流行模式發生改變增加爆發機會[

 

 

對全球暖化的其他看法 (※各看法互相獨立)

現在的時代是地質史上相對比較寒冷的時代,地質史上曾有的地球氣溫達攝氏26度多(華氏80),恰是生物繁盛的時代,全球暖化有助於生態系統的更加穩定。
全球暖化將使全球熱量上升,使得農作物的播種範圍擴大,再加上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高,空氣中的水氣增加,有利於降水,所有這些因素,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否認全球暖化的:近幾十年來,全球平均氣溫波動均在0.6攝氏度以內。這麼小的氣溫變率是正常現象。
全球暖化的主因在於太陽輻射增加,人類影響有限。

 

全球暖化起因於城市熱島效應,由於城市的氣溫上升,位於都市的氣溫觀測當然會上升,因此高估了實際上的全球溫度上升。認為全球暖化不是二氧化碳成因的,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溫室效應有待進一步評估,因為水氣才使主要的溫室氣體(60~70%),但是二氧化碳只有26%。 與其採用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方法來控制全球暖化,還不如利用其他方法來解決全球暖化造成的問題;這樣才能有效的利用資源。

 

目前想要減緩全球暖化的方法不一定是最佳方法。京都協議書不限制中國及印度很容易會造成反效果(例如鋼鐵廠及石化廠全部由已開發國家外移不設限的國家、並且在能源效率及污染防制上變差);而就算限制開發中國家、其可行性、效果及成本效益比也遭到強烈質疑。
以目前的科技水準,想要維持經濟成長同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還是不可行的。

溫室效應是核能工業推銷核電廠的最好說帖。

一些號稱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作法,事實上反而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例如生質燃料;而植樹的效應也是被懷疑的。
全球暖化令死於寒潮者減少,有說指死於寒潮的人比熱浪多。

 

至於全球暖化命名的由來則是 :

全球變暖是比氣候改變更明確的名稱。原則上,「全球變暖」一詞對成因持中立觀點,但是根據大眾的用法,「全球變暖」意味著人類的影響。可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使用「氣候改變」代表人為因素導致的改變,「氣候變化」代表其他東西導致的改變。其他組織則使用「人為的氣候改變」(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代表人為因素導致的改變。

 

 

金星以前亦曾經有過大量水份的海洋,但在表面溫度華氏900度的情況下,所有水份都被煮沸而蒸發。
天文學家認為造成金星這樣高的表面溫度,是由於它遇到【不可逆轉】的溫室效應所致。現時金星的大氣 9 6 是二氧化碳 ── 是一種強勁的溫室氣體。陽光以可見光的形式透過金星(如同地球一樣)的大氣層照射到星球表面,使其表面溫度上升。在地球的情況下,增加了的熱能,就會以紅外線冷體輻射的形式折返回太空。但在金星,由於這些紅外線受二氣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所阻隔,金星表面的熱能就不能透過大氣層返回太空去,結果就被陷入大氣之中,使金星成為太陽系中最熱的一個星球。
由於太陽不停地照射到金星表面,導致它會越來越熱,科學家認為更使人憂慮的是這個【不可逆轉】的溫室效應會無止境地繼續下去。

回到地球討論─

20世紀,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攝氏0.74度。普遍來說,科學界發現過去50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的速度是過去100年的雙倍,有理由認為該時期的氣候改變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
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正是全球變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燃燒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等都增強了溫室效應。自從1950年,太陽輻射的變化與火山活動所產生的變暖效果比人類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的還要低。
在地球大氣層排放二氧化碳及甲烷,而其他情況不變下,會促使地面升溫,溫室氣體產生天然的溫室效應。但如果沒有它,地球溫度會比現在低攝氏30度,使地球不適合人類居住。
因此,在支持與反對這套變暖理論之間爭辯是不正確的,反而應該則重於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及甲烷含量的增加所產生的最終效果,什麼時候應該促進或什麼時候才同意使之緩和。

有效防止─
全球森林資源是有效防止全球暖化的工具。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生成氧氣和糖類。


有關資訊─

溫室效應的發現:
第一次懷疑溫室效應會發生的觀測是瑞典化學家阿倫尼烏斯在1897年所做的。雖然當時沒有引發公眾討論,但自1980年代後開始引發公眾關注。

命名法則:
全球變暖是比氣候改變更明確的名稱。原則上,「全球變暖」一詞對成因持中立觀點,但是根據大眾的用法,「全球變暖」意味著人類的影響。可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使用「氣候改變」代表人為因素導致的改變,「氣候變化」代表其他東西導致的改變。其他組織則使用「人為的氣候改變」(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代表人為因素導致的改變。

歷史上的全球變暖:
2003811,瑞士格羅諾鎮錄得攝氏41.5
度,破139年來的記錄。
2003
810日,英國倫敦的溫度達到攝氏38.1,破了1990年的記錄。
200387夜間,德國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氣溫記錄。
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漢、福州都破了當地高溫記錄,而中國浙江省更快速地屢破高溫記錄,67個氣象站中40個都刷新記錄。

移民:
一些太平洋島國,如吐瓦魯正在面對一個全體撤離的可能性,因為對於洪水的抵抗可能對他們來說過於昂貴。吐瓦魯已經同紐西蘭就分階段遷移有了一個專門的協定。

1990年代有些不同的預測將環境難民的總數定在約兩千五百萬(對難民的官方定義裏面只有躲避迫害的一名,而沒有包括環境移民)。IPCC預計2050年將存在一億五千萬環境難民,主要由於海岸線洪水、河岸侵蝕以及農業破壞。這個數字代表了2050年預計人口數100億的1.5%

缺水:
全球海面上升造成淡水污染的威脅,將影響海岸地區的飲用和灌溉用水。蒸發作用的增加使得水庫的作用減少。極端氣象的上升致使更多的水降落在變硬而無法吸收它們的泥土上,造成更多猛烈的洪水,而沒有起到潤濕土地或恢復地面水位的應有效果。在一些地區,殘退的冰川威脅到了水的供應。

更高的溫度降需要更多的水以作降溫之用。
在薩赫爾地區,在過去的30年間年降水量已觀察到有平均25%的減少。

 

地球的暖化,到底會對人類,造成多大的影響?聯合國跨國氣候小組IPCC,很快就要給大家答案;這份即將公佈的全球大報告指出,到世紀末的2100年,地球的 二氧化碳濃度,將達到工業革命前的2倍,地球平均氣溫,也將上升攝氏4.5度。

此外受到冰原融化影響,海平面會上升58公分,北極的夏天,也可能完全看不到冰塊;專家警告,如果我們不再好好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未來像是暴雨、大雪、乾旱、暖冬等等,極端天候,出現的頻率,將會越來越密集!

氣候專家:「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如果我們允許它(暖化),失去控制。」

在這項全球大調查報告出爐前夕,卻有人爆料,美國布希政府,曾經 圖介入研究,甚至竄改報告書的內容;將人類活動,導致氣溫上升,說成溫室效應和人類活動,並沒有直接關聯。氣候專家:「行政曾直接妨礙政府氣候科學家,和民眾的溝通。」

其實還不用等到2100年,地球暖化,已經開始對地球造成影響,日本的動物園春天還沒到,卻提早出現「動物嬰兒潮」,無尾熊、猴子、猩猩、長頸鹿、老虎,都在這時候,生下小BABY,動物的生理時鐘,已經開始出現紊亂。

科學家在看了聯合國的這份報告後,認為,南極和格林蘭的冰原融化,沒有被納入考慮,所以事實上,海平面上升的速度,遠比聯合國的預估,會更高更快!
根據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報告指出,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已由工業革命前的280ppmv,增加至現今的380ppmv;而台灣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以土地面積平均來說是世界第一,每人平均年排放量超過12噸,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全球暖化,已成為台灣人最「不願面對的真相」!
什麼是全球暖化?簡單來說,全球暖化是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到地球大氣層,吸收太陽的熱能所造成的。這些氣體就像厚厚的毯子,把日光的熱能困住,造成地球的溫度上升;溫室氣體愈多,地球的溫度就會愈高。這些溫室氣體來自汽車的化石燃料、發電廠以及森林、農地的流失。
在聯合國IPCC今年發表的第一份報告指出,從現在開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升高1.84度,而4月公佈的第二份報告,則將範圍擴大為1.16.4度。有研究表明,如果全球平均氣溫升高2度,地球上15%40%的物種將瀕臨滅絕;若氣溫上升4度,全球就會有30多億人口面臨缺水。
在此份報告中也直指,人類活動非常有可能是過去250年來大氣中溫室氣體增加的主因;二氧化碳濃度已由工業革命前的280ppmv增加至現今的380ppmv,增加了約35%。而由冰核鑽探分析中可確認,現今二氧化碳濃度已超越地球大氣過去65,000年以來的紀錄。
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全球暖化密切相關,而台灣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從1990年到2004年倍速成長111%,是全球成長值的四倍,每人平均年排放量超過12噸,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而且以土地面積來說,台灣CO2排放量竟然勇奪世界第一,排放密度驚人。
氣象局氣象科技中心主任鄭明典表示,在聯合國的報告中,台灣屬於氣候變遷的高危險群,過去一世紀以來,平均溫度就增加了1.3,暖化速度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也比鄰近的日本、中國大陸高。台灣必須正視這個問題,減小氣候變異的衝擊。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許晃雄分析,以過去約100年的氣象觀測資料來看,台灣夜間暖化現象比白天明顯,夏天暖化比冬天明顯;1980年之後,台灣發生高溫的機率增加,發生低溫的機率減少,1970年以後的寒潮發生次數也明顯減少,而台灣城市發展的熱島效應,對於暖化現象則有加成效果。
在降雨變化特徵方面,許晃雄指出,台灣連續不下雨日數逐漸變長,年降雨日減少,年降雨量變遷趨勢大多不顯著,但是整體而言:東北部增加,西南部減少,南部地區的乾季逐漸變長。全球暖化在降雨方面的影響尚不顯著,但是用水需求增加,缺水問題仍應重視。
全球暖化的嚴重性一直是人們「不願面對的真相」,電影「明天過後」中的災難情節是否有一天會真實上演?許晃雄認為,全球暖化的具體影響可能無法預測,但正確的應對方法是「給地球買保險」,政府不應該因為「不確定性」而延誤應對全球暖化的時機。

台長: 真真章魚絲
人氣(1,570)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悄悄話)
2010-01-03 09:09:24
ernsf
台灣硬起來! 抵制菲律賓!!
2013-05-20 16:55:08
春藥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1 15:37:0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