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ㄉ介紹
鋼琴自1709年被意大利人克裏斯多佛發明﹑製造出來之後﹐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日子裏﹐它從窄小的音域﹐微細音量及薄弱的結構﹐研究發展成今天的樂器之王﹕人們則從排斥﹑懷疑到接納﹑肯定及喜愛它的地步。人是萬物當中唯一能將想像力化成語言說出來的動物。縱觀整個音樂史﹐音樂家們總是不斷地在描繪內心情感的道路上一點一滴﹐他們除了借用人聲外﹐更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樂器做為傳達心聲的媒介。
鋼琴的發明
鋼琴是由意大利人克利斯多佛利(Bartolommeo Cristofori )在1700到1710年間發明。鋼琴又稱為“樂器皇帝”;“樂器之王”。Piano是pianoforte 的簡稱。鋼琴由琴弦列、音板、支架、鍵盤系統、踏辯機械和外殼其六大部分組成。鋼琴的使用材質:琴弦列:高、中音琴弦由鋼細製成;低音琴弦由鋼絲加上紫銅纏絲製成。音板:木質結構。木材要求質地柔軟、有彈性、易傳導振動,以白松或梧桐為最佳。支架:包括鑄鐵支架和木支架兩部分。鍵盤系統:黑白琴鍵有象牙火電木製成;音棰常用木制。踏辯機械:金屬結構。外殼:漆飾木板結構。
鋼琴的踏板
現代鋼琴上有三支踏板﹐右邊是制音滑板(Damper or Sustaining Pedal)﹐中間是持間踏板(Sostenuto Pedal)﹐左邊是柔音踏板。日本製造的立型鋼琴則有三個踏板﹐中間的踏板不是拿來持音﹐而是用來產生更微小的聲音﹐以供練習時不致於吵到他人的用途。
鋼琴的特色
鋼琴的“特性”在音樂家的觀念中﹕它能發出深邃巨大的音響也能柔情地吟唱﹔漸強漸弱﹑突強突弱等音樂線條能很清楚地被表現出來﹔快速的音符能清晰地活動而不造成音響的混淆﹔踏板的發明﹑改進﹐使音色上增加了許多變化的能力﹐同時也使音樂線條具有黏密性。於是大量的經典作品便源源不斷地湧出﹐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彈奏曲目。 鋼琴的音樂特色:音域寬廣,音量宏大,音色變化豐富,可以表達各種不同的音樂情緒,或剛或柔,或急或緩均可恰到好處;高音青翠,中音豐富,低音雄厚,可以模倣整個交響樂隊的效果。
現代鋼琴應用
現代鋼琴的鍵盤達七個八度,最高音為A;也有再加一個小三度的,最高音為C(88鍵)。鋼琴第一次用於獨奏樂器是在1768年J.C.在英國的一次演出。鋼琴五重奏:鋼琴,雙簧管,單簧管,圓號和大管。另一種搭配是鋼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鋼琴四重奏:鋼琴,小提琴,雙簧管長笛。另一種是鋼琴,單簧管,小提琴和大提琴。立式鋼琴,價格便宜,佔用空間小,成為愛好者的購買對象。三角鋼琴則用於大型演出或專業人士。立式鋼琴採用一種琴弦交錯的設計方案,有效地節約了高度與厚度。在此之前的立式鋼琴高度達2.4米。現在的只有1-2米高。三角鋼琴有 2.7米長。鋼琴應用極廣,從管弦樂到爵士樂,從室內樂到流行樂。三角鋼琴發源於1709年歐洲的古鋼琴,又稱羽管鍵琴。立式鋼琴則發源於19世紀早期的三角鋼琴。
鋼琴的音樂
鋼琴用的組曲產生於呂利時代的法國﹐首創這種樂曲的是商布尼葉爾﹐他是路易十四的首席鋼琴師﹐也是首倡把四種舞曲﹕阿雷曼德﹑庫朗特﹑薩拉班德﹑吉格編成一套組曲的人﹐後來一直到巴赫時代﹐這種形式成了組曲和古曲的基本形式。
除商布尼葉爾之外﹐鋼琴音樂方面佔有重要地位的作家﹐還有庫勃蘭族中的幾位音樂家。L.庫勃蘭是著名F.庫勃蘭的伯父﹐在確立法國組曲的特性上頗有貢獻。弗羅貝格是寫鋼琴音樂的專家﹐他的組曲除了法國式的華麗之外﹐又加上了德國音樂的親切和他的無限豐富的樂思。在鋼琴音樂史上﹐佔重要地位的作家是庫那烏﹐他是第一個把弦樂器已有的奏鳴般到了鋼琴上來的人。1692年出版的他的鋼琴新練習﹐其中包含一些奏鳴曲形式的組曲﹐這是前所未見的。1696年﹐他又發表了他的鋼琴新集﹐或稱新作奏鳴七篇﹐庫那烏用他的奏鳴曲開闢一條新路﹐這條路的發展延續了一個世紀而抵達於海頓的時代。
世界上第一台已知的鋼琴是由義大利大鍵琴製造師
克里斯多弗里(Bartolomeo Cristofori 1655-1731)
所發明的,雖然克里斯多弗里製造第一台鋼琴的正
確時間並不清楚,目前廣泛認知的是克里斯多弗里
大約在1709年左右建造了第一台有擊槌裝置的鋼琴。
當時最流行的樂器是大鍵琴,然而,大鍵琴是由鉤
子撥奏琴弦產生聲音,其音量無法藉由彈奏產生強
弱變化,也不能夠表現音色。因此,演奏者無法像
在許多其他樂器上一樣,展現多樣的音樂表情變化。
控制強弱變化在絃樂器上是很容易做到的,比如:
小提琴,然而對於撥奏鍵盤樂器則是不可能的事。
這種欲更加掌握音樂表情的藝術渴望,直接導向了
鋼琴的發明,克里斯多弗里發明的新樂器具有一種
裝置,能夠給予想要的強弱回應,演奏家終於可以
在鋼琴上藉由手指的力度改變音量和音色。
克里斯多弗里是藉由一種能夠以不同強弱動作敲擊
琴弦的琴槌裝置,取代了大鍵琴的撥奏系統,成功
地達成了這樣的效果。這個新的擊絃動作使得這個
新樂器能夠產生強 (forte) 和弱 (piano) 的聲音,
因此被命名為”pianoforte”,也稱為
”gravicembalo col piano e forte” -- 意即 :”
一台可以彈強和弱的(有槌子的)大鍵琴”。 很顯然
地,這個名字說明了鋼琴的外形酷似大鍵琴,而且
鋼琴能根據於鍵盤上的施力多寡改變音量,這一點
特質是大鍵琴無法做到的。
克里斯多弗里還成功地創造了一種 ”退避裝置
”(escapement device),可以阻止琴槌在敲擊完之
後再度彈回並重複敲擊,這個動作也防止了與琴弦
間的持續接觸,與琴弦持續接觸正是造成古鋼琴
(翼琴)聲音微弱不清的原因,這個裝置因此使得鋼
琴的聲音能夠延續較長。另一項克里斯多弗里的重
要發明是”制音系統” (damper system),當琴鍵被
放開時,琴弦必須立即靜止無聲,此時就需要用到
制音器。這些新技術讓彈奏者第一次能夠在鍵盤上
藉由彈輕彈重表現出強音或弱音,在當時對於鍵盤
樂器是項非常重大的突破。
事實上,鋼琴還可以根據手指碰擊琴鍵的速度,產
生漸強與漸弱的音量變化,這大大增強了鋼琴的表
現能力,克里斯多弗里的新樂器的確比古鋼琴和大
鍵琴擁有更寬廣的力度表現。儘管如此,克里斯多
弗里早期的新樂器是使用古鋼琴的細弦,琴槌也以
皮革包裹,他們的聲音和現在的鋼琴聲音並不一樣,
克里斯多弗里的鋼琴聲音其實很小,甚至比大鍵琴
還弱,為此克里斯多弗里還繼續了一些革新,比如:
增強了鋼琴的框架使能支撐較粗重的琴弦。
然而,許多鍵盤樂器製造者似乎認為鋼琴的複雜構
造是不必要的,鋼琴的多樣性能也沒有在巴洛克作
曲家中得到青睞,直到J. C. Bach 於 1768年舉行
第一場鋼琴獨奏會,鋼琴才開始受到歡迎。這是第
一次鍵盤樂器被視為偉大的獨奏樂器,莫札特和海
頓開始為它寫音樂,他們確立新的音樂風格即後來
被稱為 ”古典樂派”,就這方面而言, 鋼琴可以說
在巴洛克的式微及古典時代展露曙光中扮演決定性
的重要一環。
克里斯多弗里一生製造了約20架鋼琴,目前僅有三
架琴還保留著,在克里斯多弗里發明鋼琴之後40年
間,鋼琴已經遍及歐洲各地並凌駕於大鍵琴和古鋼
琴之上,它不僅受貴族所青睞,更成為中產階級所
選擇的樂器,然而,克里斯多弗里終其一生並未因
為他的發明獲得成功和名聲。
”pianoforte”這個名詞最早使用於克里斯多弗里的
鋼琴,18世紀時 ”pianoforte” 和 ”fortepiano”
兩個說法都使用,到19世紀時 ”pianoforte” 則是
當時慣常使用的稱呼,今日則縮短為”piano”。
自從克里斯多弗里發明鋼琴至今,已有一段長遠的
時間,克里斯多弗里設計的鋼琴直到19世紀都幾乎
沒有改變仍在使用,我們甚至可以說,鋼琴發展三
百年來,雖然經過許多改進和技術上的革新,然而
令人驚嘆的是,和克里斯多弗里的創作品相較,現
代的鋼琴並沒有太大差別的變化。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