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10-21 19:27:40| 人氣1,30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華民族的祭典※

推薦 1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根據非常熱衷於祭典的人,許多節日都和特定季節有特殊的連結,像是收成與春天、抵禦邪靈與夏天、感恩與秋天、淨化與冬天。祭典代表了季節的轉換,而且許多祭典也成功了吸引了觀光客。

春天是種植稻米的季節,也象徵著新的一年的開始。這個慶典有好幾個版本,人們參與活動向神明祈求豐收,都是種植稻米的代表祭典。

夏季的慶典在城市和鄉間不太一樣,城市中人們認為經常性的爆發疾病是憤怒的靈魂和不滿的神明造成的結果,有一些祭典是用來驅散疾病和苦難的,都在七月的時候舉辦。

秋天代表著對豐收表達感恩的季節,這個季節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勤勞感謝之日,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向神明獻上剛收成的新米,每年實施的盛大儀式。

冬天也被稱為農閒期,這段期間要保護靈魂免受寒冷。有許多冬天的祭典是為了要在這段冬眠期間淨化和洗淨靈魂,或是每年11315日慶祝新年開始的新春祭,和慶祝農曆年尾聲的活動稱為春分

台灣近年倡議在地經濟,強調在地人文歷史,多元旅遊形式,創意美食的文化祭典,這也許會是台灣下一波地方發展的動能所在。但如何尋求真正的在地特色,發揮獨特創意,融合本土居民,尊重文創專業的人文藝術祭典,值得我們更多的理解各地的「祭典經濟」發展脈絡。

相关图片

慎終追遠 飲水思源

3年前馬英九總統出席忠烈祠遙祭黃帝陵

104年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於今(2)日上午在國民革命忠烈祠隆重舉行,由總統馬英九親臨主祭,立法院長王金平、司法院長賴浩敏、考試院長伍錦霖、監察院長張博雅、行政院秘書長簡太郎、國防部長高廣圻及內政部長陳威仁等人陪祭,中央各部會派員與祭。不同往年的是,今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賴貴三帶領學生參與,藉由親身參與啟發學生體驗中華文化的真諦,別具教育意義。

內政部表示,政府為紀念黃帝的功績,並表達對民族遠祖的崇敬,於民國24年將清明節訂為「民族掃墓節」,中央並派代表至黃帝陵致祭,舉行首次民族掃墓典禮。政府遷臺後,自39年改於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遙祭黃帝陵典禮。今年是總統馬英九任內第5年參加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再次以實際行動展現對中華傳統文化尊宗敬祖的重視,也是慎終追遠的意涵。

總統馬英九在悠揚的樂聲中,遙祭黃帝陵,以上香、獻花、獻果、獻帛及獻爵的方式,懷著感恩的心意遙祭我中華人文始祖黃帝,緬懷遠祖開疆闢土,創立中華民族文化,典禮過程十分莊嚴隆重。

賴貴三教授表示,有機會與學生代表共同參與「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這項深具飲水思源、薪火相傳與慎終追遠意義的盛典,懷抱著既興奮又激動的心情,在典雅莊嚴的國民革命忠烈祠典禮現場,深刻感受到總統親臨主祭「以身作則,為民表率」的崇隆風範,以及中央各部會派員與祭,上行下效、風行草偃,令大家可以深刻省思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與倫理教育永續的影響力。

內政部指出,為讓參與祭典人員對遙祭黃帝陵的意義有更深入瞭解,今年除將祭典緣由與祭文內容印製成精美書籤,提供與會人員,並在禮成前播放祭典緣由,傳達典禮具有發揚我中華民族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深遠意義。

 

黃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是中華五千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締造者。

黃帝生於公元前2717年,卒於公元前2599年。卷帙浩繁的歷史文獻記載着黃帝的豐功偉績,他作為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不僅統一了華夏部落,還統一了中華。他開創了中華文明,作為中華文明的奠基人,被後世尊崇為人文始祖。

黃帝是中國原始時期的部落首領,古代傳說中他是五天帝之一,位居中央,與東方天帝伏羲、南方天帝神農、西方天帝少昊、北方天帝顓頊並稱為五天帝,按照中國傳統金、木、水、火、土五行論,居中者為得土德,古人眾口一詞地說他「有土德之瑞」,土是黃色,因此被稱為黃帝。

軒轅是黃帝的名字。傳說中黃帝發明了當時官員出行乘坐的車子,由於古人把車子上的橫木稱為「軒」,直木稱為「轅」,因此被稱為軒轅,也被稱為軒轅黃帝。

黃帝還有其他稱謂,他自小生長在軒轅丘,因此得號「軒轅氏」。由於在有熊建立都城,還被稱為「有熊氏」,也被稱為「帝鴻氏」等。

20歲成為部落首領開始,到統一中華,黃帝在社會政治、人民生活、精神文化等諸多方面有許多卓越貢獻。

黃帝在執政的時候,大到國家制度的建立,小到百姓日常生活,都有許多創造發明,他建立了古國體制,提出以德治國,仁愛百姓。他發明指南車,製造舟楫、刀、槍、弓矢、旗幟等,建造宮室、鑾殿、城堡等。他教民穿土鑿井,播種百穀、種植果蔬、飼養獸禽、放牧馬羊等,製造銅鼎、錢幣、銅鏡、硯、燈、床、席、碗、碟、盤,甚至包括製作熟食、粥、飯、酒、肉等。他發明機杼,命元妃嫘祖養蠶用絲來紡織,製作衣裳、鞋帽。他命伶倫用竹子做簫管,制定音律,他命倉頡始造文字。他發明了曆數、天文、十二生肖等。他還創立了中華醫學,著名的《黃帝內經》創造了以人文科學為特徵的醫學體系,對中國醫學的產生和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

在歷史傳說中,黃帝誕生於公元前2717年,父親是有熊國國君少典,母親是附寶。黃帝誕辰的日期是農曆三月初三,自古以來,中國就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史記》中對黃帝有這樣的記載:「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描述了一個帶着神通靈性降生,年幼時聰明機敏,成年後英明睿智的傑出領袖形象。

黃帝原本姓公孫,由於生長在姬水河畔,因此改姓姬。在公元前2697年,當黃帝20歲的時候,沿襲了有熊國的王位,成為氏族首領。據史書記載,黃帝即位後,敬天愛民,以德治國,推行仁政,國家安定,經濟繁榮,有熊氏的勢力得到了快速地發展,形成了一個單獨的黃帝部落。

在黃帝部落日漸興起之時,炎帝是天下共主。炎帝治國的後期開始逐漸衰落,中原的各個部族之間相互攻打,戰爭不斷。這時,雄才大略的黃帝便趁機興起,擊敗了各種不同的部族,其他部落的首領逐漸地歸順,這樣就出現了炎帝、黃帝和九黎族君主蚩尤三足鼎立局面。炎帝在西邊,蚩尤位於東部,黃帝位於中原地區。

聲譽隆起的黃帝、快速壯大的黃帝部落讓炎帝感到了威脅,為了鞏固天下共主的地位,兄弟離德,反目成仇,炎、黃二帝發生戰爭,在阪泉之野爆發了三場大戰,最終黃帝得勝。黃帝被擁立為天下共主,號令天下,對於不歸順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分去征討。

這時兇狠殘暴的蚩尤,不聽黃帝號令,不斷兼併諸侯,擴張勢力,企圖佔領黃河下游地區,戰火不斷,百姓慘遭塗炭,黃帝毅然肩負起安定天下的大任,討伐蚩尤。雙方發生了九次戰爭,最後在涿鹿爆發了異常激烈的大決戰。涿鹿之戰以黃帝擒拿並誅殺蚩尤取得勝利而告終。戰爭勝利之後,黃帝率軍先進入九黎地區,然後在泰山的山頂,率領天下的各個部落,舉行了氣勢宏大的封禪儀式,以告慰天地。黃帝統一華夏,定都涿鹿。

突然,天上出現了巨大的蚓和巨大的螻,顏色變黃。這樣他便用土德稱王,另外土地的顏色是黃色,所以便叫成黃帝。因為黃帝是在公元前2697年即位,所以道家就把這一年叫成道曆元年。

統一天下後,黃帝開創了一整套治國理政方略,成為後世典範。

他建立了最早的中國國家體制,實施行政區劃,推行劃分疆域治理,鑄造「九鼎」,把全國劃分為「九州」,其中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一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一州。
他制定了國家官職制度,設置左大監和右大監兩個職位管理全國各個部落,設立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等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

他提出以德治國的治國理念,宣導並身體力行着修德立義,德施天下,以德服人,為世人所愛戴。設立的「九德」官職,目的是為了從「孝、慈、文、信、言、恭、忠、勇、義」九個方面,教養各級官員和黎民百姓培養良好的思想素質和道德行為。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對官員行為舉止、衣着談吐、辦公居所設下規定,力求樸素莊重,嚴禁奢靡浪費。

他實行以法治國的法制建設制度,設立「禮文法度」,設置法官、獄官等職位,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惡極者判處斬首等。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的陵園,1962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第一號,「中華第一陵」的稱號非其莫屬。

漢代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用「黃帝崩,葬橋山」六個字,明確記載着黃帝百年之後的安息之地。莊嚴肅穆的黃帝陵坐落在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橋山山頂上。橋山,在黃陵縣城北面,山形有如巨橋,橫亙東西,蒼茫起伏,氣勢雄偉,山下沮河環流,山上古柏森森,因此黃帝陵古時候也被稱為「橋陵」。

五千年來,黃帝陵一直被視為中華民族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世世代代炎黃子孫從四面八方紛至遝來認祖尋根、虔誠拜謁,祭典同一個祖先;每年清明和重陽,盛大的公祭和民祭活動在這裡隆重舉辦已成慣例。黃帝陵成為全世界華人同祖同宗的親情紐帶,華夏兒女追祖溯源的靈魂歸宿,炎黃子孫謁陵祭祖精神家園,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民族聖地。

按照由近及遠的順序,黃帝陵陵區主要由黃帝陵廟前區、軒轅廟區、黃帝陵墓園區三個部分構成。整個陵區古樸雄偉、氣度非凡。

黃帝陵廟前區,廣場磅礴大氣,面積大約一萬平方米,廣場的地面是用五千塊秦嶺天然河卵石鋪砌而成,寓意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廟前區還有古樸厚重的軒轅橋,碧水明澈的印池,排列有序的石闕、望柱等。
 
  

經過廟前廣場,沿着95級台階的龍尾道逶迤前行,就會直達軒轅廟門前。建於漢代的軒轅廟坐落在橋山山麓,主要建築有軒轅廟山門、誠心亭、碑亭、碑廊、人文初祖殿、祭祀廣場和祭祀大殿等。

黃帝陵墓園區則在橋山之巔。整個墓園,南北約210米,東西約72米,主要有墓塚、墓碑、祭亭、石碑、下馬石等。陵墓四周修建有紅色的圍牆,在紅色圍牆外面正南方向,有一座二十多米高的土築高台,高台旁邊豎立着「漢武仙台」石碑,記載的是漢武帝劉徹祭祀黃帝的歷史。墓園有兩個門,分別在「漢武仙台」東西兩側。

印池位於陝西省黃帝陵的廟前區,印池的對面有座印台山。據說黃帝當年經常在這裡清洗玉璽,然後將印璽放置在印台山。

印池又被稱為龍池,總面積共有三百多畝。橋山上古老的柏樹漫山遍野,印池裡明淨的湖水一碧如洗,蒼山、翠柏、碧水、藍天、白雲交相印襯,為黃帝陵增添了美麗色彩。印池的四周是用碎小的卵石鋪成的道路,垂柳絛絛,鮮花爛漫,盡顯出一派好風景。

晴朗的夜晚,在柔柔月光的映照下,黃帝陵更顯古樸雅致。所以,一直以來,黃帝陵就有「橋山夜月聚風光」這樣的美稱。月色之下,湖光山色裡,黃帝陵更加顯得雄偉莊嚴肅穆、祥氣氤氳。

軒轅廟,也叫黃帝廟,廟院總面積12325平方米,是祭祀黃帝的主要場所。

軒轅廟始建於漢代,總體呈長145米、寬85米的長方形的群體建築,按南北軸線依次排列有照壁、大門、誠心亭、碑亭、正殿等。廟門正門的門額上刻有「軒轅廟」三個大字。誠心亭是祭祖人士整理衣冠、準備祭品、平靜心情,消除雜念,為進殿祭祀做好準備的地方。碑亭裡保存石碑四通,一通上鐫刻着孫中山頌揚黃帝豐功偉業的著名詞句:「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一通上鐫刻着毛澤東在國共兩黨祭黃帝陵時親筆撰寫的祭文,一通上鐫刻着蔣介石題寫的「黃帝陵」,還有一通為鄧小平題寫的「炎黃子孫」。正殿的匾額上書「人文初祖」四個大字,殿裡供奉着黃帝雕像。廟院內有古柏16株,其中以「黃帝手植柏」和「漢武掛甲柏」最為珍貴。廟宇東側是碑廊,置放石碑44通,西側是文物陳列室。 

人文初祖殿位於軒轅廟的最北面,是黃帝陵的正殿,大殿前有寬21.1米,進深10.84米的月台上安放有香爐、香案,以供祭祀焚香。月台前有台階通道三處,中間台階正中是一塊「二龍戲珠」浮雕。

人文初祖殿門額正中懸掛着「人文初祖」四字牌匾。正殿前的門柱上書「祖功澤百世,宗德潤千秋」楹聯。大殿總共有七間房子,面積282平方米。

走進大殿,正中央是高大的石刻軒轅黃帝像,雕像中的軒轅黃帝神情莊嚴堅毅,這尊雕像高3.6米,寬3.3米,重11噸,以東漢武梁祠的畫像石拓片為藍本,經過國家文物局批准,採用墨玉石料,放大雕製而成。放置雕像的神龕兩邊垂掛着金黃色的綢緞,金碧輝煌中黃帝的雕像顯得莊嚴而神聖。

軒轅殿,又名黃帝陵祭祀大殿,2004年建成。

這座青灰色祭祖大殿位於軒轅廟北面,是祭祀黃帝的主要場所。軒轅殿採用漢代建築風格,由36根圓形花崗石柱圍合成每面有9根石柱、長度40米、總面積1600 平方米的正方形建築空間。大殿正中是黃帝石像。巨大的覆斗型屋頂中央有直徑14米的圓形天光,體現着中國傳統「天圓地方」的文化理念。大殿地面由青、紅、白、黑、黃五種彩色石材鋪砌,代表「五色土」,象徵黃帝恩德澤披萬世。高4米、直徑1.2米的石柱之間互不相連,置身開放式的祭祀大殿,給人莊嚴神聖、通透明朗之感。

黃帝陵祭祀廣場的北側有一泓池水,叫做印池。水平如鏡、澄碧如洗的印池,將祭祀廣場和軒轅廟分成兩個部分。印池上有一座石橋,叫做軒轅橋。軒轅橋橫跨印池,南起祭祀廣場,北抵軒轅廟下,祭祖隊伍通過軒轅橋上廟祭祖。

軒轅橋共有9跨,全長66米,寬度為8.6米,高度為6.15米。橋的南北左右共有四塊橋墩石,橋南兩塊分別雕刻有日月圖案,橋北兩塊分別有雕刻天地圖案,兩邊橋頭各有望柱一對。軒轅橋上設置有護欄,欄板上面雕刻着古典花紋圖案。整座橋全部使用花崗岩石料製成,潔白如玉,古樸精美,被譽為「中國近代全石材第一橋」。

龍馭閣建於橋山之上,海拔994米,是橋山的最高點。龍馭閣是黃帝陵陵園裡非常有代表性的建築,是為了紀念軒轅黃帝「馭龍升天」而修建。

沿着黃帝陵塚前環形花崗岩石路向北走,就來到了龍馭閣。龍馭閣位於陵園的最北面,墓塚後的高台上,朝向正南的閣身上面,由上至下鐫刻着「龍馭閣」三個大字,端正秀麗的隸書字體,給人以莊重雅致中蘊含古樸靈動之感。

龍馭閣高20米,共有五層,純白色的屋體為仿漢代木結構式花崗岩建築,體現出漢朝樓閣「闊大沉雄、生動開張」的藝術風格,給人博大崇高的美感。建有內部樓梯和外部樓梯,從第一層東、西兩面的大門進入裡面,沿內部樓梯能夠一直上到龍馭閣最高層,頂層的天花板上有飛龍造型的青銅浮雕藻井。沿着外部樓梯拾級而上,第四層和第五層都建有可同時容納三四十人的寬大眺台。 

龍馭閣與黃帝陵塚間由石鋪環形通道聯結,道旁設置造型古樸、高1.7米的石燈18盞,閣正南面書漢隸「龍馭閣」三個大字,古樸雄渾,雅拙勁健。陵園環境以陵塚為核心,龍馭閣為最高點,沿陵軸線對稱組織空間,龍馭閣建於海拔高度994米處,謁陵祭祖者登上龍馭閣,居高遠眺橋山、印池、印台山,遐想黃帝「馭龍升天」的傳說,遠望雲海、追古思幽。

黃帝陵陵塚位於海拔972米的橋山最高處,這裡是黃帝的安息之地。山下沮水環繞,山上古柏參天,水色山光,幽靜深邃。

沿着橋山而上的大路直達山頂,黃帝陵墓就在山頂平台的中央,四周有青磚砌牆圍護。扁球形的陵塚高4.6米,周長48米,面積約200平方米。

陵墓前建有一座飛檐起翹、氣宇軒昂的祭亭,祭亭裡一座高大石碑上鐫刻着「黃帝陵」三個大字。

在陵墓前還分別豎立着「橋山龍馭」、「古軒轅黃帝橋陵」等石碑。「橋山龍馭」碑記載的是傳說中黃帝活了一百多歲在橋山駕龍升天的故事。「古軒轅黃帝橋陵」碑是在清朝乾隆年間所立。

印台山坐落在橋山之南,與黃帝陵遙遙相對。這座山由於埋藏着黃帝玉璽而得名,巧合的是,這座山其形狀也像一塊大印。說到印台山,黃陵縣當地人常會口誦一首民謠:「黃陵有座印台山,黃帝玉印藏裡邊;對面就是軒轅廟,山前有條沮河川。」

印台山山勢陡峭險峻,山上樹高林密,曲徑深幽,山下沮水潺潺,清澈蜿蜒。在其風景優美的東麓和西麓,傳說中黃帝妃子嫘祖的梳妝枱以及黃帝宮等都分佈在這裡。登上印台山峰頂,遙望蒼蒼橋山,俯瞰泱泱沮水,欣賞山間勝景,是盡攬宏偉莊嚴、肅穆神聖的黃帝陵廟的絕佳地點。

「龍尾道」起源於戰國時期,是一種修建在高台建築前面的長坡道。一般是將長坡道修成一個個台階與幾個平台相結合的形式,每個平台稱為一折,平台之間用一組台階相連,自上望下,前高後低,逶迤連綿,宛如盤旋下垂的龍尾,因而得名龍尾道。

黃帝陵的龍尾道在軒轅橋北端,由花崗岩建成,共有95級台階,經過五個平台、五組台階逐級登高,象徵黃帝「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地位。

沿着龍尾道拾級而上,就到了軒轅廟的山門,五個大開間的山門為仿漢代的花崗岩建築,由18根長度為4.8米的石柱製成,莊嚴雄偉的正門門額上書「軒轅廟」三個大字。

黃帝陵最早建於漢代,後來毀於兵燹戰火,陵墓消失殆盡。自唐代重修黃帝陵開始,宋、元、明、清各個朝代和中華民國,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對黃帝陵的整修保護工作極為重視,先後重修、整修黃帝陵廟三十多次。黃帝陵規模一直在不斷擴大。 

民間流傳這樣一首民謠:「漢代立廟唐朝建,到了宋朝把廟遷;不論誰來做皇帝,登基都不忘祖先。」縱觀中國歷史,歷朝歷代對黃帝陵的修繕與保護,均有碑刻和縣誌記載。軒轅廟的碑廊裡保存有宋代以來歷代整修保護黃帝陵廟的碑石四十餘通,內容有奉旨栽植松柏、禁伐黃帝陵樹木的聖旨以及重修黃帝陵廟紀事等。 

漢代修建的黃帝陵,在動盪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遭受了極大破壞,到唐代時已幾近湮滅。自從唐代重新整修黃帝陵,新建軒轅廟開始,這裡就成為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典祭祀祖先黃帝的聖地。

唐代的修葺工程開始於公元770年。這一年鄜坊節度使臧希讓給唐代宗李豫獻計獻策說:「在坊州(現在的黃陵縣)有軒轅黃帝的陵闕,懇請皇上您批准修建廟宇,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列入祭祀大典。」對臧希讓的建議,唐代宗表示贊同。也就是在這一年,軒轅廟的修建工作便開始了,重建軒轅廟工程持續了兩年時間,公元772年完成,當時的廟址在橋山西麓,有唐以來祭祀黃帝的國家大典都在軒轅廟舉行。

宋朝時期,宋太祖趙匡胤降旨修繕各位功德昭著的前代帝王祠廟,把軒轅黃帝廟列為重點整修項目。為了使軒轅廟地勢更開闊,方便祭奠活動,同時也從安全考慮避免水患,將軒轅廟由原來的橋山西麓遷至東麓,遷移後的軒轅廟,不僅規模擴大了,還重新修建了廟院、山門、誠心亭和大殿。

元代對黃帝陵的修繕是在一場大火之後。

元泰定帝是元朝的第六位皇帝,1325年,泰定帝即位的第二年,一場大火降臨在黃帝陵軒轅廟西邊院子裡的保生宮。當泰定皇帝得知這個消息,立即下令保護黃帝陵。頒佈聖旨不允許損壞陵廟建築設施,嚴禁破壞陵區樹木,同時派遣專門人員保護黃帝陵。後來,這道法令被刻立成了《禁伐黃陵樹木聖旨碑》石碑,是迄今為止保留下來最早的保護黃帝陵法令。現保存於軒轅廟碑廊。

後來在1341年,元惠宗下令把被大火燒毀的保生宮重新修整。根據殘存下來的繪製圖紙,我們可以看到重新翻修的保生宮是參照蒙古族建築風格設計的,宮裡有紅色的房檐、綠色的柱子、青色的石磚以及灰色的瓦片,樸實無華中透着肅穆莊重。

明代更加重視對黃帝陵廟的保護,先後整修了六次。前三次的整修保護都是由開國皇帝朱元璋進行的。第一次是在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臣陶誼等人勘察橋山黃帝陵廟,得知黃帝陵廟年久失修、損壞嚴重後,立即下旨由朝廷撥銀兩,派專人整修。整修完工後,1374年,他下令在軒轅廟大殿內塑造一尊軒轅黃帝坐像。同年,他還下旨在黃帝陵設立五品護陵官,後由縣令兼任。縣令兼護陵官成為制度,一直為後代所沿用。1563年,明世宗降旨重新整修黃帝陵廟,因得知廟中道人生活窘困,免除了軒轅廟地稅,這一制度也為清代沿用。1621年明熹宗下旨撥專銀,派使臣,歷時兩年時間,在軒轅廟增修了東西兩個長廊,在廟內外新修了碑亭以及供陳置祭祀品的場所。1636年崇禎皇帝也下令對黃帝陵廟做了較大規模的修建,補修軒轅廟正殿,修理了大門、二門,構築了圍牆110丈。修整後,黃帝陵廟「棟宇輝煌,牲拴修潔」、「俱燁然改觀」。

清代對黃帝陵的保護更是重視有加。《重修軒轅黃帝廟碑》、《重修軒轅黃帝廟募緣序》等碑文中明確記載,有清一代整修黃帝陵廟達12次。

在清代,第一次修繕黃帝陵廟在1646年,那時當政的是清朝第三位皇帝順治帝。此後,清代的第四位皇帝康熙帝在即位的61年中,先後修繕了黃帝陵廟三次。第一次修繕於1667年,下旨命刺史和洛邑、中邑以及宜邑的當地官員負責此事;十三年後的1680年,第二次修繕黃帝陵廟工程;最後一次修繕是在1691年,康熙帝下令李暄擔任修繕黃帝陵的指揮官。第五位皇帝雍正帝分別於1729年和1735年修繕了黃帝陵廟。清代第六位皇帝乾隆皇帝則分別於1760年、1772年、1790年修繕了黃帝陵。清朝第七位皇帝嘉慶皇帝在位期間,於1807年修繕了黃帝陵一次。清朝第八位皇帝道光皇帝則分別於1832年和1842年對黃帝陵做了兩次修繕。

在這麼十餘次的修繕歷史中,有的還有完整地文字記錄。在1729年的時候,雍正皇帝頒佈詔令,要求所有的郡邑重新修繕當地的陵墓、廟宇,如果出現資金不足,可以申請撥款。當年的218日,黃帝陵開始重新修繕,工程歷時七個月的時間。煥然一新的黃帝陵廟「碧瓦凌空,金莖耀日」。

民國時期,先後整修了黃帝陵廟四次,分別新建和重修了黃帝陵祭陵道路、圍牆、碑廊等,並設立了黃帝陵廟管理所。

千百年來,橋山上通往陵塚的只有一條崎嶇小路,荊棘密佈,行走艱難,給上山祭陵造成極大不便。1934年,國民黨陸軍團長陽潔來到橋山祭拜黃帝陵,深為所感。為了方便祭祀,他一聲令下,把原來的羊腸小徑擴建成可以通行汽車的大路,從此上山祭陵便可以乘坐汽車了。 

1939年,陝西省政府設立黃帝陵廟管理所,並在同年秋季開始整修黃帝陵的工作。19403月,修繕工作完成。此次整修,不僅修繕了陵廟的大門、亭子、大殿、圍牆,還完整地清查了黃帝陵廟的地產,得到的結果是陵廟地產共有121畝。

1942年冬季,為了突出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崇高地位,也為了與唐睿宗的橋陵相區別,陝西省政府把當時黃帝陵所在的中部縣改成了黃陵縣,並編寫了《黃帝陵志》。    

1943年,成立黃帝陵修建委員會。此次修建,整修擴建了軒轅廟大殿,在廟內東西兩長廊建成了碑廊,將黃帝陵各處散碑都集中於此。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黃帝陵廟的整修和保護力度堪稱歷史之最。1961年,黃帝陵被確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建國六十多年間先後整修了黃帝陵廟八次。2006年黃帝陵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第一次整修開始於1956年,修繕了黃帝陵祭亭,新建了陵墓磚花牆。後來又分別於1959年、1963年、1964年做了幾次修繕。最近一次整修從1992年開始到2004年完工,是歷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分兩期工程,歷時12年時間。整修後的黃帝陵廟,規模弘大,建築宏偉,充分體現了雄偉、莊嚴、肅穆、古樸的氣度。

黃帝祭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祀大典。

祭奠祖先是中國社會最早的祭祀形式,遠在黃帝時代就開始了。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和傳統美德,它長期影響着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國人的生活。據史書記載,人文始祖軒轅黃帝逝世後,先民為了紀念他,就開始了祭祀活動。《繹史‧紀年》記載有最早的黃帝祭祀活動:「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這個祭祀開了中國黃帝祭祀的先河。溯古至今,源遠流長,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

黃帝祭祀目的在於慎終追遠、頌揚功德、凝聚人心,促進統一,體現着豐富的歷史內涵,積澱着深厚的文化底蘊。伴隨着中國歷史的進程,更加深入人心,傳播更加廣泛,影響更加深遠,成為中華民族最崇高、最隆重、最神聖的祭奠活動。

黃帝開創了中華文明,作為當代中華民族最高的祭奠,黃帝陵祭典具備傳承有序的祭祀制度、莊嚴隆重的祭祀形式、虔誠恭敬的祭祀內容以及完整系統的儀式規範。2006520日,陝西省黃陵縣的黃帝陵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最早的黃帝陵祭祀活動開始於二千多年前的漢朝。公元前110年,為了安定北方,漢武帝親自統率十八萬軍隊北巡,威震匈奴。班師回朝途經橋山,他下令士兵連夜修築祭台,親自帶領十八萬將士拜祭黃帝。從漢武帝時代開始,歷朝歷代都在橋山舉行大祭,並逐漸推行為國家制度。在後來的朝代更迭中,即使蒙古人當權的元朝和滿人執政的清朝,也一直傳承着在橋山祭祀黃帝的傳統。並且,祭祀的規格愈來愈高、祭祀的次數愈來愈多以及祭祀的場面變得更加盛大。

現在每年清明節,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都在陝西省黃陵縣黃帝陵前隆重舉行,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海內外炎黃子孫代表等上萬人參加,共同緬懷始祖軒轅黃帝,場面宏大,盛況空前。

祭祀黃帝,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代,黃帝去世後就開始了對他的祭祀活動。距今三四千年前的舜、禹時期,那時就已經開始了「禘祭」黃帝。秦朝把黃帝祭祀正式納入國家祭典,這一做法為後世朝代沿襲和遵循,成為歷代國家祭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橋山祭祀黃帝,是自漢代漢武帝開始,以後魏晉南北朝的數位皇帝也都親臨橋山祭祀。宋代時,規定朝廷對軒轅黃帝廟每三年祭祀一次。明代規定祭祀黃帝活動,皇帝要親自撰寫祭文,派遣重臣前往參加祀典。明朝有十位皇帝派專臣到黃陵橋山祭祀。清代祭祀黃帝的規模更加宏大,儀式更加隆重。中華民國成立後,民國政府曾專門派遣代表團到橋山祭祀黃帝陵。抗戰期間,國共兩黨亦曾共祭黃帝陵。    

五千年多來,在黃帝陵舉辦高規格的黃帝祭祀活動傳承至今。現在,黃帝陵祭祀規模之大,層次之高,祭拜人數之多,影響之深遠,已為歷史之最。

 

祭祀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佔據着重要的地位。在所有的祭祀對象裡面,祖先被看成是最主要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理所當然被尊崇為首要祭祀對象。

據說黃帝去世以後,他的大臣左徹感激黃帝的恩德,用木頭雕刻成黃帝像,建廟來祭祀黃帝。考古資料發現,在黃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規模較大的祭壇和神廟,從而印證了在黃帝仙逝之後出現祭祀黃帝的歷史傳說。

此後的堯、舜、禹三個時期,人們對始祖黃帝具有非常深厚的祭祖情結,在祭祀中都是使用祭祀祖先的最高等級。

這一時期的夏商周、春秋、戰國各個朝代,把對黃帝的崇拜推到了更高的地位,黃帝祭祀在傳承中不斷發揚光大。

從夏商時代開始,祭祀祖先的形式有別於以前。當時,人們祭祀祖先的時候,愈來愈注重直系血緣關係。在中國歷史上,夏商周都有着各自始祖誕生的美麗傳說,夏人的原始祖先是禹,商人的原始祖先是契,周人的原始祖先是稷,雖然姓氏不同,但有一個共同之點,把黃帝作為初始祖先的夏商周各個姓氏的後代,都把黃帝奉為自己的遠祖,都使用社稷宗廟的最高規格,沿襲傳統習俗祭祀黃帝。商代開始的祭祀五方天地之禮,其中就有黃帝祭祀。這一祭祀制度在周朝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祭祀黃帝的活動一直沒有停止。

中國歷史上對軒轅黃帝的公祭起始於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祭祀黃帝的活動不僅仍在繼續,而且有了更大的發展。非黃帝族的秦國開始了祭祀黃帝活動,公元前422年,秦國國君秦靈公在今天陝西省寶雞市的吳山南面修築高台設立祭壇,專門祭祀黃帝,第一次把軒轅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供奉祭奠。

戰國時期出現了同宗共祖的黃帝譜系,把對黃帝的尊崇和對黃帝的祭祀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當時的中國社會,動盪不止,人心思和,愈來愈多人開始探索黃帝以及黃帝時期,誕生了「黃學」學派。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領袖,促進了國家統一,維護了社會穩定。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不僅依然保持着原來秦國時期在都城雍城(在今天的陝西鳳翔縣)附近高規格祭祀黃帝的傳統,還把祭祀黃帝正式納入國家祭典,成為國家祭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做法後代一直沿用着。

漢朝在秦朝祭祀制度的基礎上,把對黃帝的崇拜推到了更高的地位,把祭祀黃帝提高到更高規格和更大規模。西漢時期,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北方巡邊回朝途經黃帝陵,在橋山修建了黃帝廟,率領十八萬名將士拜祭黃帝。這次祭祀是歷史上第一次由皇帝主持的祭奠活動,也是迄今為止歷史上祭祀黃帝人數最多的一次。東漢時期,漢代也有多位皇帝祭祀黃帝。東漢時有「黃郊」禮儀,規定在每年立秋前十八天郊祀黃帝。在那天的凌晨雞啼時分,洛陽城裡的文武百官都身着黃色禮服,唱頌《帝臨歌》,以歌舞祭祀。

魏晉南北朝時,官方高規格的黃帝祭祀沒有因為國家分裂、時局動盪而停止,反之,登上皇位後的人為了體現自己的天子權勢,都會舉行祭天禮,並祭祀黃帝。北魏時期有數位帝王親自祭祀黃帝,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少數民族政權祭祀黃帝的活動,從而奠定了黃帝是中華民族共同祖先的文化認同。

隋唐時期,黃帝祭祀走向制度化,禮儀更加完備。隋代在長安城建立有三皇五帝廟,把祭祀先代帝王作為日常活動,主要由重要大臣和禮官主持祭祀,皇帝本人很少親往。唐朝時期,唐太宗特別重視對黃帝的祭祀,規定每年 夏季的土王日,在長安城南郊舉行祭祀黃帝活動。公元770年,唐代宗下旨將黃帝陵廟祭祀正式納入官方祭典。同時在黃帝陵建軒轅廟,朝廷設專員管理黃帝陵、廟,還安排有常駐民守陵祭祀黃帝。從此,派遣官員按時祭祀黃帝,開始成為制度。

宋元明清時期,黃帝祭祀的最顯著的特點是格外重視黃帝陵廟的致祭。宋太祖趙匡胤下旨,規定朝廷每三年祭祀一次黃帝陵廟。元朝對黃帝陵廟的祭祀也很重視,《元典章》中規定把黃帝作為先祖的國家祭祀。

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將黃帝陵祭祀儀式從國家層面上加以規範。即位之初,他就規定每三年一次在黃帝陵舉行祭典儀式,大祭祀由皇帝親寫祭文,皇帝親祭或派遣大臣祭祀。1371年,朱元璋親自撰寫祭文,派遣大臣赴黃帝陵致祭。這篇祭文是迄今所見最早的黃帝祭祀祭文。他還把橋山黃帝陵列為國家祭祖的聖地,並要求每次祭陵活動都要刻石立碑。明朝有十位皇帝派專臣14次赴黃陵橋山祭祀。

清朝二百六十餘年間,對黃帝陵的祭祀儀式之隆重,規模之宏大,次數之多遠超從前,總共派遣使臣前往致祭高達30次。

明清時期特別重視國都歷代帝王廟的祭祀,黃帝作為始祖被尊奉。從明代嘉靖年間到清末的380年裡,在國都北京歷代帝王廟舉行的祭祀大典有662次,其中多位皇帝親自主持祭祀活動。

中華民國成立之初,就開始了黃帝祭祀活動。19123月,時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親自撰寫了「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針,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的著名祭文,並派遣了一個由15人組成的代表團,來到陝西省黃帝陵祭祀黃帝。

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確定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規定每年清明,都要派官員到黃帝陵祭祀。193546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在黃帝陵舉行了祭祀大典。每年一度的清明致陵祭祀活動一直延續到1947年。
    
1937年4月5明節,中國共黨和中國國民黨在黃帝陵行了共祭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儀式,此開創了國共兩黨共祭黃帝陵的先河。當時正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之時,時任蘇維埃政府主席的毛澤東親筆起草《祭黃帝陵文》,文中發出「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
還我河山,衞中國權」的錚錚誓言。這次祭祀活動,對於鼓舞民眾士氣,團結一致抗戰到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此後,在國共合作時期,每年清明祭祀黃帝陵都是國共兩黨共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195545日開始到1963年,清明節黃帝陵祭奠活動都是由陝西省主辦,陝西省派遣代表到黃帝陵公祭軒轅黃帝,一般由一名副省長主祭。1964年到1979年中間一度中斷,沒有祭祀活動。1980年恢復祭祀活動,清明節時第一次出現了海內外同胞共祭黃帝陵的盛況,陝西省人大常委會、陝西省人民政府、陝西省政協都派代表專程參加致祭,來自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也紛紛前來謁陵拜祖。1994年開始,每年都有國家領導人專程來黃帝陵參加祭奠活動,同時國家有關部委領導,有關省、市、區政府領導,海內外知名人士都參加清明節祭陵活動。從1988年起,黃陵縣還舉行重陽節民間祭祀軒轅黃帝活動,可以說,現代的黃帝祭祀活動正是歷史上祭祀黃帝傳統的延續和發展。

 

祭祀形式

長期以來,黃帝祭祀形成了公祭和民祭兩種制度形式。公祭就是官方祭祀,根據史料記載,最早祭祀黃帝的君主是春秋時期的秦靈公。在漢朝的時候黃帝祭祀被確定為國家制度。民祭就是民間祭祀,相傳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是軒轅黃帝乘龍升天的日子,民祭活動大都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

現在拜祖認宗的海外華人愈來愈多,每年都有許多旅居海外的華人前來黃帝陵,或在清明節參加公祭活動,或在重陽節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黃帝祭祀傳承着中華民族同根同祖的理念,表達着炎黃子孫對始祖軒轅黃帝的尊敬與熱愛,發揮着振奮民族精神和增強凝聚力的作用。

公祭是以官方名義組織的有嚴格等級、一定規模和特定儀式的大型黃帝祭祀活動。

公祭黃帝活動起源於五千多年前的上古時期,在黃帝去世之後,他的大臣左徹專門修建廟宇,舉行肅穆隆重的祭祀黃帝儀式。在此後的中國歷朝歷代,黃帝一直被尊崇為人文初祖,後人通過各種祭祀方式,表達對始祖軒轅黃帝的追思與尊崇,高規格的官方祭祀活動從來沒有間斷過。

幾千年來公祭黃帝制度的形成與傳承,是由黃帝為中華民族所建立的豐功偉業,從而享有至高無上的獨特地位所決定的。正如有歷史學家所言:黃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偉人,是奠定中國文明的第一座基石」。

現在,每年4月在陝西省黃陵縣舉行的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在河南省新鄭市舉行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等公祭活動,每次都有國家領導人、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大陸各省區及當地代表等上萬人參加。此外,台灣等地也有遙祭黃帝的活動,每年4月清明前後台灣都會舉行遙祭黃帝陵典禮。公祭黃帝活動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盛事。

從黃帝仙逝之後,大臣左徹主持祭祀活動開始,五千年來,祭祀黃帝活動世代沿襲,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在每一個朝代、每一個時代裡,祭祀黃帝的內容會因當時的社會背景、歷史條件而與以往有所不同。

古時候,歷代帝王舉行的公祭黃帝活動,有些是皇帝本人親自前往黃帝祠廟致祭,大多時候是皇帝親筆撰寫「御制祝文」,委派親信大臣前往黃帝陵,祭昭告始祖軒轅黃帝,表達對先祖神功聖德的緬懷和崇敬,也借此標榜自己的功業。

現在,每年清明節的公祭活動,都有上萬名海內外中華兒女、炎黃子孫一同參加盛典,共同祭奠同一個祖先軒轅黃帝,共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共同抒發祖國統一宏願,共同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

在歷史文獻記載中,中國歷史上公祭黃帝活動有兩種公祭形式,一種是廟祭,一種是陵祭。

這兩種祭祀形式都有其歷史淵源,都反映了歷史各個時期人們對黃帝這位始祖的認同和崇拜。廟祭是中國傳統祭祖形式,是指在家廟或宗祠中,祭祀祖先神主牌位。從黃帝仙逝大臣左徹建廟祭祀開始,廟祭黃帝的公祭活動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以後的歷朝歷代,都在京都和都城以外的很多地方造像、建壇、修廟祭祀黃帝,祭祀先祖軒轅黃帝的傳統深入人心。

陵祭也是中國傳統祭祖形式,是指在祖先陵墓前祭祀。陵祭黃帝的公祭活動始於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率十八萬將士在黃帝陵的祭拜活動。二千多年來,黃帝陵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隨着歷史的演進與發展,現在每年清明、重陽節均在黃帝陵舉行祭祀儀式,特別是清明公祭典禮已成為是最高規格的中華民族傳統祭祀大典。

在幾千年的傳承中,公祭黃帝陵沒有形成固定的規範形式,在典禮名稱、儀式、時節等方面的隨意性比較大。為了體現對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崇敬之情,展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2004年開始,公祭黃帝陵典禮被正式升格為國家級祭祀,同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規範化黃帝陵公祭儀式。

黃帝陵公祭活動名稱定為「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根據每一年度,前面要加上公元紀年和農曆紀年。2016年舉辦的就稱為「2016丙申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

公祭典禮的開始時間是950分,其寓意為「九五之尊」,以此來體現這個典禮是最高級別的祭祀。

公祭典禮的程式一共為7項:第一項,全體肅立10秒鐘;第二項,擊鼓鳴鐘,擊鼓三十四響,代表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崇敬先祖的共同心聲。鳴鐘九響,代表祭祀是最高等級,因為「九」是中華禮數中最高位級的數;第三項,敬獻花籃;第四項,恭讀祭文;第五項,行三鞠躬禮;第六項,樂舞告祭;第七項,瞻仰聖殿,拜謁祖陵。

祭祀黃帝的傳統由來已久,目前保存下來的祭文是從明代開始的。1371年,明朝制定了黃帝陵祭典由皇帝親撰祭文,古稱「御制祝文」,並刻石立碑制度。拜祭儀式過後,就把祭文刻在石碑上,以求流芳百世。歷代祭文石碑現存於黃帝陵軒轅廟的碑廊之中。

明清的祭文中體現着對人文初祖黃帝的尊崇與敬奉,還特別闡明他們是在黃帝創立的「道統」上一脈相承治理天下,以此表明自己的正統身分,來凝聚各族人民,鞏固其統治地位。

近代以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為公祭軒轅黃帝專門撰寫的詩詞祭文,其中「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大氣磅礴的詞句,一百多年來激發着炎黃子孫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濃厚的愛國情懷,一代一代廣為傳頌。抗戰期間,國共兩黨共祭黃帝陵,毛澤東親筆寫就的祭文中「還我河山,衞我主權」的誓言,為喚起四萬萬民眾的抗日決心,拯救中華民族於危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公祭祭文中採用詩化語言,畫龍點睛歌頌軒轅黃帝的豐功偉績,描述中華大地的壯麗雄偉,歷數中國發展的巨大成就,突出祖國統一的偉大理想,並將當今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也寫進祭文。

民祭是民間祭祀的簡稱,是民間自發的祭奠儀式。民間祭祀黃帝也有久遠的傳統。據歷史文獻記載,黃帝葬於橋山,子孫看守陵塚祭祀黃帝。五千年來,民間對軒轅黃帝的祭祀活動世代相傳,綿延至今。

民祭時間一般在農曆三月三和重陽節期間。因為在傳說中,農曆三月初三是軒轅黃帝誕生日,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是軒轅黃帝乘龍升天的日子。

與公祭活動相比,民祭活動範圍更為廣泛,目前在中國很多省份,都由民間人士發起舉辦民間祭祀軒轅黃帝活動。民祭活動也沒有統一固定的儀式,往往都是根據當時祭奠願望、結合當地習俗由組織者自行確定。民祭活動更多地體現出民間特色,祭祀氛圍熱情質樸、恭敬祥和。

民祭軒轅黃帝活動多種多樣,主要有重陽節祭祀、三月三祭祀和清明節前後祭祀等形式。北宋以來,民祭活動大多是在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節舉行,因為這一天是傳說中黃帝乘龍升天的日子。

每年的重陽節,軒轅黃帝陵寢所在地陝西省黃陵縣,都會舉辦「九‧九重陽民祭軒轅黃帝」盛會。每年一度的重陽節民祭軒轅黃帝活動,成為繼清明公祭黃帝陵活動之後又一項重要祭祀活動。

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日,三月三祭拜始祖的傳統久已有之。不僅在軒轅黃帝的出生地河南省新鄭市舉辦有大型公祭活動,而且湖南等省份,也在民間人士發起下舉辦了「民間祭祀軒轅黃帝」活動。

清明前後,每年一度在台灣舉行的「中華民族海內外同胞聯合祭祖大典」,由台灣各界自主發起,也是極為隆重的民間祭祖活動。時下,重慶、甘肅等地也舉辦有民間網絡祭祀軒轅黃帝、民間祭祀軒轅黃帝聖地等活動。

民間祭祀黃帝活動,早在黃帝仙逝後就開始了。千百年來,祭祀活動內容已經從早期的祭奠祖先,祈福祈祥,逐漸發展和豐富起來,被賦予了緬懷始祖功德,激勵愛國熱情,凝聚民族力量,彰顯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等更多內涵。

現在規模最大、祭祀規格最高,內容最為豐富的是重陽節在黃帝陵的民祭。整個祭祀活動包括舉行「重陽節恭祭軒轅黃帝典禮」、舉辦黃帝文化研討會、組織地方民間文藝表演、前來參加民祭活動的少數民族代表組團、以本民族特有的祭祀禮儀和樂舞告祭始祖儀式等諸多內容。

與公祭活動儀式有所不同,民祭活動沒有固定、規範的儀式,祭奠儀式主要由活動組織者來確立。民祭活動儀式更富有民間傳統文化色彩。

重陽節的黃帝陵民祭活動由民間主祭人主持,在950分開始,祭典儀式依次為擊鼓鳴鐘、敬奏祭樂、上香奠酒、敬獻花籃、敬獻祭品、樂舞祭祀、馭龍升空等七項儀程。

台灣舉辦的中華民族海內外同胞聯合祭祖大典在1030分開始。祭祖大典儀式依次為展演迎軒轅黃帝、初獻禮、亞獻禮、三獻禮,最後行賜福禮後,恭送軒轅黃帝等六項儀程。   

南長沙等地的民間祭祀活動中,在遵循擊鼓鳴炮、敬奏祭樂、上香奠酒、敬獻花籃的祭奠儀式基礎上,又增加了最後一項「黃帝巡遊」祭祀儀程。

作為中國層次最高、影響最大的祭祀活動,黃帝陵祭典對祭祀用品也有規範,在祭祀器具、儀仗隊、供奉祭品、參祭人着裝配飾等多個方面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充分體現着崇高神聖、莊嚴肅穆的非凡氣度。

公祭黃帝陵使用的黃帝祭器是天子等級的青銅禮器,造型大氣莊重、紋飾精緻雋美,每件祭器都鑄有「黃陵祭器」四個字,並有編號。按照傳統,天子祭祀時使用九鼎八簋。軒轅殿內,黃帝像的正前方放上了象徵國土社稷的從小到大九個青銅鼎。同時還有犧牲器、酒醴器、粢盛器、籩豆器、香燭器、編鐘等青銅祭器。軒轅殿外的月台上,放置有一個高約2.5米的大鼎,上面鐫刻着「盛德垂範」四個大字。

在祭祀活動中,使用天子等級的旗幟,主要有太常旗、黃麾、儀仗旗,另外還有門旗、龍旗、日月旗、金木水火土五星旗、風雲雷雨旗、四瀆旗、五嶽旗、二十八宿旗和熊、貔、貅、虎、雕、鷹、鳶等猛獸猛禽旗。使用天子等級的兵仗隊,主要有鋮、戚、齋、刀、戈、載、矛、殳等兵器。

供奉的祭品,主要有牛、羊、豬、麵花、糧食、瓜果、美酒、玉帛、木刻祭文以及花籃等。

成千上萬名參祭人身着正裝,佩戴長180厘米的黃色祭祀佩巾,不僅體現出整體劃一的視覺效果,還蘊含着在陝西的黃土地上祭奠黃帝的寓意。

黃帝陵祭祀的影響廣泛、宏大、久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祭祀黃帝陵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體現着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第二,五千年歷史浩如煙海,黃帝陵祭祀一脈相傳。縱觀中國歷史,歷朝歷代都有祭祀黃帝陵的活動,並且都在前一個朝代基礎上有所繼承和發展,黃帝創造的文明,在隆重的傳承中,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血脈和精神的紐帶。

第三,祭祀黃帝陵深入到中華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對人民的精神世界起到了培育作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祭祀祖先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第四,黃帝陵祭祀在歷史各個時期,都是當時社會文化、經濟、政治、軍事、農業、生活習慣、民間傳統的代表,對中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意義重大

黃帝陵祭典的重大意義體現在三個方面:

凝聚中華民族精神: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標識,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是海內外華夏兒女情感歸宿地和精神寄託地。中華兒女齊聚於此,共同緬懷先祖,感恩始祖,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先祖的「報功崇德」、「慎終追遠」的民族情操,黃帝陵祭典成為有着巨大精神感召力的民族盛典,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

弘揚中華歷史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中,黃帝是中華文明的肇始者,開啟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先河,黃帝陵祭典建立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所沉澱的文化底蘊造就了豐厚的文化內涵,對探尋中華文化的根源、梳理中華文化的發展軌迹、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引領對中華文化的崇尚發揮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歷史和現實作用:承載五千年的歷史,黃帝陵祭典傳承並發展着黃帝精神中的精華──開創精神和凝聚精神,不斷激勵着中華民族同心同德、自強不息,成為凝聚民族力量,振奮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增強民族團結,促進祖國統一,推動中國前進的精神動力。

新鄭市是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故鄉。根據史書記載,黃帝誕生在有熊國的軒轅丘,軒轅丘就位於河南省新鄭市。農曆三月初三,是黃帝誕辰日。現在,黃帝故里也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拜祖的聖地。

「三月三,拜軒轅」,黃帝故里祭典活動由來已久,早在春秋時期,就開始了在新鄭市的具茨山上於農曆三月初三祭拜先祖軒轅黃帝的儀式。唐朝時升格為官方祭典。在朝代更迭中,太平盛世時由官方主拜,亂世中朝廷無力舉辦時,民間仍堅持自辦,兩千多年來傳承至今。2006年開始,定名為「黃帝故里拜祖大典」,2008年國務院確定新鄭黃帝拜祖祭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

在上古時代,中國有個有熊國,都城位於河南省新鄭市。五千年前,軒轅黃帝出生在新鄭北面的軒轅丘上,二十年後黃帝登上有熊國王位。  

西漢時,人們為了緬懷黃帝以及他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在軒轅丘的上面修了一座軒轅故里祠,後來毀於戰亂。明朝時期重建,1570年還在軒轅故里祠的前面修建了軒轅橋。1715年,清朝康熙年間,新鄭縣在軒轅故里祠前面立起了一座石碑,上書「軒轅故里」四個大字。1764年,乾隆年間曾修繕過這座石碑。

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鄭市多次整修和擴建了黃帝故里。整修擴建後的黃帝故里,面積一共有七萬多平方米,共分廣場區、故里祠區、鼎壇區、藝術苑區、軒轅丘區等五個區域。軒轅橋下有潺潺姬水,橋旁豎立有「軒轅黃帝之碑」。

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是自2006年開始,於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在河南省新鄭市舉行祭拜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活動。

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的議程固定為九項,第一項:盛世禮炮;第二項:敬獻花籃;第三項:淨手上香;第四項:行施拜禮;第五項:恭讀拜文;第六項:高唱頌歌;第七項:樂舞敬拜;第八項:祈福中華;第九項:天地人和。

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以「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作為主題精神,近年來,每年都吸引着上萬名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焚香叩拜、尋根祭祖,成為華夏兒女血脈相連、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精神紐帶。

台長: 烈火紅焰
人氣(1,308) | 回應(0)| 推薦 (15)| 收藏 (0)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寰宇趨勢~金融.經濟.時事.見聞... |
此分類下一篇:美中貿易戰,將變成"核戰爭"?
此分類上一篇:時間危機:量子世界沒有時間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