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稱讚一個人有「修養」,通常應該是指那人的言語談吐有內涵而不低俗,行為舉止看起來很優雅而不粗魯,但一個人要如何才會使人感到是有「修養」?又是要修什麼養什麼?修養的目的是什麼呢?《重返修養》的作者在總論裡,開宗明義就做了一番言簡意賅的說明,然後分十五章做更詳細的探討,究竟書裡都談了些什麼,Julin很難一文道盡,只能說自有其受用之處,這就稍微用自己的話來分享。
第一章談到的是閱讀,看到作者說多看書的害處之一是對眼睛有害,Julin忍不住猛點頭,雖然自己的近視不是看書造成的,但寶貝的近視絕對和書脫不了關係,不過嚴格說起來應該說是看書的習慣不對,即使看書有可能導致近視,還是不鼓勵拿近視來當不看書的推託之詞,看書還是必要的,只是要選擇方法,至於頭腦缺乏嚴謹慎密,不能敏銳地判斷,想必是自己看的書還不夠多,目前還沒產生這樣的困擾。
關於閱讀,Julin想談談自己晨光時陪伴孩子們觀察到的幾個現象,比起自己的童年,現在的孩子們有非常多的書可選擇閱讀,因此確實有不少人閱讀很可觀的量,不否認有些知識類或歷史類的書籍,他們有能力深印在腦海裡,寫作文時也有人的文字頗優美,善用成語甚至引經據典,然而嘗試引導他們對一本書,做更一步的主題、情感探討時,卻發現他們寫出來的字詞背後,有種空洞的感覺。
這並不是說孩子們沒血沒淚,也不是說他們會忽略細節,而是他們在閱讀的同時,缺乏深入閱讀的習慣,比較容易停留在文字表面的意義,以致於書看完了,書還是書,與生活結合的緊密度不高,更不用說自我的內化,還有些孩子是習慣不分時間進行閱讀,即便是上課時間,只要該堂課不是其興趣所在,就在台下讀自己喜歡的書,沒干擾到課程進行沒錯,但態度層面是否值得鼓勵,似乎就有待商榷了。
回到《重返修養》,假使閱讀可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來做一個粗略的結論,那麼逆境順境這兩章,Julin想到的第一部分,是太上感應篇中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簡單的說,一個人所處的境,大多是源自於自己的心念,舉個簡單的例子,甲和乙彼此並不相識,某天兩人不約而同到一家店用餐,剛好在隔壁桌,用餐時甲覺得乙頻頻看他,似乎看他不順眼,於是找了乙質問,結果兩人一言不合還大打出手雙雙掛彩。
不過吃頓飯,卻惹來一身傷,甚至失去了性命,這類的社會新聞,在現代可說事屢見不鮮,但這些事並不是不能避免,其實只要有一個人,平順自己的不平之心,靜下心來換個角度思考,如同作者所言退後一步再行動,一個銅板拍不響,事情或許會有不同的發展,當然啦,如果當下對方已亮出武器,很明顯有殺身之禍,自然要採取立即的行動腳底抹油,靜靜思考只會白白丟掉自己的性命。
假設這逆境是持續一段時間,可能幾天、幾個禮拜、幾個月甚至好幾年,可能是與家人失和,或是家人或自己受傷生病,或是其他不順遂的境遇,又該用怎樣的心態去面對?自憐自艾還是過於樂觀似乎都有失中道,怨天尤人更是無濟於事,畢竟只有自己接受了,再細想可能的原因、找出問題所在,而後下定決心並付出行動去改變,從根本著手才有轉圜的餘地。
逆境有逆境應對的方式,身處順境也要懂得居安思危,所謂「逆來順受、順來逆受」,倒不是要人在順境的時候,一直想著自己該來點逆境,而是人在順境的時候,更容易迷失心性,作者就認為身處順境的人容易傲慢、瀆職、忘恩、發牢騷、得意忘形,事實上,在順境要學會自處比在逆境還要不容易,要能時時提醒自己「滿招損、謙受益」,反省並檢視自己的作為有無偏離正軌才是。
分享至此,或許有人會覺得,《重返修養》講得似乎都是老生常談,可就算是老生常談也有其道理,更何況很多道理往往是懂得的人如牛毛一樣,力行到底的人卻是如牛角,很多時候我們也需要好書來提醒我們,不過,作者說:“所謂青年,是指將來應做的事比過去做的事還要多的人,即富有希望和抱負的人”,對「青年」賦予了一個不一樣的意義,只要有志就是青年,這部分就是新意的呈現了。
或許作者的論述有人不見得全盤認同,可Julin覺得這是本值得一讀再讀的作品,在不曉得作者背景的前提下,若非作者提及明治四十年他被任命為救蝗災的官員等有跡可循的字句,讀者恐怕不會去細想《重返修養》是距今百年前的作品,是以時代會變但理不會變,大學有云:「誠於中,形於外」,想要讓人感受到有修養,還是要從修身養心(性)下工夫,由內在著手、向內求就是了。
記得多年前,有次Julin騎乘摩托車,明明車速並不快,但經過某個公車停靠站附近時竟然打滑,整個人跟著摩托車在地上滑行了一小段,第一時間的反應是想趕快爬起來,也沒想去看看為什麼,雖然牛仔褲因擦磨出現一小個洞,可若當時前後有公車停靠,後果恐怕不堪設想。
不敢說自己是有修養,但當時自己真的很慶幸,也沒有心生任何的抱怨,畢竟安然無恙就是最大的福氣了,若是自己當下還東想西想、在心裡唸東唸西,甚至還想找人來負責,而不是馬上離開現場,萬一就在思考的同時來了輛公車,豈不是得不償失?所以說心念真的很重要。
《重返修養》是一本需要慢慢閱讀而後細細體會的書,有時還需要重新再加以咀嚼,就算自己真的想說,也說不完全,只會佔用太多的篇幅,因此建議有志提升自己修養的人,最好是自己入手一本,勝過Julin在此長篇大論,對於社會其實每個人都有一份責任,可別小看自己喔。
【內容簡介】
一九○○年前後的日本社會,出現了一股「精神修養」的熱潮。修養書籍的出版大行其道,形成了出版熱,「修養」成為明治時代讀書界最流行的話題之一。
新渡戶稻造的《修養》,就是這樣的時代思潮中,催生出的一部經久不衰的「長銷書」。此書自從一九一一年出版以後到一九三四年就重印了一百四十八次。歷經百年,至今,早已成為日本人修養勵志的經典書籍。
此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對青年人講述了作者的修養理念。其敘述的方式,就是用與青年人談心或者心理諮詢的口吻,既沒有理論的鋪陳,也沒有高談闊論,而是循循善誘、娓娓道來,令讀者倍感親切。其論述特點也是形象生動、樸實無華。我們從新渡戶稻造對修養這一概念的解釋,就能體會到他的敘述風格。
【作者介紹】
新渡戶稻造
他出生在日本東北地區的一個武士家庭,幼年喪父,少年時代跟伯父在東京上學,十歲進私立英語學校讀書,十五歲時考入札幌農學校學習農學,受時任農學校教員的美國人克拉克的影響,信仰基督教。札幌農學校畢業後,在北海道開拓廳工作兩年。一八八三年,新渡戶考入東京大學學習英語和農業經濟。一八八四年留學美國,進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深造。一八八七年留學德國,一八九一年回國,先後在札幌農學校、京都大學、東京大學任教。其間一九○六年至一九一三年任第一高等學校校長。一九一八年任東京女子大學第一任校長,一九二○年至一九二六年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國際聯盟事務次長,一九三三年因病在加拿大去逝。
作為一九八四年版紙幣的頭像人物,新渡戶稻造和福澤諭吉、夏目漱石一起,成為代表近代日本的歷史人物。他可以被稱為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外交家。
|
◎作者/新渡戶稻造 ◎譯者/王成, 陳瑜 ◎頁數/352頁 ◎裝訂/平裝 ◎ISBN/9789863901211 ◎出版日/2017.12.01 ◎出版社/福隆工作坊(商流文化) ◎叢書系列/智慧經典 ◎原文書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