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傳
我來自一個很簡單的家庭,有爸爸、媽媽、弟弟和我,還有兩只狗。爸爸在數年前已退休,目前是⃝⃝⃝⃝⃝⃝⃝,他是一個沉默寡言的大男人型爸爸。媽媽是家庭主婦,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每天的任務就是要我們吃飽穿暖,把我跟弟弟兩人的食衣住行安排妥當。我的父母都不是擅於表達情感的傳統父母,因而我跟弟弟從小都是報喜不報憂的孩子。
2003年,我從⃝⃝⃝⃝⃝⃝⃝⃝⃝大學畢業,主修⃝⃝⃝⃝系,副修⃝⃝系。但是目前工作卻跟⃝⃝⃝⃝系沒有直接關係,硬要扯上關係的話,只能說是跟“人”有關係,因為我是⃝⃝⃝⃝⃝⃝⃝⃝中心的客服人員,簡單來說就是協助有需要的人。
從小,我就喜歡跟人接觸,喜歡交朋友,常常會為了配合朋友而犧牲自己。長大了,我開始學會計較付出與收穫,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很不開心,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朋友們卻不珍惜。幸好我學習到了釋懷,開始領悟“甘願做歡喜受”這句話,所以現在我依然對朋友盡心盡力,卻漸漸少了不甘願的感覺了。
中學時期,我就開始用文字抒發心中的感覺,那時是用日記。到了大學時,我開始接觸電腦網路,網誌就是我抒發情感的小天地。我很少會主動跟朋友分享自己的網誌,因為那就像是我的日記一樣,日記又怎能大肆宣傳呢?不過,比較好的朋友都知道我的網誌並沒有加鎖。
自大學開始,我喜歡到處吃吃喝喝,不一定要昂貴的山珍海味,也不一定要有口碑的米其林餐廳,只要我還沒去過的或新開的餐廳都不放過。既然是路邊攤或家常小菜,我都一樣吃得津津有味。咖啡是我無法抗拒的飲料,我不喜歡喝黑咖啡,也不喜歡喝3 合 1即沖咖啡,我只喝有奶無糖的咖啡,帶點咖啡該有的苦,卻又帶了奶香,矛盾卻又融洽,就像人生。
懂事以來,我一直都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曾經跟著朋友去做禮拜,偶而也會跟著媽媽去廟裡拜拜,更曾跟朋友去過共修班唸經。雖然直到現在,我依舊沒有正式的宗教信仰,但卻對佛理深感興趣,特別是“放下”二字。以前,我會覺得“放下很難”,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慢慢發現,其實“放下”是跟吃飯、洗澡、睡覺等日常生活一樣貼近。當然,我還是會有執著的時候,可幸的是,好朋友總會在適當時拉我一把。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逐漸開始發現,原來很多事情再也無法很明確的說出喜歡與不喜歡,就如這個世界一般,不盡是黑也不盡是白,而一大塊的灰,我發現以前不喜歡吃的菜現在仿佛沒這麼難吃了,以前不喜歡的人現在好像也沒這麼討厭了,以前不喜歡的作者現在好像都看得下去了。究竟,是妥協的能力提升了呢?還是接受度放寬了?我還在摸索。
後記:
距離上一次寫自傳,已是八、九年前的事了,實在記不起來要怎麼寫自傳了。在下筆前,我參考了不少自傳的例子,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方法。於是,我決定用自己的方法來寫。
這一次的自傳並非要申請獎學金或貸款,也不是要求職,要寫的重點自然不同。我認為,寫自傳的過程中,讓我有機會慢下腳步回頭去看看過去的那些年以來,自己有了什麼轉變,進而探索內心深處的想法。
回顧,對我而言就是一種反省,不管是好是壞,過去都已經過去了,我無法改變過去,但可以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以後別再犯同樣的傻,好讓未來有所進步和提升。
台灣女演員胡茵夢的一句話:“覺知就是要跳出來看自己”,讓我思考斟酌了好久,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不是這麼容易做得到。跳?不是用力蹦就可以的;看自己?不是望鏡子就能的。我用了五年的時間才稍微明白到要怎樣“看自己”,雖然並非每件事我都能做得到,但反省就是最好的入門。
---------
以上,是我上培訓班的第一份功課:自傳,我寫了改,改了寫,拖了好一段時間才完成的。
阿~對了~對於一些不想公開的資料我做了一些馬賽克處理,呵呵~
第二份功課是心得報告,我會考慮看看要不要放上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