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三峽大壩的完工,終於要開始注水的那一刻,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子民,在這個時候,會是什麼樣的感覺?我雖然不是中共治權下的一份子,但在中國文化薰陶下成長的我,在這一刻,無疑是感傷的,甚至是悲慟的。
身為一個歷史相關科系的學生,面對中國歷史上難以數計的珍貴資產將全部沒入水中,隨著創造他們的人一起走入歷史,心中感到相當的難過。為了經濟的發展,讓自己祖先所留下來的珍貴文化資產毀於一旦,對於那些亟欲發財的中國人而言,似乎是不錯的交換。也許對擁有悠久歷史背景的他們,古蹟遺產多如牛毛,實在有些不屑一顧,即便淹沒三峽眾多古蹟,仍無損作為世界文明古國的尊崇地位。
但是,經濟的利益只能維繫一時,文化史蹟的保存卻是永遠的、不應間斷的重要工作。我本以為歷經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後,中共當局應該已經學了乖,即便無力修繕維護,至少也要保持現狀;留下來的古蹟再多,對於文化歷史的研究者而言,仍是遠遠不夠的。如今竟為了發展經濟,寧願用如此粗魯的手段,把真正珍貴的東西給破壞掉。這本是窮國為求人民生計,在麵包與理想難以兩全時不得不出的下下之策,中國大陸如今已然是世界排名有數的大經濟體之一,卻還做出只有窮國才會做的勾當,實在是愚蠢至極。
三峽一被淹沒,繼承悠久漢文化的華人社會,所喪失的,絕對不僅僅只是那些有形的歷史遺跡而已,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騷客吟哦三峽的名篇絕句,隨著三峽的不再,如今成為弔念三峽過往的「誄文」。那些文字稱頌的對象,已成為絕響;那些險灘急湍、峻嶺危壁,將不復出現在中國人的心中;那些古人所曾見過的天成美景,我們也無緣得以再見了。失去了可以跟古人連繫的山水景色,那些優美的文字,彷彿也可以預見,將慢慢在中國人的心中逐漸死去。
也許,對急著發展經濟的中國官方來說,這種空虛疏泛的文化心理,不如大壩蓋成後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來的動人。是啊,蓋大壩似乎是他們發展經濟不得不遵行的「硬道理」,至於文化,他們大概以為,只要中國人存在一天,他們的文化就能延續不輟。
但是,如今的中國人,還是以前的中國人嗎?
相較於香港、台灣、新加坡,乃至於散居於世界的華人而言,活在「中原」的那群中國人,保存自己的文化卻是相對而言最少的。即便是亟想脫離「大中華文化」的激進台獨份子,他們倡言保護的語言、文化、史蹟等,無一不是從那個古老悠久的中國而來(當然原住民不算在內)。而自詡「政治正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他所代表的那個中國,卻已經不是以前那個中國了。即便山東曲阜的孔林還在,如今中國大陸的小孩子,卻已不是將儒家經典中的那些道理作為人格養成的準則了,他們把中國傳統的文化視做舊社會封建時代的遺毒,連同中國文化美好的精髓,一併丟棄到垃圾堆裡。他們使用符號化的簡體字書寫,口中講著洋式或日式的「中文」,以馬克思—列寧理論作為他們立國的奠基。如今生活在中國土地上的那一群人,彷彿被一隻看不見的大手操控,逐步將原本成熟精緻的文化崩解敗壞,讓「禮失求諸野」不斷發生在每個屬於中國人的世代,成為中國本土的宿命。
台灣發展了五十年的經濟,一直到最近二十年才逐漸意識到保存自己文化的重要。中國人也許覺得自己的錢還沒賺夠吧,也許真要他們自己覺悟,發現這些歷史遺產不僅僅是增加國際地位或是發展觀光的工具,更是這個國家、這個族群、這個文化發展的重要見證與基礎,他們才會無比痛心的花費多於建造這個大壩數十倍以上的金錢,去挽回自己祖先所留下的真正無價的資產,彌補他們自己曾經犯下的過錯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