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9-01 16:15:49| 人氣1,51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菩提貝葉化佛階 ~ 貝葉 ~知多少?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貝葉羅漢圖)

 

禪河奔騰何曾歇   億萬諸佛流彩燁

華光由來無間謝   菩提貝葉化佛階   JUN~

 

貝葉經:刻在樹葉上的千年寶典

 

佛經的弘傳在紙張尚未發明前,是用貝多羅樹的葉子作為文字的載體,因此最初的佛經是刻寫在貝多羅葉上,稱為「貝葉經」,由於此種材質特殊且是佛教弘傳上最原始的記錄媒體,因此當今很多學者為了探討佛教原始佛典的真義,都特別到印度、西藏等地蒐集貝葉經,使得國內貝葉經的流通日益增多,不再只是古文物的珍藏品,也逐漸成為佛教圖書館典藏上極特殊的資料類型。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發明各種的媒體儲存文字、聲音、影像等資料,而每種媒體的發展皆有其歷史淵源。貝葉即是佛教傳佈過程中,早期用來記錄佛陀教法的一種載體,透過這種記錄的佛教文獻,形成所謂的貝葉經,而這古老又特別的文獻,隨著佛學研究風氣的開放交流,成為許多佛學研究者探討佛教原典的重要參考資料,使得愈來愈多的佛教圖書館開始典藏貝葉經,提供讀者使用,然而貝葉經載體是貝多羅葉,非一般紙張,在保存管理上不甚容易。

 



(貝葉佛經經典)
 

貝葉,即貝多羅葉。貝多羅,梵語pattra,為「葉」的音譯,屬棕櫚科的一種熱帶性植物,產地主要在南方,以印度、錫蘭、緬甸、中國西南地區為多。葉子長且質地稠密,可供書寫經文記載,略稱為貝多或貝葉。《周藹聯竺紀游》卷二第十四葉:「貝葉是大西天一種樹葉,光潔可書。」在紙張尚未發明以前,古印度以貝多羅葉記載佛教經典及宮廷文獻資料,現今南印度及南傳佛教地區仍有人繼續使用。

 

在傣族地區,許多佛寺裏都保存著大量刻寫在貝葉上的佛經,人們稱之為“貝葉經”。貝葉經採用生長在雲南西雙版納熱帶、亞熱帶叢林中的一種叫貝葉棕樹的葉子,經過剪齊、水漚或烘蒸後裝訂成冊,刻寫文字。貝葉經做工精細,規格統一,不但字跡清晰,而且不怕受潮、不易磨損,字跡經久不變。歷史上,所有的貝葉經都要統一保管在佛寺裏的藏經閣(傣語稱“林坦”)裏,由佛爺、和尚嚴格看管。在傣族地區,用貝葉記錄的經書達8.4萬多部,其中不僅有大量的佛教經典,還有許多傳說、故事、詩歌和歷史記載等,記錄著傣族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的全部歷史過程。貝葉經是傣族人民珍貴的文化遺產,是傣族及其社會的一部百科全書。

 



(珍貴貝葉經)
 

西元8世紀 《婆羅門行續》貝葉經  42釐米,寬6.8釐米 貝葉經是指在貝達拉樹的葉子上書寫的佛教經書。在西元前400年左右的古印度,人們將典籍用梵文書寫在貝葉上,集散頁而成冊,以供閱讀、收藏。西元7世紀開始由於留學、傳教等多種形式的交流,貝葉經隨佛教傳入吐蕃。由於氣候等原因,至今在印度已無法找到早期的貝葉經。

  

大量貝葉經被僧人從印度和斯里蘭卡帶到中亞及我國新疆、西藏和尼泊爾等地區,因此在這些地區發現大量之梵文貝葉經,其中以尼泊爾發現之梵夾最為完備。

 

尼泊爾發現的貝葉晚於十世紀;日本保存的斷片,有被推定為四~五世紀的,如本的來迎寺和奈良的海龍王寺的斷片,京都百萬遍知恩寺所藏《起世經》類的斷片,都被推定是六世紀;中國天台山國清寺只有一葉斷片;印度貝葉本佛典之夾板裏,繪有佛、菩薩、天部等畫像者,稱繪圖本;朝鮮所傳的《十萬頌般若》有二帙三一葉之多,被認為是十世紀的傑作。

 

印度羅羅比丘,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八年,四度入藏,搜尋梵本。前後所見,約有四百餘種,殆皆唐宋時代,印人寫本貝葉梵文經。就所發現之貝葉經包括顯密二教的經、律、論疏及儀軌。顯教經論如:《妙法蓮華經》、法稱的《量釋論》、彌勒的《現觀莊嚴論》、《辨中邊論》、《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等各宗典籍;密教經典如:《燈明疏》、《喜金剛怛特羅》及各種儀軌等;戒律則有《德光戒經》及其註疏,還有關於梵文文法的書籍等。這些貝葉經分散於西藏各寺院,並未受到妥善保存,有的被藏在佛像中,有的被放置在老舊的房間裡,在陳封幾世紀後再度被人發掘,而成為研究印度思想史、印度佛教史、西藏佛教史、佛教梵文及梵文文法的第一手資料。

 

從這些貝葉經還可看出當時所使用的文字有多種,單是梵文就有MagadhiKutilaNevariVartulaPuranamaithili等多種字體,還有藏文或是緬甸文、泰文等,貝葉經在文字研究上都有珍貴的貢獻。

 



(梵文貝葉經典)

 

在梵文寫本中,貝葉寫本更具有研究考證的地位。雖然後來被紙取代,但有時仍將紙張製成貝葉的形式,可知貝葉影響印度書籍的樣式;傳到中國後,也影響了中國圖書的裝訂型式。一部經典需要多片貝葉才能完成,其製作過程為採葉、水煮、晾乾、磨光、裁割、燙孔、刻寫、上色及裝訂等步驟。

製作貝葉經之貝多羅葉以嫩葉為佳,且葉片要柔軟強韌。樹葉採下後先經水煮、晾乾,使葉片變得柔韌不易斷裂,再用粗木棒將葉片表層兩面磨光。然後將葉子截成所需規格,每片葉子長約二英尺、寬約三英寸,或將一片裁成多片。在葉面中間穿一或二小孔,或在靠邊穿一個孔,以備裝訂之用。穿孔後的貝葉即可以刻寫,通常每面最多刻寫七、八行,並於每一刻完之葉面邊上刻上頁碼。用特別調製的墨水塗在葉面上,再將葉面擦拭乾淨。古代大乘經典的貝葉寫本,都用筆尖沾上墨汁寫出來的;南傳佛教巴利經典的貝葉寫本,則全都以鐵筆刻上文字,塗上黑墨之後,再擦掉表面,讓字體浮現出來。最後,以繩、棉線或似竹筷物穿過葉面上的孔,並用與貝葉一般大小的木質夾板為封面及封底固定,以免散亂而利於攜帶,我國稱此裝訂形式為「梵筴(夾)裝」。如此一部貝葉經就算完成了。

 

由於貝多羅葉具有防水及經久耐用的特性,製作完成可再以肉桂油及燈煙所調製的特殊墨水塗在葉面上,更可增加其保存的時間。這是因為肉桂油具有防潮、防腐及防止蟲蟻蛇蝮蛀食的功能。若為長期保存,若干年後可再塗抹一遍,或在經典外觀再塗上生漆及金粉,也可使貝葉經不易腐毀。目前被發現的貝葉經,大都經過千年歲月考驗及風霜的侵蝕,但它們仍可保存至今不壞,這是它所具有的最大特色,也是受重視的原因之一。

 

紙張發明後,一般佛經仍仿貝葉經的外形製作及裝訂,這種仿貝葉典籍裝訂法所裝訂的書冊,雖然其材質可能為銅葉、樺皮或紙,但也被通稱為「貝葉經」。

 

齊白石的《貝葉草蟲》,細緻入微地將貝葉極細密的葉筋與草蟲之紋脈,在近乎原大的體態下寫真刻畫,神形並貌中達成極高的藝術再現。作為白石老人自創並獨有的繪畫風格與題材的集大成者,《貝葉草蟲》被譽為“千幅易求,一葉難尋”的佳作。

 



(齊白石珍貴貝葉名畫)

台長: 烈火紅焰
人氣(1,518)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塵湮雪飄 |
此分類下一篇:*秋思*
此分類上一篇:中元普渡略說~中陰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