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山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西部牧業區的分水嶺,山的東西兩側自然人文景觀差異極為明顯。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是廣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區。
這是在車上看到東部農業區的景色!
西部牧業區的景色。
日月山南北朝至唐代時叫做赤嶺,是北魏和吐谷渾、唐和吐蕃的界山,因山頂砂土赤紅而得名。它屬於拉脊山脈西端,北起青海湖東部的耳海,南接湟中群加,綿延數十裏。日月山是青海東部外流河與內陸河的分水嶺,也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牧業區的自然分界線。這裏山巒起伏,峰嶺高聳,氣候寒冷,雨水充沛,水草豐美。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是廣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群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區。每年六至九月,山坡之上綠草如茵,野花燦爛,帳篷點點,景色十分壯觀。日月山口的南北各有1個乳峰,其形狀似太陽和月亮。藏語叫日月山為“尼瑪達哇”,蒙古語稱“納喇薩喇”,都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
相傳,唐太宗為了漢藏人民世代和好,將自己的宗室女兒文成公主許配給了藏王松贊干布。文成公主一行由江夏王李道宗、藏相祿東贊陪同,從京都長安迤邐西行,來到了日月山。當公主登上山頂,舉目環顧時,但見山麓兩邊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一邊是雨打芳草萋萋,一邊是雪壓枯草慘慘;一邊是煙雨飄搖枝新,一邊是玉鱗紛飛草葉枯,甚至連這裏的日月,也沒有家鄉那樣明亮、溫暖,不禁心潮起伏,愁思萬縷,潸然淚下。唐太宗聽說公主懷鄉思親,不肯西進,為了替女兒解愁,特意鑄造了一面日月如意寶鏡送上此山,說是如果公主想家,打開寶鏡,可以從中看到家鄉父母、故里山河。護送的吐蕃大相怕公主見到親人,思故不進,便暗中將日月寶鏡換成了石刻日月鏡。公主拿起鏡子來看,怎麼也看不到長安城裏的父母,以為是父皇薄情而在有意欺騙她。公主潸然淚下,淚水流成了倒淌河,由東向西匯人碧波萬頃的青海湖。一氣之下,將石刻日月鏡拋在一邊,毅然西進。後來人們便把赤嶺改名為日月山。唐代開元年間,唐王朝和吐蕃王國還在日月山頂樹立過漢藏和好碑,藏漢兩族以日月山為界,和睦相處,並把日月山作為茶馬互市之地。
圖中此碑並非"漢藏和好碑",而是近代修的,為記念修築青藏公路的石碑。現位於日月山頂上。
永遠向西的倒淌河
天下河水往東流,偏有此河向西淌,所以人們叫此河為“倒淌河”。
淌河在日月山西邊腳下。一股碧流水無休止地向西而去,流入浩瀚的青海湖。人們從日月山上下來,望著這西去的河納悶:為什麼這條河是倒著往西流的呢?
藏族同胞說:這是公主的眼淚淌成的。文成公主扔了日月寶鏡向西而行,心裏總還是有點思念故鄉,傷心地一哭,落下來的淚水卻成了一條河,往西而流,似乎在引導著公主西行。
有人說:不是淚水變的,本來就有,還是向東流的。公主望著向東的河水感歎說:河水都是向東流,而我一身往西走!話音剛落,只見河水突然轉向西流,公主意識到自己的使命是偉大而神聖,才義無反顧向西而進。從此之後,人們就把這河叫做倒淌河了。
漢族老人又說:青海湖是西海龍王的西侮,周圍共有107條水,向海中注水,龍王總覺得少了一條,而且少的是從東邊來的一條。於是龍王拔了一根鬍鬚一扔,便化成了這條倒淌的河。從此注向青海湖的河是108條。
傳說歸傳說,科學歸科學。地質學家們早就指出:兩億多年前,青海高原是一片大海,後來由於強烈的地殼運動,高原逐漸隆起。不過一開始青海湖的水還是從日月山這兒向東泄流,可是日月山越來越高,青海湖成了完全的閉塞湖,而那條本來向東外泄的河只好轉過方向向西流了。這大概也是有關文成公主傳說的一點根據吧?
文章定位: