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開埠以來,歷經殖民政府到現在的特區政府,早以資本主義為首,雖藉國民利益為名卻不以為實,造成貧富懸殊、階級仇恨,最讓人不恥的『官商勾結』,資本家操縱政治版圖從地產霸權漸露,到現在西九文娛區至香港藝術發展局,從政治到藝術顧問,香港到了以為沒有『商業』注入引導『自我營生』,藝術便沒法生存的田地,實在讓人唏噓。」
「商業真的比一般藝術家更懂得經營藝術嗎?我們檢討一下現時許多資本家藉『慈善基金會』舉辦的各種回饋社會活動,他們是否真實地想為社會回饋心力?我們看到的僅是願意支持『主題式』贊助活動如符合公司形象及發展的社會公益性活動;而藝術基金會則只贊助某些『高雅』藝術,或指名只向祖國中國貢獻心力。」
「不要以為商業可以打救藝術,相信商業可以引進更多資源。我們現在眼見香港政府所做的,不僅僅混淆『藝術創作』與『藝術活動』的意義,不斷鼓勵『活動』,卻忽略『創作』方能產生活動運作的『原始材料』。」
「忽略了藝術發展的真義及犧牲城市的文化養分,香港政府正在庸俗化地建築一個『消費藝術』的香港。」
澳門式結構又如何?
澳門人或許還妒忌香港有些企業會成立基金會,做些回饋社會的花招,澳門的大型企業還不需要做這些表面工夫呢。
更甚者有些私人企業還成立「非牟利社團」向政府及澳門的基金會要錢,與本地的創作者爭奪資源。
在澳門經營社團其實也不是太難,有些社團基本上甚麼也不用做,每年都有可觀的贊助,或者不懂藝術做藝術推廣,都可以獲得大量資助。
政治如何介入藝術?政府如何介入藝術?
在澳門,藝術是否已經淪為年青人發洩精力的課餘活動?又或是變相的親子活動?又或是為遊客提供多一個買手信的地方?
我們也希望政府能主動建立平台,促使大型企業利用盈餘按比例注入其下的藝術基金,經由政府作配對,把企業的藝術基金與本地的創作人拉在一起。政府要做的絕不是以政策傾斜幫助本身實力雄厚的外資公司,把澳門的稀缺資源(土地)雙手送給他們,而大家都知道,這是多麼令人不齒的稱作「官商勾結」的把戲。
我以前都有誤解,每次談到一些結構性問題時,最後都會以藝術教育的缺失作結;而談到藝術教育都必定會想到從小朋友開始,但其實這完全是一個誤解,在一個奴隷制度的社會裡,只要長官站出來說一句:「我今晚打算去文化中心看國際電影錄像節,有誰肯陪我?」相信今年六月應該開始下雪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