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馬英九八年總統任內最大的成就,正經來說,我想兩岸關係和緩可以擺第一。扁政府時期劍拔弩張的兩岸關係,幾乎是馬英九一上任就和緩下來。接著三通、直換人民幣、開放觀光、開放留學,種種之作為,無論評價是好是壞,我相信馬英九一定將此當成他總統任內有數的重大政績。說句難聽話,可能也是他八年任期內唯一「有感」的政績。
但意外的是,馬政府一心想讓兩岸關係日趨緊密,但臺灣人對中國卻愈發疏離。馬政府也許很戮力,但中國卻不停扯後腿。馬英九所帶領的國民黨一步步走到今日,中共可是「功不可沒」。同時,相較於八年前,中國的行徑也愈來愈「走經」,無論是想要轉移國內的經濟劣勢,還是自以為真可以與美國一爭高下,中國的惡鄰形象,在這幾年「突飛猛進」,可以說是國際共識了。
馬政府兩岸政策原本可能會使臺灣「傾中」,中國的行徑卻使結果適得其反。當然,這也有可能是中國的計謀,先略施小惠使馬政府「歸附」,然後再生吞活剝。但臺灣社會畢竟不是可以由政府予取予求的魚肉,當國民黨想要強行通過服貿,引起社會的反彈,多少也可以間接反映中共的作為會遭到臺灣人如何抵制。當中國各處發生民怨卻遭到壓制,臺灣人的反應,不過是將消音的民怨呈現出來。
自反服貿以來一連串的運動,使今日民進黨站穩大位,擁有執政與立法的主導權,與其說是國民黨自敗,不如說是共產黨「促成」。也許在中國,受到壓迫的人民只能上街叫囂、被城管爆打,之後即不了了之。但在臺灣,人民的怒氣很快就化為政治行動,在選票上狠狠將中共在臺灣的代理人驅逐出政壇。可以說,反服貿以來的臺灣公民運動,幾乎是中共暴政引發民怨在臺灣的重現,但臺灣因為沒有被中共實際管轄,所以最終可以藉由民主程序去否決中共的路線。
尤有甚者,原本動輒得咎的兩岸關係,也因為這幾年中共一連串的行徑,重要性大不如前。蔡英文就職演說,幾乎所有的國際媒體都圍繞在蔡英文的兩岸內容上,國民黨支持者跟親中派報紙更是不斷提及。但這樣大肆討論的狀態,實情卻有可能是兩岸關係的影響力遠不如過往。中共動作頻頻,希望以惡化兩岸關係來削弱蔡英文的支持度,但似乎成效不彰。這可能是因為對臺灣而言,兩岸關係並不是最急迫的,而且過去八年的「緊密關係」,並沒有對臺灣有多少助益,反而助長中共氣焰。則兩岸關係惡化,似乎並非壞事。這從中共揚言縮減觀光客來臺人數(雖然我從沒看到中共喉舌媒體有什麼報導,永遠都是臺灣的親中媒體在說),網路反而一片慶賀之聲,可見一斑。
此外,中國經濟發展遲緩,對臺灣的牽制也大不如前。中共坑殺臺商,竊取專利與技術以低價傾銷等伎倆,已經使原本帶有光環的中國市場,變成避之不及的瘴癘地。雖然仍不乏有人以說客之姿,不斷強調西進中國的必要性,但中國經濟表現出來的疲態,已經讓人難以信服這個市場還有什麼機遇。尤其現在已有說法,認為國民黨急於與中國在經濟上融合,是要幫助中國吞併臺灣,這更坐實抗拒與中國連結,才是使臺灣得以保存之路。所以中國動輒威嚇要斷絕經濟往來等因素,對蔡英文的影響並不大,因為支持蔡英文的人,多半也不在意這樣的威嚇。
弱化兩岸關係對臺灣政治的影響,既是蔡英文的目的,也是國民黨八年來的「成績」。馬英九的親中策略,反而讓許多臺灣人意識到親中之不可行。臺灣親中,終究只是一廂情願,無法從中國處得到想要的回饋。這促使臺灣社會去正視中國依然是極權專制國家的本質,也看清中國無意與臺灣和平共處的心態。當中國與臺灣漸行漸遠,兩岸關係退燒也是必然的走勢。
只是一旦這種間接手段無法牽制臺灣,中國會有什麼動作,實難預料。雖有論者認為中國的內政尚且自顧不暇,無法處理臺灣問題,但也不能排除習近平想藉由對外挑釁來轉移內部矛盾的可能性。但這畢竟不是操之在我,臺灣日漸降低兩岸關係造成的震盪,反而才是未來可行,也應行之路。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