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件總是一個一個閃在螢光幕上。
政治的混亂、政黨的吵架、治安的缺失、司法的正義,運氣比較好的話,可以看到世界球后之類比較正面的報導。
一些日子之前,也許,
我看到恐龍法官的判決會震怒;
看到廢除死刑的爭議會大發牢騷;
看到因誤判而喪命的士兵會抱不平;
看到索求3成獎金的法律系學生會大嘆息……
然而,那樣的心情如今卻不再重現。
取而代之的,是永遠比那些憤怒或情緒更早到來的問題---
「這個新聞的真實性有多少?」
如果這個新聞的真實性並不高,裡面加了很多撰文者的主觀意識或是為了引起大眾注意而堆疊上去的扭曲事實,那,為了這則新聞而情緒波動,不是很悲哀嗎?
*
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就變成這樣了。
大概是去年暑假因為那本數學書而上新聞給的感慨吧!
拍攝的時候,說的話、做的事、營造的情境,全是被定位過的。
然後,這些被定位過的景象,經過了篩選之後上了新聞。
我後來自己去看了那篇新聞,不知道該驕傲或是該哭泣。
當然,那時候的心情沒有想這麼多,純粹就是高興、甚至有點慶幸。
只是後來新聞稿的字字句句卻令人心虛了。
「這的確大大提升了我們的數學能力」
「我相信這樣的英數專書,能為他們未來大學讀原文書奠定基礎」
「我們在寫書的過程中成長茁壯、學會更多知識」
「……」
我可以說這裡面沒有多少句是真心話。
不是我要批評我的老師,我是發自內心承認他為了這本書奔波很久,
但,我也不想否認,為這本書付出過很多心力的,大概也只有老師一個人。
當年才三題數學就拖稿拖了n個月的人,能成長茁壯嗎?
才翻譯三題簡單數學,能對原文書有很大幫助嗎?
明明就很少人真的為了這本書盡心盡力,
卻因為這本書莫名奇妙竄紅而變得很神氣很自豪...
那些台詞,理所當然是為了放上版面而說的。
*
我無意批判任何人,讓我傷心的是新聞製造出來的假象。
如果這麼簡單一件小事、這麼不起眼一件小事,
就要這麼大費周章的營造出適合登給大眾閱讀的氣氛,
社會上那些大事件、那些衝突、那些不平等、那些表面上看起來令人傻眼的話題,
隱藏了多少真相?
僅是為了迎合大眾口味而鬧得滿城風雨、眾口喧嘩,
卻很少人去真正地看到所有事件後面應該被注意到的價值...
批評小善、崇尚大善的我們,卻很少打擊大惡。
(如果撿到兩萬元的人不還錢,她其實更不會挨罵,她挨罵是因為她沒有很慈悲的全數歸還... 可是,如果我們真的這麼詬病索取三成這件事,法律何必這樣規定呢?法律何不規定"原失主不必分成給拾取人"?)
憤怒地支持死刑的我們,卻沒想過那樣的嚴重性。
(我們當然事不關己的說某些人該死,可是如果槍放在你手上,死刑犯站在你面前,你有權隨時按下板機,有多少人會按?有多少人敢按? 我們不必承擔那些看不到的責任和壓力,所以我們認為處死一個人是件沒那麼困難的事情...)
很多很多事情,我們只用很簡單的眼光掃過一層表面。
又或者說,很多很多事情,我們的目光被媒體聚焦在不該是焦點的焦點。
*
所以我變得太冷靜了。
看到報導的第一個反應不再是像一個正常人一樣該生氣就生氣、該悲傷就悲傷,
竟然是腦中先閃出一個問題... 「這些話有多少真實性?」
然而,一則新聞有多少真實性,不是那麼容易能被知道的。
這樣的改變只會造成我自己的困擾,
既不相信新聞裡的敘述,又沒能力找出那些敘述後面所謂的「真相」。
這只會讓我變成一個聽到所有聳聽的消息都不為所動的冷血動物。
有的時候,我甚至有點希望自己沒有看清過很多真相,
能夠像一個正常人一樣有正常的情緒,而不是壓著自己的腦袋懷疑東懷疑西。
只是現在新聞報導中的字句和那些被牽制的思想,讓我感到無盡的感慨。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