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堂 抑鬱難解→談突破
代領人:黎建球教授
導讀人:洪xx
小組成員:劉x容、張x華、吳x穎、崔x貞(依年齡排序)
「有低潮,才能看到深度。有留白,才能抓到重點。」(王文華)
前言
《家用哲學醫藥箱》封面有幾句話:『孤獨難耐、胡思亂想、抑鬱難解、神經緊張?快打開哲學藥箱,服用哲學藥丸,強大的藥效將解除你的各種煩惱與疼痛。』藥盒上書寫了『康德二百五』。(明明是康德600,折半應是300,怎會是250?原來是取笑康德600而來)
封底是《家用哲學醫藥箱》成份、適應症、用量、注意事項與警告,其中「警告」這一項讓人莞爾:『服用本藥箱之藥物,可能引發「沉迷於哲學思考」、「立志為哲學家」、「誤以為自己是哲學家」等副作用』。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孤獨難耐、胡思亂想、抑鬱難解、神經緊張……」是不是病?在哲學立場來看,這些是心理現象;就哲學諮商的觀點來看,這些不是病。接著,既然不是病,自然就不需以病態來對待,而哲學的作用正是對治的良方。在這八次的讀書會中,我們將探討哲學的妙用,希望每一次的閱讀與討論,可以讓你享受「哲學家」的歷程,因為省思是哲學家的必由之路,歡迎各位都有一個副作用:『立志成為哲學家』。
讀書方法:
1、它『究竟』說什麼?
2、它『想要』說什麼?
3、它『能夠』說什麼?
4、它『應該』說什麼?
(傅佩榮)
文本導讀
症狀:抑鬱難解
突破的解藥:「偉人之所以偉大,在於能夠認清自身的逆境」----巴斯卡
壹、破題釋義
一、廣義的抑鬱是指:心情頹喪、無精打采、意志消沉。
二、狹義:憂鬱症
三、澄清:「鬱卒」是諸多抑鬱現象中的一種特徵。
貳、抑鬱哲學家的故事與解決之道
一、斯賓諾莎:解藥「喜悅是一種促進增強身體活力的感受,反之,悲傷則是一種削弱並阻礙身體活力的感受。」
1、主述病症:命運坎坷
2、表現出的症狀:鬱鬱寡歡、懷憂喪志、內心悲傷、心情沉重、四肢疲憊無力。
3、判斷:心理悲傷導至肉體不健康,因此,斯賓諾沙強調心神與體魄的相關性。即:心裡喜悅→體力充沛,反之亦然。然而領導身心運作的是什麼?以哲學的角度來看,是思想,「一個人可以體悟肢體活動能增進心靈的活力」是思想;然而實踐的能力「鞭策自己多多…..以鍛練體魄」是思想的結果。
二、巴斯卡:提出「人是會思考的蘆葦」的哲學家。解藥:「(看內文)人之所以偉大……..若能認清自己的不幸,則堪稱偉大。」
1、主要論述:人類畏懼獨處。因為『自身的空無、孤獨、欠缺、依賴、軟弱、空虛』是一種沉重的威脅重重的壓在人們的存在之上,「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一定會死去,但是我對無法逃避的死亡卻所知無幾。」人類的生命是「世界上最脆弱的東西」。
2、表現症狀:逃避對自身的思考,改以追求激情狂熱。
3、判斷:只有人類具思考自我和認清自我狀況的能力,即「內省」。以哲學的思考並運用哲理因應問題。所以,人雖脆弱如草木,但是草木不會思考,人卻可以思考,而人也因為思考而偉大。
三、尼采:精神三變→駱駝、獅子、嬰兒;超人哲學。
1、主述症狀:位於巔峰的人必須忍受悲傷與挫折,聰明善感的人經常一生窮途潦倒飽受情緒之苦。
2、表現症狀:高處不勝寒、精神痛苦、眾人皆醉我獨醒。
3、判斷:聰慧之人就是位於巔峰的人,處在巔峰當然有舉世滔滔知我其誰的孤獨,但是,正因為聰慧,所以可以先天下之憂而憂、他人醉倒我還醒著。這些人具有不屈不撓的精神與知變通、解決問題的創見。「位於巔峰的人最苦於生存,卻也最堅毅不撓」
參、突破之道:超越
一、斯賓諾莎、巴斯卡、尼采皆強調意識與意志的超越。
二、方法:請大家去思考幾個問題
1、如何超越?
2、你遇道抑鬱難解時如何突破此一困境
3、介紹幾位哲學家與當代人物的超越之道:
(1) 雅士培:世界上充滿了密碼,把密碼解開,發現人生雖然有限,卻有其存在的基礎。意識的轉換可以超越所有的不幸與困境。(四大聖哲篇:他們的生命在於體驗了人類的根本處境,發展在世的任務。)---自我覺悟。
(2) 卡繆:人生若是一種荒謬型態,此情況我必須接受,並且以荒謬為一個起點,以反抗、自由與熱情,去重建人生。
(3) 蘇格拉底:被處以引鴆而死的蘇格拉底,以「面對濃烈的哀愁時,解放靈魂,展現偉大仁慈的平安氣氛,讓死亡無所依憑」即:真正的生命不是走向死亡的生命,而是走向「善」的生命。
(4) 王維居輞川,後成為詩佛的故事。
(5) 中教司長何進財
三、我的心得:日前去一間教堂,看到牆上一篇格言:
「願上帝賜給我平靜,讓我去面對不能改變的事;願上帝賜給我勇氣,讓我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願上帝賜給我智慧,讓我分辨二者的差異。」
就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我會這麼轉化它:
「以平靜的心,去面對不能改變的事;以勇氣,去改變可以改變的事;以智慧,去分辨二者的差異。」
聖嚴老和尚也曾說過:「提起它、面對它、解決它、放下它」
然而,該怎麼做才會有「平靜」?我有勇氣卻不足以成事,其中是否還有實踐的方法?人人都希望有智慧,我如何培養智慧,讓我去分辨是非與動靜?
「提起它、面對它、解決它、放下它」是一句安心的口號嗎?
原來這些都來自哲學思考的培養,我試圖找出一些實際的可行方法:
如何培養一超越的思考:
1、「界線」(事件對象、困難)是什麼?---先確定你遭遇的事件。
2、方法:
(1) 模糊法
(2) 轉移法
(3) 取代法
3、結果如何?---得到什麼、有什麼新狀況、檢驗是否真超越了?
肆:延伸閱讀
《掌握你最後一張王牌》傅佩榮
《通往哲學的後門階梯》威廉‧魏施德著,鄭志成譯
《哲學的慰藉》艾倫‧狄波頓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