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0-04 21:05:07| 人氣42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映像管】(1)去看法國電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因為喜歡盧貝松;因為”Seven”是我最鍾愛的電影之一,那一天我去看了末日審判。

第一次知道到盧貝松這個人,是在第四台節目單的介紹內文,那一天撥的是「Subway」,而我正好有空就看了。不記得那是幾年前的事情,只記得過一陣子突然發現要上演的第五元素海報上的盧貝松,就是Subway的盧貝松;不大記得電影的內容,只記得偷情(大概是吧)的男女,以及整部片濃厚的龐克味,節奏強烈、幽默,可是卻異常的深沉與悲傷;不記得男主角的長相,只記得女主角最後倒臥在地下鐵月台的特寫,那一幕,像個巨浪直撲而來般的哀痛,而那個痛,到現在我還清清楚楚的感覺的到。很難解釋為什麼我會這麼喜歡一部連內容在講什麼我都說不上來的片子,只是那當中鮮明的速度、俐落的情緒畫分、金屬般的節拍、豐富而飽滿的畫面,以及盧貝松向來善用的幽默,卻強化了主角們的無力、無奈、空洞、虛無,以及痛,那一天我看完地下鐵,整個人傻傻的呆坐在電視機前看著字幕跑完,哭的衣服都濕了。

末日審判雖不是盧貝松親自導演,不過也稱的上是「盧貝松+尚雷諾」的金字招牌。

對法國電影的印象,一直都有「很藝術」的想像,即使大眾化如「愛蜜麗的異想世界」、「終極殺陣系列」,都比好萊塢式的電影來的藝術的多,更不用說大名鼎鼎的法國新浪潮時代,楚浮或高達這些「玩跳接於股掌之間」的大師。盧貝松之所以普遍聞名全球,原因之一也許就是因為他認為法國電影也可以很好萊塢,所以有了第五元素、末日審判這樣的片子,但這樣的理念對法國電影人而言,尤其是對傳承新浪潮思想的人來說,卻是無可理解的。

不曉得盧導自己會不會偶爾覺得迷惘,到底是藝術電影好還是商業電影好呢?雖然好萊塢電影並不代表電影的全部,但是在這個以好萊塢文化掛帥的電影時代中,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讓各國的電影文化都朝向好萊塢式邁進呢?以我一個觀眾來說,早期的盧貝松叫好不叫座,看電影得專心、耐心,但是導演的才華卻十分飽滿,近期的盧貝松叫座不一定叫好(終極殺陣可能例外),但相對的看起來輕鬆,節奏簡單不麻煩。末日審判這部片,的確一如預告所言很”Seven”,是好萊塢式的節奏與調調,只是過程還是不免有法國人的藝術味在,結尾也不如好萊塢式的強烈(劇情都已經這樣了,應該要有個更變態的兇手才是),用法國電影的角度看,這部片真是太華而不實了,用好萊塢的角度看這部片實在不夠、不夠、不夠!(當然不要想這麼多的話,這部片還是看的很爽,還是有很多小細節很盧貝松。)

文化交流的時刻其實是很美的,因為我們不知道會被激盪出來的化學反應是什麼,雖然在找尋平衡的過程中也許是那麼的可笑、是那麼的四不像,可是那種精神與過程是很偉大的。商業與藝術之間,應該沒有誰比較重要,台灣電影被法國人視為「新浪潮的接班」(雖然很多台灣電影我都看不懂,可是天啊!這真令人驕傲),這樣的小眾電影(不只是台灣)在法國還是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台灣影展辦了三個月還聲勢不墜),而今天聽到嘉宏說「生命」票房好到得事前先購票才有得看,雖然國片在台灣還是面臨勉強擠進幾廳的窘境,雖然台灣票房排行前幾名幾乎永遠是好萊塢大片,但我想台灣電影的力量畢竟還是沒有消失,而且至少一年比一年要來的前進(雖然這前進的距離微乎其微,前進的過程辛苦到爆肝......。)

哪種是藝術,哪種是商業,隨著時代文化環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尺規,商業混藝術、藝術混商業,只要觀眾的心被打動了,只要觀眾看爽了,就是好電影。

圖說:盧貝松早期最知名的應該是這部「Nikita」(霹靂煞),好萊塢還拿去拍成「雙面女蠍星」喔,我媽愛死了,不過跟盧仔的比起來還是有差。
來源:http://www.dng.idv.tw/dvdreviews/2003_03_04/nikita.htm

台長: 藍寶猴
人氣(42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映象館 |
此分類下一篇:【映像管】(2)去看西班牙電影
此分類上一篇:【映像館】那座孤獨的島嶼-非關男孩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