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王家拆了,我想許多人的臉書一定充斥叫罵之聲,我的臉書頁面自昨天一早就「實況轉播」,過了中午則開始大量轉發新聞和評論,迄今不止。
講王家的事情很多了,我想提點「後設」的士林王家案。比如說,我的臉書頁面,王家強拆是唯一的焦點新聞,但到了電視新聞上,這件事情只是可有可無的花邊,唯一一大早就現場連線轉播的電視台,叫做壹電視。即使是晚上的七點新聞,幾個主要新聞台報導這件事情的時間,平均不到三分鐘,彷彿這件事情並不比林書豪的戰績重要。不論新聞媒體究竟是有人在背後操控,抑或只是記者犯懶,都足見台灣媒體之墮落,不僅僅是新聞水準低落,更是既得利益集團的幫兇。相較之下,台灣的網路自由,以及民間的串連精神,更彌足珍貴。
其次,這次王家強拆,大家都在尋找「禍首」,建商有之,郝龍斌有之,馬英九有之,內政部長李鴻源有之,在我看來,這實在有點亂槍打鳥之嫌,顯然參與抗爭的人,也不是真的這麼清楚他們應該跟誰討公道,才能討得到真正的公道。泛泛來看,抗議者都將這件事情定位為官商勾結的結果,而主流媒體的看法,多是政府立惡法在先,才有建商鑽法律漏洞。但在看一些討論王家強拆的文章時,卻發現實則政府、建商、同意戶三方推諉,「市政府卻說『依法』應由建商決定,建商則說...『依法』需取得以遷出戶的同意。可是,當記者提問已遷出戶為何不將王家劃出?他們說權力在建商與政府手上。」(黃瑞茂語,刊載中國時報2012年3月29日)而早有人為文指出,建商在沒有取得王家同意便逕自將王家劃入都更基地,以預售屋的方式先行兜售,更改設計需付數億元違約賠償,所以他們作風強硬,挾多數同意住戶要求就範,甚至多次以公關手法抹黑,說王家是釘子戶,漫天要價云云。如此看來,建商行徑,又不僅僅只是惡法所致。
解決都更的問題,長遠來看,當然是修訂法律,將都更權力下放到居民身上,防止建商獨大。但單就此事來看,政府究竟要看成是迫害的元兇?幫兇?作壁上觀的第三者?以我接收到的訊息,政府似是不想介入主導這件事情,想讓民間自行解決,但最終他們成為代替建商行兇的劊子手。因為他們「依法」以公權力介入時,是站在建商這一邊的。當然,抗議民眾因此對以郝龍斌為主的市政府怒不可遏。但就如同現場民眾不斷高喊「強拆違憲」,他們心裡明瞭修法才能根本解決問題。饒是如此,他們對郝市府的憤怒,似乎仍大過對建商的憤怒。對我而言,真正要負主要責任的人,應該是「明知可為而不為」的建商,因為他們只是不想賠錢而抹黑王家,顯然後者比較經濟實惠。至於市府,我認為他們最大的錯,錯在立場,若早有解決方案,他們就不應該置身事外,而是積極居中協調。而且顯然建商是最不需要照顧的對象,因為他們早有律師打點好所有法律細節,但政府卻捨弱勢的王家,幫強勢的建商執行「公權力」。也無怪乎有人懷疑市府中人有人收受建商好處,就結局來看,似乎真是如此。
無論是建商還是政府,他們的「惡」好歹還很明顯,但在看新聞或文章底下的留言時,當中透露出的「惡」才是讓我更為害怕的。在士林王家面臨強拆時,臉書有人分享台南南都戲院的都更建案,由於其中一住戶不願改建,建商便更改設計,來和台北的例子做對比。孰料我居然看到有「妨礙市容」之類的留言──台灣還有不少人認為「把一堆小房子拆掉改成一間很大的房子」才叫做「美化市容」。而臉書上還流傳一篇「成大都更系」學生所寫的「理性」文章,名義上各打五十大板,但卻在替建商與市府辯護。抱持這種看法的人,還不只一位兩位。無論他們只是單純覺得那些抗爭的活動「很討厭」,或是惑於建商的公關說法,以為王家是「價錢談不攏」,都遠比電視機播出的畫面,更有殺傷力。
這讓我想到大陸那種「談笑間灰飛煙滅」的都市計畫,所有他們認為老舊破爛的房子,被一個個巨大的水泥盒子取代,多麼恐怖。在這點上,許多台灣人和對岸實在「血濃於水」,如此樂於抹消自己的歷史記憶,寧願讓那些巨大的量體佔據都市,成為建商的俎上肉。難怪總有人對上海浦東、北京建外、香港中環那些林立的高樓心生羨慕。而這些人,在我來看,也是建商的幫兇。誠然比起大陸或香港,台灣的公民意識已經算是好的了,但這種扭曲的認知一日不除,就會有人扯自己後腿、成為既得利益者的打手。這真的需要漫長的抗戰,所謂「明辨是非」,絕對比我們想像中來的困難很多。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