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個關卡的面試,面試官是編務委員,一個香港人,他的國語講得不好,一個完整的意思要表達很久而且坑坑疤疤零零落落,我極其認真仔細地聆聽他想要表達的意思,深怕自己因為聽不懂他的意思而答非所問。
「這個工作的壓力很大,妳能承受得了,能捱得住罵嗎?」
「只要是就事論事,合理的要求我都可以接受。」
他頓了一下。「那不合理的呢?」
「不合理的應該可以溝通吧!」
他看了我一眼。「我看妳大概撐不住吧。」
「怎麼說?」
「所謂的合理是由妳自己認定,可是既然我們會有所要求,那就是合理的,何況我們的報紙風格並不同於台灣的報紙,無論我們在香港、新加坡或馬來西亞,我們都會秉持我們一貫的風格。」
我懂他的意思。他的意思是不要把原來對台灣報紙的認知用在他們報社,因為並不適用;他的意思是若在他們的報社仍秉持原本台灣報紙風格的認知,那麼所謂合理與不合理的問題和衝擊勢必會應接不暇。
我懂他的意思。所以我所應徵的「要聞版編輯」的這個職位,所要具備的首要條件不是對新聞有多麼透徹的瞭解,而是要有心理準備做好破除一向對台灣報紙風格認知的功課。
「我在台灣生長這麼多年,我當然很清楚台灣報紙的風格是怎樣,但是我很樂見有不同於台灣報紙風格的報紙在台灣出現。」
他再看了我一眼。「我會記得妳今天所說的話。」
我通過了面試,得到了這個工作。4月18日台灣的蘋果日報即將創報,以兩年前壹周刊來台創刊的例子看來,蘋果日報宣傳造勢的規模肯定是不小的陣仗,對台灣本地的報業也勢必造成不小的競爭與衝擊。
「我很樂見有不同於台灣報紙風格的報紙在台灣出現。」我說得是實話,而不是逢迎或為了得到這個工作機會才刻意說出的違心之論。相對於兩年前,壹周刊將其在香港的那一套狗仔隊模式搬到台灣來,打著腥辣八卦的新聞賣點,瞄準大眾喜愛偷窺的心理,大舉進運台灣市場,在大眾一窩蜂想要知道佼寶戀究竟是真是假之時,我和同學秉著身為傳播人的理性與道德感,為捍衛媒體的純淨與高尚,認為此風不可長而拒買拒看壹周刊。
時至今日,再回頭仔細評估壹周刊的報導,摒除那些繪聲繪影疑似真實的八卦之外,壹周刊也確實挖掘了不少其他媒體沒有報導的內幕,而其他媒體為什麼沒有報導這些內幕,若不是不知情那便是知情而不敢報導;而其他媒體為什麼不知情,那便是競爭力不夠,別人可以挖得到新聞,他卻不行;或者為什麼其他媒體知情而不敢報導,這可能牽扯到政治或利益掛勾,或者是被幕後強大的力量給壓制了,就好比壹周刊報導某位政治人物與非法酒店的利益輸送而惹來打手砸爛辦公室的案件,其他媒體或者認為犯不著惹來這樣的麻煩而選擇較安全的新聞報導。可是當媒體這個傳播者為了自身的利益而開始有選擇性地報導新聞,就意味著傳播者已經漠視泯滅受眾有「知」的權利,因此受眾從媒體接收到的訊息只是片面的真實,而一般受眾對於媒體聚焦的報導通常是全盤接受而不具有反思的能力,因此大多數的受眾都認為媒體所聚焦的真實就是全部的事實,而媒體也就是這樣操縱受眾於股掌之上。
由於媒體具備這種聚焦的特性,因此媒體的論述觀點對於受眾辨別是非真偽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尤其是那些並不是發生在民眾周遭的新聞,民眾特別會依賴媒體的觀點,就好像現在進行得如火如荼的美伊戰爭,戰爭情勢熟優熟劣?死傷人數誰多誰少?國際輿論是好是壞?國內各大媒體所報導的觀點其實就是CNN觀點,CNN勢必是傾向對美國有利的觀點,所以這又是媒體所聚焦的片面真實。
多年前的六四天安門事件,我們從媒體報導得知中共血洗天安門廣場,開入坦克車壓死抗議的學生,可是後來當時身在天安門廣場的侯德建卻親口說,他並沒有親眼看到有任何人死亡,事實的真相難以釐清,但大多數人都相信媒體報導的是真實。從某個角度來說,媒體之所以具有顛覆的能力,是愚昧的受眾所賦予的。
又好比選舉,其實國內外的政治人物在選舉時都很懂得竭盡所能運用媒體造勢,然而,國內的政治人物卻顯得技高一籌,以往以政治力介入媒體經營的時代已經被現在的「政治公關」所取代,政治人物深諳媒體特性,懂得利用媒體為自己製造曝光率,別說是選舉的時候,即便是平時政治人物只要逮到機會必定是大搞公關作秀,例如連戰要打一通賀喜的電話給宋楚瑜,必定是所有的媒體記者都到齊之後,電話鈴聲才會響起,而且談話內容必定全都錄,政治人物非常熟悉媒體的作業方式,所以他們不會讓任何一家媒體獨漏新聞,經由政治人物的操控,加上媒體也樂得有新聞可報導,最後顯示的結果就是每一家媒體的政治新聞都大同小異,也造成政治人物得以曝光與媒體有新聞可報的雙贏結果,但試問,這樣的媒體操作對民眾的意義何在?而最弔詭的是,政治人物製造一個真實的新聞,而「製造」的本身就是虛假,媒體傳播一個虛假的事件,卻要受眾相信它是真的,媒體身為守門人的責任究竟何在?
再回到報紙媒體,國內三大家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經過我一番研究比較,這三家報紙都無法脫離政黨色彩,從其社論就可窺知一二,中時和聯合偏向泛藍政黨,只要逮到機會就肆無忌憚批評執政黨;反之,自由偏向民進黨,也是逮到機會就竭盡所能批評在野黨。偶爾可以看到一些超然中立的論點,但是卻顯得很刻意。所以,聰明的讀者不應該長期只閱讀同一份報紙,否則看到的也只是媒體聚焦的片面真實。
這個現象或許在一個全新外來媒體的介入會出現不一樣的轉機,所以,不同於兩年前我對壹周刊進入台灣的不以為然,這次我真的樂見蘋果日報以截然不同的風格型態進到台灣。有人說台灣的報社不好進去,但是一旦成為報社的一員就可以混到退休,除非是自己想走否則沒人會趕你走,於是報社裡多得是沒有競爭力的記者,而沒有競爭力的記者能挖到什麼新聞?受眾永遠只能接收媒體選擇性報導的新聞嗎?請記得我們有「知」的權利,也有說「不」的權利。
媒體永遠需要新的衝擊與激盪,否則就只能是一灘腐敗的死水。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